发病时间:不清楚
遗传性感觉神经病
补充说明:遗传性感觉神经病
a******W 2014-08-26 18:14
我要咨询
精选回答(1)
遗传性感觉神经病表现为下肢麻木、下肢疼痛、行走不稳、肌力减退、深感觉障碍等症状,通常需要到神经内科或神经肌肉科进行评估和治疗。
1.下肢麻木
遗传性感觉神经病是由于基因突变导致的感觉神经元损伤,使患者出现周围神经脱髓鞘病变。当病变累及到周围神经时,会导致神经传导受阻,进而引发下肢麻木的症状。下肢麻木通常出现在大腿和小腿等部位,可能伴有刺痛感或针扎样不适。
2.下肢疼痛
遗传性感觉神经病患者的下肢神经受损,可能导致神经纤维发生炎症反应,从而引起下肢疼痛的现象。这种疼痛可能是持续性的,但也可能呈间歇性发作,且疼痛程度可轻可重。
3.行走不稳
遗传性感觉神经病会影响脊髓后索的功能,导致平衡功能下降,进而影响患者的步态控制能力,表现为行走不稳。患者可能会感到头晕、眩晕,甚至有跌倒的风险。
4.肌力减退
遗传性感觉神经病若未及时治疗,随着病情的发展,可能会逐渐出现肌肉萎缩的情况,继而导致肌力减退。这种情况多见于四肢远端,但也可波及全身各处。
5.深感觉障碍
遗传性感觉神经病会累及脊髓丘脑束,影响了深感觉的传导,所以会引起深感觉障碍。患者可能无法准确感知关节的位置和运动状态,这可能影响日常活动的安全性和效率。
针对遗传性感觉神经病的相关症状,建议进行神经系统检查、血液生化检查以及基因检测以评估疾病的类型和严重程度。治疗措施包括药物治疗如维生素B族、神经营养因子等,重症者需遵医嘱使用利鲁唑片、盐酸阿米替林片等药物缓解症状。患者应保持良好的生活习惯,避免过度劳累,保证充足的睡眠时间,同时注意营养均衡,适当补充富含维生素的食物,如胡萝卜、菠菜等。
2024-01-13 22:46
举报相关问题
医生回答(1)
属常染色体隐性遗传.婴儿期发病,学步晚,行走力弱.其肌肉力弱及萎缩不限于下肢,躯干肌肉亦可力弱.腱反射减退,神经传导速度明显减慢.周围神经明显增粗,易于触及.病情缓慢进展,可导致严重神经功能障碍.
病理检查见周围神经束增粗,常见节段性髓鞘脱失及较多的“洋葱球”形成,轴索数量减少,遗留的轴索细小,以周围神经远端为重,但尸检中亦曾见神经根出现类似病变
2014-08-26 18:14
举报向医生提问
遗传性感觉神经病归类于遗传性周围神经病,这是一组由遗传因素引起的以周围神经受损为主的疾病。遗传性感觉神经病多呈显性遗传,典型表现为皮肤因感觉缺失而致四肢末端反复发作性无痛性溃疡,深感觉缺失所致步态不稳。手足溃疡以及继发的骨髓炎、骨溶解症和蜂窝织炎。运动障碍不明显。主要包括:①成人致残性遗传性感觉神经病(mutilating hereditary sensory neuropathy in adult);②儿童致残性遗传性感觉神经病(mutilating hereditary sensory neuropathy in childhood);③先天性痛觉缺失(congenital insensitivity to pain)3个亚型。由于遗传性感觉神经病往往有严重的自主神经受累,因此上述3个亚型与家族性自主神经功能不全(familial dysautonomia)又统称为遗传性感觉自主神经病(hereditary sensory autonomic neuropathy)。
安神补脑液
生精补髓,益气养血,强脑安神。用于肾精不足、气血两亏所致的头晕、乏力、健忘、失眠;神经衰弱症见上述证候者。
沉香十七味丸
“白脉病”:白脉包括大脑、小脑、延脑脊髓,以及各种神经。出现口眼歪斜、四肢麻木、肌筋萎缩、偏瘫、麻痹、言语不清等症状。“赫依”血不调:是指赫依与血相互不合而形成的疾病,本方指跌打损伤、扭挫伤、筋骨肿痛、骨质增生、颈椎病、肥大性脊椎炎、肩周炎、坐骨神经痛、三叉神经痛、面瘫等引起的疼痛、瘀肿、功能障碍等症状。
骨疏康胶囊
补肾益气,活血壮骨。主治肾虚兼气血不足所致的原发性骨质疏松症,症见腰背疼痛、腰膝酸软、下肢痿弱、步履艰难、神疲、目眩、舌质偏红或淡,脉平或濡细。
银杏叶分散片
稳定性心绞痛,脑梗塞,神经内科,心血管内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