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妇产科> 妇科> 绝经> 运动小便失禁怎么

运动小便失禁怎么

发病时间:不清楚

运动小便失禁怎么

补充说明:运动小便失禁怎么

a******W 2014-09-09 19:50

小便失禁 压力性尿失禁 手术 肛门 小便 排尿 膀胱 心理咨询 尿失禁 尿道 肾上腺素 生理反应 利尿 咖啡因

我要咨询

其他人还在看

精选回答(1)

柯怀 副主任医师 阳新县人民医院

擅长:优生优育,孕前指导,孕期保健,孕期咨询,产后治疗,妇科疾病,盆底康复。

提问

运动小便失禁可以考虑行为疗法、盆底肌肉锻炼、抗胆碱能药物、植物神经调节剂、生物反馈治疗等方法来改善。如果症状持续或加剧,建议患者及时就医。
1.行为疗法
通过心理咨询、训练等方式帮助患者建立正确的排尿习惯。此方法旨在改变患者的思维和行为模式,减少因心理因素导致的尿失禁发生频率。
2.盆底肌肉锻炼
采用提肛肌收缩法、腹式呼吸法等方法增强盆底肌肉力量。科学研究表明,加强盆底肌肉可提高对膀胱及尿道控制能力,从而改善运动性尿失禁状况。
3.抗胆碱能药物
抗胆碱能药物如阿托品可用于减轻中枢神经系统过度兴奋所致的尿失禁。这类药物具有抑制副交感神经的作用,降低膀胱括约肌活动度,从而减少不自主排尿次数。
4.植物神经调节剂
植物神经调节剂如米多君可增加逼尿肌收缩力,缓解压力性尿失禁。该类药物能够选择性地作用于α肾上腺素受体,提高平滑肌张力,增强逼尿肌收缩力。
5.生物反馈治疗
生物反馈技术涉及使用传感器监测身体信号,然后将这些信息提供给患者以便他们学习控制相关生理过程。这种方法有助于个体认识并控制与尿失禁相关的异常生理反应。
除了上述治疗方法外,建议患者避免摄入利尿效果强的食物或饮料,例如咖啡因含量高的饮品,以减少尿液产生量,从而减少尿失禁的发生。

2024-02-11 23:39

举报

医生回答(1)

林飞儒 主治医师 三甲

提问

这是属于压力性尿失禁。压力性尿失禁的治疗方法主要分为三类:行为锻炼、药物治疗和手术治疗。综合治疗,例如盆底肌锻炼和药物治疗联合应用。1. 轻度和中度的压力性尿失禁:药物治疗为主,同时给予行为锻炼以提高药物治疗的疗效,减轻症状。
  2. 重度压力性尿失禁:以手术治疗为主。
压力性尿失禁的行为锻炼治疗:可提高患者盆底肌的力量,提高药物的疗效。
锻炼耻骨尾骨肌,主要包括:
a. 下蹲、站起
  b. 收缩肛门
c. 中断小便法。
  2.按时排尿法:每2~4个小时小便一次,保持下身的干燥。
  3.膀胱训练:既要定时排尿,又要使两次排尿的时间逐步延长。
 

2014-09-09 19:50

举报

向医生提问

疾病百科

疾病百科

压力性尿失禁

国际尿控协会(InteRNAtionalContinence Society,ICS)提出的压力性尿失禁(stress incontinence)定义为:腹压的突然增加导致尿液不自主流出,不是由逼尿肌收缩压或膀胱壁对尿液的张力压引起的。其特点是正常状态下无遗尿,而腹压突然增高时尿液自动流出。如咳嗽、大笑、打喷嚏、跳跃、搬重物时,尿液不自主地从尿道口漏出的现象。

  • 多发人群:高发年龄为45~55岁

  • 临床检查:膀胱造影  

  • 治疗费用:市三甲医院约(3000 —— 5000元

适用药品

缩泉胶囊

补肾缩尿。用于肾虚之小便频数,夜卧遗尿。 老年人肾阳虚引起的尿急、尿频、遗尿;小儿遗尿、神经性尿频、压力性尿失禁、慢性前列腺炎、膀胱过度活动症。

盐酸帕罗西汀片

治疗各种类型的抑郁,包括伴有焦虑抑郁反应性抑郁。常见的抑郁状:乏力睡眠障碍,对日常活动缺乏兴趣和愉悦感,食欲减退。治疗强迫性神经症。常见的强迫症:感受反复和持续的可引起明显焦虑的思想、冲动或想象,从而导致重复的行为或心理活动。治疗伴有或不伴有广场恐怖的惊恐障碍。常见的惊恐发作症状:心悸,出汗,气短,胸痛,恶心,麻刺感和濒死感。治疗社交恐怖症社交焦虑常见的社交焦虑的症状:心悸,出汗,气短等。通常表现为继发于显著或持续的对一个或多个社交情景或表演场合的畏惧,从而导致回避。治疗疗效满意后,继续服用本品可防止抑郁、惊恐障碍和强迫症的复发。

长春胺缓释胶囊

1.本品用于治疗衰老期心理行为障碍(如警觉性和记忆力丧失、头晕、耳鸣、时间与空间定向力障碍失眠)。2.也可用于急性脑血管病及脑外伤后综合征。3.可用于治疗缺血性视网膜疾病。耳、鼻、喉科治疗方面,可用于治疗耳蜗前庭疾病。

盐酸氟西汀胶囊

抑郁发作、强迫症、神经性贪食症,可作为心理治疗的补充用于减少贪食和导泻行为。

推荐医生更多

岳英 副主任医师

提问

天津爱维医院

胡卫和 主治医师

提问

杭州阿波罗医院

李兰 主治医师

提问

成都棕南医院

李文芬 医师

提问

成都棕南医院

梁梅 副主任医师

提问

成都棕南医院

李依俐 医师

提问

成都棕南医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