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内科> 神经内科> 中暑> 中暑的处理

精选回答(2)

赵英帅 主治医师 河南省人民医院 三甲

擅长:擅长报告解读、幽门螺旋杆菌感染、高血压、高血脂、高尿酸、冠心病、糖尿病、胃肠炎、便秘、感冒、肺结节、甲状腺结节等疾病的综合诊疗

提问

中暑的处理方法,一般需要及时脱离高温环境、物理降温、补充水分、药物治疗、及时就医等。

1、脱离高温环境

中暑是指在温度或湿度较高、不透风的环境下,因体温调节中枢功能障碍或汗腺功能衰竭,以及水、电解质丢失过多,从而发生的以中枢神经或心血管功能障碍为主要表现的急性疾病。患者如果出现中暑的情况,应及时脱离高温环境,转移到阴凉通风的环境中,并及时进行皮肤散热,可以使用冷水浸泡患者的身体,或者是使用冰袋、冰帽、冰毯等。

2、物理降温

出现中暑的情况,患者还可以使用温毛巾擦拭身体,如腋窝、腹股沟、额头等部位,可以促进皮肤的血液循环,也可以达到散热的作用,能够有效缓解中暑的情况。

3、补充水分

中暑后,体内的水分会通过汗液大量排出体外,此时需要及时补充水分,可以多喝一些温开水,也可以适当喝一些淡盐水,能够补充体内所需要的水分,防止脱水。

4、药物治疗

如果中暑的情况比较严重,体温已经超过了38.5°C,患者可以在医生的指导下服用退热的药物进行治疗,比如布洛芬缓释胶囊、对乙酰氨基酚片等,能够起到降温的效果。同时,患者也可以遵医嘱使用藿香正气水、十滴水等药物进行治疗,有利于疾病的恢复。

5、及时就医

如果患者出现中暑的情况,通过上述处理后,症状仍不见缓解,或者出现了头晕、昏迷等严重的症状,需要及时就医,以免延误病情。

此外,患者在日常生活中要避免长期处于高温环境中,如果出现不适症状,建议及时就医治疗。

2023-07-24 06:12

举报

张进国 副主任医师 易县妇幼保健院

擅长:甲状腺疾病、肝炎、肺结核、心脑血管病、消化道疾病等.....

提问

您好!半个月前中暑,现在头还是晕的,有时热的时候打个喷嚏就有点鼻涕有点感冒样的,根据您的症状描述,初步考虑是头晕与中暑后受风感冒有关的。您的情况,建议服用复方氨酚烷胺、感冒颗粒等药物。注意夏季防暑,饮食清淡,避免辛辣刺激食物、油腻食物,适当多吃含维生素C丰富的食物,适当多喝水,作息规律,注意休息。

2018-08-21 17:03

举报

医生回答(2)

黄颖 主治医师 三甲

提问

中暑的处理可以采取物理降温、补充电解质溶液、轻度运动促进散热、服用解热镇痛药、针灸疗法等方法。如果症状没有缓解或者加重,应立即就医。
1.物理降温
立即脱离高温环境,转移到阴凉通风处,并用湿毛巾覆盖身体。物理降温有助于降低体温,防止进一步的器官损伤。对于轻度至中度中暑患者至关重要。
2.补充电解质溶液
通过口服或静脉途径补充含有钠、钾等电解质的溶液,根据患者需要调整剂量。电解质紊乱是中暑常见的并发症之一,恢复正常的电解质平衡有助于缓解脱水和疲劳等症状。
3.轻度运动促进散热
建议进行适度的有氧运动如快走,开始时强度逐渐增加,持续时间控制在30分钟左右。研究表明,适量运动能够提高血液循环及新陈代谢率,在一定程度上帮助降低核心温度。
4.服用解热镇痛药
选择非处方的解热镇痛药物如布洛芬或对乙酰氨基酚,按说明书指示剂量服用。这类药物具有解热、止痛作用,适用于缓解中暑引起的发热和不适感。注意不宜过量使用以免引起肝肾损害。
5.针灸疗法
由专业中医师操作,在特定穴位进行电针刺激,通常为每次治疗30-60分钟。针灸可调节气血流通、舒缓紧张情绪,辅助改善中暑引发的心悸、眩晕等问题。需在无菌条件下施术并密切观察皮肤反应。
在炎热天气下长时间户外活动时,应合理安排休息时间,每2小时至少休息一次,避免阳光直射。同时,保持水分摄入,可携带饮用水或功能饮料,预防中暑的发生。

2024-01-31 03:16

举报

谢少尚 主治医师 三甲

提问

1, 隔离热源,工作周围环境地面可用冷水喷洒.
2, 降低室内温度,通风.
3, 合理安排劳动和休息,调整作息时间,睡眠充足,身体不适注意休息.
4, 合理饮食及营养,少喝或不喝酒,多饮水,或清凉饮料,高温作业每天饮水约4——5升,盐约20克,但防止一次性暴饮..
5, 个人防护:外出戴草帽或伞,眼镜,衣服穿着要宽松,尤其是女孩子.
6, 少去人多空气差的公共场所.
7, 必要时可用防暑药品,如人丹等.

2014-08-31 20:01

举报

向医生提问

疾病百科

疾病百科

中暑 (伤暑)

中暑是由于高温环境中发生的一组急性疾病。根据其主要发病机制和临床表现常分为三型:①热射病是因高温引起体温调节中枢功能障碍,热平衡失调使体内热蓄积,临床以高热、意识障碍、无汗为主要症状。由于头部受日光直接曝晒的热射病,又称日射病。②热痉挛,又称中暑痉挛,是由于失水、失盐引起肌肉痉挛。③热衰竭,又称中暑衰竭,主要因周围循环容量不足,引起虚脱或短暂晕厥,后者又称热昏厥。

推荐医生更多

王孝各 副主任医师

提问

贵阳中医脑康医院

苏镇培 主任医师

提问

广州附医华南医院

赵龙军 主任医师

提问

广州附医华南医院

孙盛同 副主任医师

提问

广州附医华南医院

洪绍蒙 主任医师

提问

广州附医华南医院

薄存菊 副主任医师

提问

广州附医华南医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