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病时间:不清楚
强迫行为怎么治疗
补充说明:强迫行为怎么治疗
a******W 2014-09-09 18:21
我要咨询
精选回答(1)
强迫行为的治疗可以考虑暴露疗法、认知行为疗法、心理动力学治疗、家庭治疗或支持性心理治疗等方法。如果症状持续或加剧,建议寻求专业心理医生的帮助。
1.暴露疗法
暴露疗法通过逐渐将患者置于他们所害怕的情境中,帮助其习惯并减少对这些情境的恐惧感。此方法有助于让患者面对他们的强迫行为,并学会控制对这些行为的焦虑反应。
2.认知行为疗法
认知行为疗法由临床医生引导患者识别并改变不合理的思维模式,通常包括一系列面对面会议。这种方法可以帮助患者挑战不合理的想法,发展更健康的应对策略,从而减轻强迫行为相关的情绪困扰。
3.心理动力学治疗
心理动力学治疗侧重于探索潜意识冲突及其对当前行为的影响,在安全氛围下进行长时间会谈。这种治疗方法有助于患者深入理解强迫行为背后的情感驱动因素,并为改变提供心理基础支持。
4.家庭治疗
家庭治疗涉及邀请整个家庭参与讨论及解决问题过程,旨在改善家庭成员间互动方式。家庭动态可能对个体的行为产生影响,因此了解并调整家庭环境可促进患者康复。
5.支持性心理治疗
支持性心理治疗提供倾听、理解和接纳患者的感受,通常在定期会面中进行。对于存在强迫行为的人而言,获得无批判的支持有助于缓解压力,提高生活质量。
除了专业治疗外,建议患者保持规律的生活作息,如合理饮食和充足睡眠,以辅助管理强迫行为。同时,鼓励患者积极参与放松技巧训练,如深呼吸练习或冥想,以增强自我调节能力。
2023-12-28 01:27
举报相关问题
医生回答(1)
1.强迫想法和焦虑有关。
2.强迫行为(外显的或隐匿的)是随意行为,旨在减轻焦虑和不适。但焦虑减轻导致强迫被强化。
3.为了防止发生强迫想法和焦虑,症人常有回避行为,但回避行为阻止了对焦虑想法和暴露。根据上述心理模型。治疗策略应当是促进症人对恐惧刺激的暴露,同时又鼓励他们会议上暴露的仪式和认知回避而不易发现,这就需要医生进行全面细致的检验和评估。
2014-09-09 18:21
举报向医生提问
是以强迫观念和强迫动作为主要表现的一种神经症。以有意识的自我强迫与有意识的自我反强迫同时存在为特征,患者明知强迫症状的持续存在毫无意义且不合理,却不能克制的反复出现,愈是企图努力抵制,反愈感到紧张和痛苦。病程迁延者可以仪式性动作为主要表现,虽精神痛苦显著缓解,但其社会功能已严重受损。 国外报道一般人口中的患病率为0.05~1%,占精神科病人总数的0.1~2%。国内流行学调查的本症时点患病率为3‰。通常于青壮年期起病,性别分布上无显著性差别。 儿童强迫症是强迫症的一类,是一种明知不必要,但又无法摆脱,反复呈现的观念、情绪或行为。在儿童期,强迫行为多于强迫观念,年龄越小这种倾向越明显,本症多见于10-12岁的儿童,患儿智力大多正常。
症状起因:一、观察学习假设 根据学习理论,观察是导致焦虑的条件性刺激。由于原初的焦虑-诱发刺激联结(无条件反射),经过观察和思维的激发,而获得了实际的焦虑。这样,事实上,个体就已经习得了一个新的驱力。虽然强迫可以基于不同的途径习得,但是,一旦获得之后,个体便发现借助于强迫观念的一些活动可以帮助减少焦虑,每当发生焦虑的时候,采用强迫的方式,个体的焦虑便得到了缓解,这种结果强化了个人的强迫。并且,因为这种有用的方法,成功地驱除了个体的获得性内驱力(焦虑),因而逐渐地稳定下来,成为习得性行为的一部分。 二、系统家庭假设 这种假设认为,病症表达了系统的破坏,而这个系统存在于人际关系当中,成员之间的互动结成了一定的系统。在这里,个体的行为是由于他人的行动影响所致,反过来,他也会以一种循环的方式去影响他人。这是一种互为因果的关系,没有明确的头和尾,主要依据"彼此吸引"的原则来进行互动。 三、Rachman-Hodgson假设 Rachman & Hodgson在分析了一些过去研究的基础上,提出导致强迫症的原因可能包括了以下四个方面的共同作用。1.遗传因素;2.情绪失调;3.社会性学习;4.对于特殊经验的学习。他们假定,强迫症是一个连续变化发展的行为模式,由于上述几方面在不同情况下的相继作用,导致个体最终演变成强迫症。 四、精神分析学说 弗洛伊德认为强迫症是病理的强迫性人格的进一步发展,是由于防御机制不能处理 强迫性人格而形成的焦虑,于是产生了强迫性症状。 五、条件反射 巴甫洛夫以大脑皮层孤立的病理惰性兴奋灶来解释本症的生理机制。 六、素质特别是病前人格在本病病因中起重要作用 约2/3的强迫症病人病前即有强迫性人格或精神衰弱。其主要表现为:力图保持自身和环境的严密控制,他们注重细节,做任何事都力求准确、完善,但即使如此也仍有"不完善" 、"不安全" 和"不确定"的感觉。他们或者表现为循规蹈矩,缺少决断,犹豫不决,依赖顺从;或者表现为固执倔强,墨守成规、宁折不弯及脾气急躁。 七、社会心理因素是强迫症重要的诱发因素 诸如由于工作、生活环境的变迁,责任加重,处境困难,担心意外,家庭不和或由于丧失亲人,受到突然的惊吓等等。有些正常人偶尔也有强迫观念但不持续,但可在社会因素影响下被强化而持续存在,从而形成强迫症。 八、遗传在本病发生可能起一定作用 例如病人的父母中强迫症的患病率为5%-7%,比群体的发病率要高得多。患者的同胞、父母及子女,属强迫性人格者也较多。 九、生化研究 提示5-羟色胺(5-HT)系统功能增强与本症发病有关,因此5-HT再摄取抑制剂如氯丙咪嗪、氟西丁及氟伏草胺等,都对强迫症有较好的疗效。另外一些研究提示本症与抑郁症的发病存在连锁关系,如本症患者有25%-40%对氟美松抑制实验(DST)不抑制,部分患者多导睡眠图显示快速动眼睡眠(REM)潜伏期缩短等。
常见检查:
就诊科室:心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