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病时间:不清楚
婴儿打挺是脑损伤吗
补充说明:婴儿打挺是脑损伤吗
2014-08-28 20:37
我要咨询
精选回答(5)
婴儿打挺并不一定都是脑损伤,也有可能是正常的生理现象,需要根据具体情况进行详细的分析。1、不是脑损伤婴儿打挺是婴儿常见的一种现象,可能是由于在吃奶时,吞咽过多的空气,或者是腹部受凉,导致腹胀、腹痛,进而出现打挺的情况。如果婴儿只是单纯地打挺,没有出现其他的不适症状,一般属于正常的生理现象,不需要进行特殊的治疗,家长可以通过按摩、热敷等方式,帮助婴儿缓解症状。2、是脑损伤如果婴儿在出生时,出现产程过长、难产等情况,可能会导致婴儿出现脑损伤的情况,进而会导致婴儿出现打挺的症状,同时还会伴有头痛、呕吐等症状。建议家长及时带婴儿去医院进行检查,并在医生的指导下进行针对性的治疗。对于病情较轻的婴儿,可以遵医嘱使用营养脑神经的药物进行治疗,如甲钴胺、维生素B6等,对于病情较严重的婴儿,则需要通过手术的方式进行治疗。在日常生活中,家长应注意婴儿的护理,避免让婴儿受凉,同时还应注意合理饮食,加强营养,注意营养均衡。如果出现不适症状时,建议家长及时带婴儿去医院就医,以免延误病情。
2023-12-29 10:27
举报你好,新色儿打挺不是脑损伤,请不用担心,新生儿脑损伤表现哺乳困难,小儿出生后不会吸吮,吸吮无力或拒乳,吸吮后疲劳无力,容易呕奶。哭声微弱,出生后少动,呈无力状态。肌张力低下:全身松软,肌肉松弛。肌张力增强, 易惊跳,尖叫或烦躁不安、抽搐。建议你注意新色儿护理,按需哺乳。
2023-02-24 13:56
举报你好,新色儿打挺不是脑损伤,请不用担心,新生儿脑损伤表现哺乳困难,小儿出生后不会吸吮,吸吮无力或拒乳,吸吮后疲劳无力,容易呕奶。哭声微弱,出生后少动,呈无力状态。肌张力低下:全身松软,肌肉松弛。肌张力增强, 易惊跳,尖叫或烦躁不安、抽搐。建议你注意新色儿护理,按需哺乳。
2019-03-07 16:24
举报您好,根据您描述的情况和咨询的问题,首先新生儿而喜欢打挺,并不是脑损伤的表现。新生儿脑损伤的表现,最容易发现的就是前囟门的张力增高,正常的情况下前囟门应该是凹陷的,张力不高的。另外新生儿还可以表现为嗜睡,呕吐等等。当然,想要明确是不是有脑损伤的表现,最直观也是最简单的方法,就是做脑部的磁共振检查。
2018-06-17 19:49
举报你好。目前情况,可能是宝宝脑部有损伤的表现。也可能是宝宝缺钙的表现。宝宝脑损伤可能会引起肌肉强直,生长发育慢比正常的宝宝要慢很多。睡的时间比较长。醒的时间比较少。建议发现宝宝有异常表现时,及时带宝宝到正规医院儿科进一步检查,排除脑部疾病。
2017-08-04 06:11
举报相关问题
医生回答(2)
婴儿打挺可能是脑损伤。
婴儿打挺可以作为脑损伤的一种临床表现,因为脑部受损可能导致神经系统异常活动,影响到身体对姿势和运动的控制,从而引发这种反射动作。
此外,婴儿打挺还可能与肌张力增高、骨骼发育异常等非脑损伤因素有关。这些因素可能导致肌肉紧张或骨骼结构不稳定,进而引起婴儿在受到刺激时出现打挺的现象。
需要注意的是,如果婴儿除了打挺外还有其他异常行为或体征,应尽快就医以确定是否存在潜在的神经或骨骼问题。
2023-12-28 18:40
举报新生儿早期脑损伤表现:
一、婴儿手脚经常打挺、很有力;
二、满月后头老往后仰,竖不起头;
三、头和手频繁抖动;
四、满3个月还不能抬头;
五、4个月仍握拳,不松开手;
六、5个月前臂不能支撑身体;
七、6个月扶立时尖足;
八、7个月不能发pa、ma声;
九、8个月不能独坐;
十、整日哭闹不安或太安静、很少哭。
2014-08-28 20:37
举报向医生提问
吲哚美辛巴布膏
用于缓解局部软组织疼痛,如 (1)运动创伤(如扭伤、拉伤、肌腱损伤等)引起的局部软组织疼痛。 (2)慢性软组织劳损(如颈部、肩背、腰腿等)所致的局部酸痛。 (3)骨关节疾病(如颈椎病、类风湿性关节炎、风湿性关节炎、肩周炎等)的局部对症止痛治疗。
盐酸替扎尼定片
盐酸替扎尼定片为中枢性骨骼肌松弛药,用于降低因脑和脊髓外伤、脑出血、脑炎以及多发性硬化病等所致的骨骼肌张力增高、肌痉挛和肌强直。
草酸艾司西酞普兰片
1.重症抑郁症(MDD)的治疗:重症抑郁症主要表现显著或持久的情绪低落或燥动情绪(至少持续2周),主要包括以下症状:情绪低落、兴趣减少、体重或食欲明显变化、失眠或嗜睡、精神运动兴奋或迟缓、过度疲劳、内疚或自卑感、思维迟缓或注意力不集中、自杀企图或念头。2.广泛性焦虑(GAD):表现为过度的焦虑和烦恼,至少持续6个月。主要有以下症状:烦燥不安、易疲劳、注意力不集中、兴奋、肌肉紧张和睡眠障碍。
葡萄糖酸钙锌口服溶液
用于治疗因缺钙、锌引起的疾病,包括骨质疏松、手足抽搐症、骨发育不全、佝偻病、妊娠妇女和哺乳期妇女、绝经期妇女钙的补充,小儿生长发育迟缓,食欲缺乏,厌食症,复发性口腔溃疡以及痤疮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