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病时间:不清楚
中医治肝脾肿大
补充说明:中医治肝脾肿大
a******W 2014-08-31 19:55
我要咨询
精选回答(1)
中医治肝脾肿大可以考虑饮食调理、中药调理、穴位针灸、肝脏保护药物、肝脏超声波检查等治疗措施。如果症状没有改善或者加重,应尽快就医以排除其他潜在的病因。
1.饮食调理
通过调整饮食结构,减少脂肪、糖类摄入,增加蛋白质及维生素含量高的食物,如燕麦、菠菜等,来改善肝脾肿大的症状。合理的饮食有助于减轻肝脏负担,促进新陈代谢,从而辅助缓解肝脾肿大的不适现象。
2.中药调理
患者可遵医嘱服用柴胡疏肝散、逍遥丸等中药方剂进行调理,上述两种药方具有疏肝理气的功效,能够有效缓解肝脾肿大的不适症状。上述两种药方均属于理气剂,其中含有的白芍、枳壳等中药材,能够起到柔肝止痛的作用;陈皮则能行气解郁,对于因情志不畅引起的肝脾肿大有一定的治疗效果。
3.穴位针灸
选择足三里穴、太冲穴等穴位进行针灸操作,在专业医生指导下进行。针灸这些穴位可以调节气血,缓解肝脾功能失调所致的症状。但需注意针灸时应由有经验的医师进行,以免引起不良反应。
4.肝脏保护药物
经医生诊断后,按处方指示使用护肝片、复方甘草酸苷胶囊等非处方药品。这类药物旨在增强肝脏解毒能力、修复受损组织并抑制炎症反应。适合于因长期饮酒、药物副作用导致的酒精性肝炎、脂肪性肝炎所引发的肝脾肿大。
5.肝脏超声波检查
在预约时间内前往医院接受超声波扫描检查,通常无需特殊准备。此检查采用高频声波成像技术评估肝脏大小、结构是否正常以及是否存在异常回声团块等信息。对于发现可能存在的囊性变、血管瘤或其他软组织占位提供帮助。
建议定期复查肝脾超声检查,监测病情变化,以便及时发现病情进展。同时,保持良好的生活习惯,如规律作息、适量运动,也有助于维护肝脏健康。
2024-03-10 17:58
举报医生回答(1)
中医治疗肝脾肿大应根据肝病的主症,并考虑到湿痰、瘀血凝聚和毒热入络的特点,具体情况具体分析,以养血柔肝、活血化瘀为基本原则。湿热未清者,辅以清利;毒热入血者,辅以清热解毒;脾虚者、健脾;气血不足者,益气养血。
根据中医:“养正则积自除”的理论,以脾胃气血不足,作为肝脾肿大发病机制的重要因素。对久治不愈的肝肿大或脾肿大的患者,着重培补脾胃消瘀化坚,治疗肝硬变,主要使肝脏变软,脾脏缩小,已有的食管静脉搏曲张减轻或消退。
2014-08-31 19:55
举报向医生提问
肝脏和脾脏均增大。肝脾一般在肋下不能触及,当内脏下垂或横膈下降或深吸气时,肝脾才能被触及,但不超过肋下1cm,且质地较软。肝脾肿大常见于慢性肝炎、伤寒、血吸虫病、肝硬化早期、白血病时。粒细胞白血病时,可见高度脾肿大。
症状起因:引起肝脾肿大的病因很多,归纳分析,大概有以下数种:1、肝肿大的病因:(1)脂肪肝(2)含铁血黄素沉着症(3)肝糖原积累症(4)肝豆状核变性(5)血吸虫(6)肝吸虫(7)弓形虫(8)巨细胞病毒感染(9)风疹病毒感染(10)乙肝病毒感染(11)先天性胆道闭锁(12)肝肿癌(13)克山病(14)肺吸虫病(15)肝包虫病(16)中毒性肝炎(17)半乳糖血症(18)肝淀粉样变性(19)门脉高压症2、脾肿大的病因:(1)巨细胞病毒感染(2)风疹感染(3)乙肝病毒感染(4)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5)弓形体病(6)血吸虫(7)包虫病(8)淀粉样变性(9)高雪病(10)半乳糖血症(11)高脂蛋白血症(12)范可尼综合症(13)脾亢(14)斑替氏综合症(15)粘多糖I型(16)组织胞浆菌病(17)黑热病
就诊科室:消化、肝病、肝胆
二巯丁二酸胶囊
用于解救铅、汞、砷、镍、铜等金属中毒。对铅中毒疗效好。可用于治疗肝豆状核变性。
安神补脑液
生精补髓,益气养血,强脑安神。用于肾精不足、气血两亏所致的头晕、乏力、健忘、失眠;神经衰弱症见上述证候者。
硫唑嘌呤片
1.急慢性白血病,对慢性粒细胞型白血病近期疗效较好,作用快,但缓解期短;2.后天性溶血性贫血,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系统性红斑狼疮;3.慢性类风湿性关节炎、慢性活动性肝炎(与自体免疫有关的肝炎)、原发性胆汁性肝硬变;4.甲状腺机能亢进,重症肌无力;5.其他:慢性非特异性溃疡性结肠炎、节段性肠炎、多发性神经根炎、狼疮性肾炎,增殖性肾炎,Wegener氏肉芽肿等。
乳结泰胶囊
疏肝理气,化痰散结,活血止痛。用于肝郁气滞,痰凝血瘀所致乳房肿块胀痛,触痛,胸肋胀闷,烦躁易怒,舌质偏红,或紫暗,或有瘀斑,苔黄,脉弦滑或弦涩;乳腺增生症见上述证候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