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病时间:不清楚
药物共济失调
补充说明:药物共济失调
a******W 2014-08-26 20:43
我要咨询
相关问题
医生回答(3)
药物共济失调可能需要遵医嘱使用左旋多巴、金刚烷胺、盐酸苯海索、丁苯那嗪或硫必利等药物进行治疗。由于共济失调可能是神经系统疾病的症状,建议及时就医以确定确切诊断并接受适当治疗。
1.左旋多巴
左旋多巴适用于帕金森病、帕金森综合征等引起的运动障碍。该药物能增加纹状体内多巴胺的浓度,改善其功能不足。起效时间因人而异,通常为数日至数周不等。剂量应个体化调整,遵循医嘱逐步增量。
2.金刚烷胺
金刚烷胺可用于治疗帕金森病及帕金森综合症。本品可促进纹状体乙酰胆碱释放,改善共济失调。服用时需注意可能出现的神经系统副作用,如失眠、焦虑和神经质。
3.盐酸苯海索
盐酸苯海索用于治疗震颤麻痹及其他锥体外系疾患。此药具有抗胆碱能的作用,能够减少肌肉僵硬和震颤。不宜长期使用,以免产生迟发性运动障碍。老年人易发生尿潴留,应慎用。
4.丁苯那嗪
丁苯那嗪适用于舞蹈症、亨廷顿氏病等所致的运动障碍。本品通过降低中枢去甲肾上腺素的代谢来增强去甲肾上腺素的功能,从而起到抑制异常运动的效果。建议从小剂量开始逐渐加量以减少不良反应的发生。常见的副作用包括恶心呕吐、头痛头晕等。
5.硫必利
硫必利常用于治疗舞蹈症、抽动秽语综合征等。本品能选择性阻断纹状体D2受体,提高中枢胆碱能神经系统的活性,使皮层-纹状体-丘脑-皮层通路恢复正常活动。对闭角型青光眼、前列腺肥大者、心动过速患者须慎用。服药期间应定期检查血压、心电图和肝功能。
以上提及的所有药物均需要在医生指导下进行使用,不可私自盲目用药。对于共济失调患者,除上述药物外,还可遵医嘱使用阿司匹林肠溶片、维生素B6等非处方药物辅助治疗。
2024-03-24 07:15
举报通常情况下,药物共济失调是指在肌力没有减退的情况下,由于运动感觉、小脑、深感觉、前庭功能障碍导致的运动不协调、不平衡、步态异常等症状。常见的药物共济失调有酒石酸美托洛尔片、盐酸苯海索片、盐酸金刚烷胺片、甲磺酸溴隐亭片、盐酸普拉克索片等药物。
1、酒石酸美托洛尔片
酒石酸美托洛尔片属于一种β受体阻滞剂,具有降低心率的作用,也具有降低血压的功效。如果存在心律失常等方面的疾病,可能会使神经受到刺激,从而出现药物共济失调的情况。此时可以遵医嘱使用该药物进行治疗,通常具有一定的作用。
2、盐酸苯海索片
盐酸苯海索片属于一种抗胆碱药物,具有抗震颤的功效,也具有治疗药物共济失调的作用。如果存在帕金森病等方面的疾病,可能会出现肌张力增高的情况,也会引起药物共济失调的现象。此时可以遵医嘱使用该药物进行治疗,通常具有一定的作用。
3、盐酸金刚烷胺片
盐酸金刚烷胺片属于一种抗病毒的药物,可以用于治疗病毒性脑炎、帕金森病等疾病引起的不适现象,比如头晕、步态不稳、肢体麻木等。如果患者存在上述症状,可以在医生的指导下合理使用该药物进行治疗,通常具有一定的作用。
4、甲磺酸溴隐亭片
甲磺酸溴隐亭片是一种多巴胺受体激动剂,具有治疗药物共济失调的功效,也具有治疗高泌乳素血症的作用。如果存在药物共济失调等方面的疾病,可能会出现头晕、视力模糊、步态不稳等现象,此时可以遵医嘱使用该药物进行治疗,通常具有一定的作用。
5、盐酸普拉克索片
盐酸普拉克索片是一种多巴胺受体激动剂,具有治疗药物共济失调的功效,也具有治疗帕金森病的作用。如果存在药物共济失调等方面的疾病,可能会出现运动迟缓、肢体震颤等症状,此时可以遵医嘱使用该药物进行治疗,通常具有一定的作用。
如果患者的症状比较严重,建议及时去医院进行检查并治疗,以免延误病情。
2016-04-05 14:16
举报你好,共济失调目前尚无特效疗法,除一般支持疗法外可用针刺治疗,体疗及肢体功能锻炼,也可有各种B族维生素、胞二磷胆碱肌注、口服卵磷脂等。晚期患者应注意预防各种感染。弓形足可行矫形手术或穿矫形鞋等。 本病发展缓慢,如无严重的的心肺并发症,多数不影响寿命。少数患者卧床不起而残废。神经干细胞作为具有自我更新及分化为神经元、星形胶质细胞、少突胶质细胞潜能的神经前体细胞,具有广泛的临床应用前景。干细胞移植分化的神经元补充减少的脑细胞,分泌的多种神经营养因子促进小脑组织中的神经细胞发挥功能,可以从结构及功能上修复、改善神经系统疾病,从而可以改善小脑的控制功能障碍达到治疗共济失调的效果。
2014-08-26 20:43
举报向医生提问
症状起因:(一)小脑性共济失调 1、小脑蚓部损害 常见于小脑蚓部肿瘤,儿童以髓母细胞瘤、星形细胞瘤、室管膜瘤,成人以转移瘤多见。 2、小脑半球损害 常见于肿瘤、转移瘤。结核瘤或脓肿及血管病等。 3、全小脑共济失调 常见于小脑变性及萎缩等。 (二)深感觉障碍性共济失调 1、周围神经病变 常见于多发性神经炎,铅、砷、汞中毒,酒精中毒,代谢性疾病等。 2、后根病变 常见于转移瘤。 3、后索病变 常见于脊髓癣联合变性。酒精中毒、脊髓压迫症等。 4、丘脑病变 常见于脑血管病。 5、顶叶病变 常见于脑血管病力瘤。 (三)大脑性共济失调 常见于大脑额叶、顶叶、颜叶、枕叶、肮脏体部等部位的脑血管病,肿瘤,炎症,外伤,变性性疾病等。 (四)前庭性共济失调 常见于急性迷路炎、内耳出血、前庭神经或前庭神经核的急性病变等。 机 理 (一)小脑性共济失调 小脑位于颅后窝,在桥脑和延髓背侧,其间为第四脑室,借三对脚与中脑、桥脑、延髓相连。小脑上脚称结合臂,主要由小脑中央核发出的离小脑的远心纤维组成。中脑部分为桥脑臂,它由发自脑桥核的纤维组成,小脑脚主要为绳状体,它由来自脊髓、延髓进人小脑的纤维组成。根据小脑的发生、生理功能和纤维联系,把小脑分为三叶: 1、绒球小结叶 是小脑最古老的部分,称原始小脑或古小脑,它接受前庭神经与前庭核来的纤维,它是平衡、调节的整合中枢,损害时引起躯干及下肢的共济失调。 2、前叶 在小脑前面,首裂以前的部分,在种系发生学上属于旧小脑,主要接受脊髓小脑前后束纤维,此束传导深部感觉,其功能为调节肌张力,并维持身体姿势。 3、后叶 首裂以后的部分,后叶的大部分都是新发生的结构,称为新小脑,它接受皮质脑桥小脑传导,主要参与对由大脑皮质发出的精巧的随意运动的调节。 另外小脑除接受本体感觉冲动外,还接受外部感觉、听觉、视觉、内脏感觉的冲动。所以小脑不仅只对运动,而且对感觉,间脑功能都有影响。所以小脑病变最主要的表现为共济失调,站立时身体前倾或左右摇晃,坐位时躯干也同样摇摆不稳,行走时不能走直线,忽左忽右步态瞒珊即醉汉步态。指鼻试验,指耳试验,把握试验,轮替试验,反跳试验,跟膝胜试验,意向性震颤,眼球震颤可有阳性发现。 (二)深感觉障碍性共济失调 深感觉的传导通路如下: 肌肉、肌腱、关节、周围神经、脊髓后索脊髓后索、薄束(下枝)、薄束核、延髓交叉、楔束(上肢)、薄束核、丘脑皮质束、内囊枕部、中央后回上2/3及顶叶区。 深感觉传导路径上,任何部位的损害都可以出现共济失调。特点为睁眼时共济失调不明显,闭眼时明显增强伴有深感觉障碍(关节位置觉、震动党和运动党减低或消失),闭目难立征阳性,洗脸盆征阳性。早期可有行路不稳,尤其在黑暗场所,共济失调明显者,步行时足向前抛,足跟用力着地(超步)两足基底增宽。当两上肢伸出和闭眼后,两上肢有自觉的垂落,各指呈弹琴姿势。检查运动时四肢共济失调以下肢明显,跟膝胶试验不准确,上肢的指鼻试验、指耳试验不准确。其静止性平衡障碍也很明显,如在仰卧位时嘱两足抬高上举,两足分开保持静止不动,则出现摇晃不稳,闭眼时更明显。 (三)大脑性共济失调 大脑额叶、顶叶、颜叶、枕叶、腹腔体部等部位病变时,都可出现共济失调。额叶共济失调是由于额叶 脑桥 小脑束受损引起。特点为站立或步行时出现,若下肢出现失用症时应高度考虑额叶病变。顶叶共济失调常伴有深感觉障碍,顶叶中的旁中央小叶损害出现小脑症状及尿便障碍。领叶共济失调可伴有领叶其他体征。 (四)前庭性共济失调 主要以平衡障碍为主,其特点为运动时与静止时均出现平衡障碍。可伴有眩晕、眼震、前庭迷路症状。误指试验阳性,闭目难立征阳性。此类型共济失调是在闭目后经过一段时间才出现摇晃,并且逐渐加重,倾倒方向与眼震慢相方向一致。见于急性迷路炎、内耳出血、前庭神经或前庭神经核的急性病变等。
可能疾病: Leber遗传性视神经病变 痉挛性脑瘫 米勒费雪症候群 脊髓型颈椎病 脚气病性心脏病
常见检查:
就诊科室:脑外科、神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