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内科> 内分泌科> 出汗多> 一岁多汗护理

精选回答(1)

赵英帅 主治医师 河南省人民医院 三甲

擅长:擅长报告解读、幽门螺旋杆菌感染、高血压、高血脂、高尿酸、冠心病、糖尿病、胃肠炎、便秘、感冒、肺结节、甲状腺结节等疾病的综合诊疗

提问

一岁多汗可以考虑饮食调整、中药外敷、推拿疗法、植物神经调节剂、维生素D补充等方法来进行护理。如果症状持续或加剧,应咨询医生以排除其他潜在的健康问题。
1.饮食调整
通过增加蛋白质摄入量来改善营养状况,促进生长发育。蛋白质是合成肌肉、骨骼和其他身体组织所必需的,有助于增强体质,减少出汗。
2.中药外敷
选用具有收敛作用的中药材如黄连、龙胆草等研磨成粉后均匀涂抹于腋下部位,并加压包扎。这些药物能够收缩毛细血管、降低局部血流量从而减少汗液分泌;此外还可起到一定的抑菌效果预防感染发生。
3.推拿疗法
选择特定穴位如百会穴、足三里穴等进行按摩,每日一次每次十至二十分钟。推拿可刺激神经系统功能、改善血液循环及内分泌状态进而缓解多汗现象;同时还有助于促进消化吸收、提高免疫力。
4.植物神经调节剂
使用抗胆碱能药物如阿托品、山莨菪碱等来拮抗乙酰胆碱的作用,减少交感神经兴奋导致的多汗。这类药物可以通过竞争性结合M受体而抑制乙酰胆碱的生理效应,从而减轻多汗症状。但需注意长期使用可能引起口干、便秘等副作用。
5.维生素D补充
遵医嘱服用维生素D制剂,如钙尔奇D片、伊迪莎胶囊等,以保证充足日照并定期监测血液中维生素D水平。维生素D对调节钙磷代谢有重要作用,缺乏时会导致佝偻病或软骨症等骨骼系统疾病,进而影响汗腺功能。适当补充可促进机体对钙质的吸收利用,间接地改善多汗问题。
在关注多汗的同时,应重视睡眠质量,避免过度疲劳引起的多汗。适当的户外活动,如散步、轻柔瑜伽,可帮助促进新陈代谢,但要避免剧烈运动引发的额外排汗。

2024-01-07 17:27

举报

医生回答(1)

赵清生 主治医师 三甲

提问

孩子这样多汗的情况从中医上说,大多是因为脾虚引起的。也不用过分担心,这也是常见的情况。您可以给孩子用点小儿健脾散或是虚汗停,平时注意保持房间的通风效果要好,多带孩子活动身体,提高免疫力,饮食上多吃点含钙量高的食物。

2014-08-27 16:01

举报

向医生提问

疾病百科

疾病百科

脾虚

脾虚,中医术语。泛指因脾气虚损引起的一系列脾生理功能失常的病理现象及病证。包括脾气虚、脾阳虚、中气下陷、脾不统血等证型。多因饮食失调.劳逸失度,或久病体虚所引起。脾有运化食物中的营养物质和输布水液以及统摄血液等作用。脾虚则运化失常,并可出现营养障碍,水液失于布散而生湿酿痰,或发生失血等症。

  • 症状起因:一、脾在五行中属土,在五脏阴阳中属阴中之至阴。脾主运化,统血,升清,输布水谷精微,为“气血生化之源”。人体出生后,各脏腑组织器官皆依赖脾所化生的水谷精微以濡养,故称脾为“后天之本”。其与胃、肉、唇、口等构成脾系统。素体脾虚或饮食不节、情志因素、劳逸失调,药、食损脾或慢性肾病患者湿邪久居,损伤脾气等原因引起脾的功能虚衰、生化之源不足。脾对食物的消化和吸收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因此几乎所有的胃肠道疾病都可出现或伴有脾虚。 二、脾虚的类型: 1、脾气虚:多因饮食不节,或劳倦过度,或忧思日久,损伤脾土,或抵抗力不足,素体虚弱。 2、脾阳虚:多因脾气虚衰进一步发展而成,也可因饮食失调,过食生冷,或因寒凉药物太过,损伤脾阳,或肾阳不足,命门火衰,火不生土而致。 3、中气下陷:中气亦指脾气。脾气上升,将水谷精微之气上输于肺,以荣养其他脏腑,若脾虚中气下陷,可出现久泻、脱肛、子宫脱垂等症。 4、脾不统血:脾气虚弱,不能摄血,则血不循经。 三、西医认为,脾虚的原因例如中老年,牙齿松动、脱落,味觉减退;胃肠道平滑肌开始萎缩,弹性减低,蠕动变慢,食物在胃肠道中行进(消化)速度减慢,易于滞留;同时,胃肠道内的表面的枯膜逐渐变薄,消化腺也逐渐萎缩,消化液分泌减少,对食物的分解能力降低。由于这些生理的变化,就造成了中老年人的脾胃逐渐衰弱,消化功能下降,从而发生了上述的种种不适。

  • 可能疾病: 心脾两虚 慢脾风 脾疳 脾虚泄泻

  • 常见检查:

  • 就诊科室:中医

推荐医生更多

李翠玲 副主任医师

提问

广州天使儿童医院

李桂娟 主治医师

提问

广州天使儿童医院

蔡惠英 主任医师

提问

南京天佑儿童医院

张青龙 主任医师

提问

南京天佑儿童医院

吕建光 主任医师

提问

南京天佑儿童医院

冷贵生 主任医师

提问

南京天佑儿童医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