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病时间:不清楚
溶血性黄疸的机制
补充说明:溶血性黄疸的机制
a******W 2014-10-14 16:27
我要咨询
精选回答(1)
溶血性黄疸可能由遗传性溶血性贫血、自身免疫性溶血性贫血、新生儿溶血病、药物引起的溶血性贫血以及感染性溶血性贫血等病因引起,需根据具体因素进行针对性治疗。建议患者及时就医,以便获得准确诊断和适当治疗。
1.遗传性溶血性贫血
遗传性溶血性贫血是由于基因突变导致红细胞寿命缩短而引起的一种血液疾病。这些异常的红细胞容易被破坏,释放出大量的胆红素进入血液循环中。对于遗传性溶血性贫血患者,可以考虑进行脾切除术以减少红细胞破坏。
2.自身免疫性溶血性贫血
自身免疫性溶血性贫血是由机体产生针对自身红细胞的抗体,导致红细胞破坏增加,进而引发溶血性黄疸的现象。常用的治疗方法包括糖皮质激素和免疫抑制剂,如、环磷酰胺等。
3.新生儿溶血病
新生儿溶血病是指母子血型不合导致胎儿或新生儿红细胞被破坏而出现的一组临床综合征,可引起黄疸、肝脾肿大等症状。通常采用光疗或换血疗法来降低胆红素水平。
4.药物引起的溶血性贫血
某些药物可能会干扰红细胞的正常功能,使其更容易受到破坏,从而引发溶血性贫血。停用疑似致敏药物是最直接有效的处理方式,例如阿司匹林肠溶片、布洛芬缓释胶囊等。
5.感染性溶血性贫血
感染性溶血性贫血由细菌或病毒感染引起,这些微生物产生的毒素或酶类物质会损伤红细胞,导致其提前破裂。抗感染治疗是主要手段,需依据不同病原体选用相应抗生素,如青霉素G、头孢曲松钠等。
建议定期监测血常规和尿液分析,以便及时发现溶血迹象。必要时,可能需要进一步的血液学检查,如血涂片检查或溶血试验,以评估病情进展。
2024-01-22 02:36
举报相关问题
医生回答(1)
黄疸是临床上的常见症状和体征,根据黄疸发生机理和常见的病理类型,通常将其分为溶血性、肝细胞性和阻塞性三种。一项调查表明,在岁老年黄疸病人中,阻塞性黄疸占,可见,阻塞性黄疸老人最易罹患。阻塞性黄疸的发生是由于胆系(各级肝内外胆管)因某种病因产生机械性阻塞,胆汁不能通过胆管排入十二指肠,而反流入血所致。黄疸(无论由何种疾病引起)的共同特点是巩膜(白眼珠)和皮肤发黄,早期呈金黄色,中期呈黄绿色,晚期呈绿褐色甚至近于黑色尿像浓茶样,系血中胆红素增高的原因大便灰白色或呈白陶土样,乃因胆管受阻粪便不能被胆汁染黄造成皮肤瘙痒,是胆盐沉积在皮下刺激末梢神经的结果心动过缓,为胆盐刺激迷走神经所致致。引起老人阻塞性黄疸最常见的疾病主要有胰头癌胰头紧邻胆总管下端,患胰头癌时胆总管极易受压变瘪,致胆汁不能通过或通过量减少,故黄疸是较早出现的症状(胰体、胰尾癌则无黄疸)。症状是厌食,体重迅速下降,乏力,慢性进行性黄疸,由轻到重。无痛性黄疸则是晚期特征。
2014-10-14 16:27
举报向医生提问
症状起因:溶血性黄疸的病因、发病机制和特征:1)病因和发生机制:凡能引起红细胞大量破坏而产生溶血现象的疾病,都能发生溶血性黄疸:①先天性溶血性贫血;②获得性溶血性贫血.红细胞大量破坏时,生成过量的非结合胆红素,远超过肝细胞摄取,结合和排泄的限度,同时溶血性贫血引起的缺氧,红细胞破坏释出的毒性物质,均可削弱肝细胞的胆红素代谢功能,使非结合胆红素潴留于血中而发生黄疸.2)溶血性黄疸的特征:①巩膜多见轻度黄染,在急性发作时有发热,腰背酸痛,皮肤粘膜往往明显苍白;②皮肤无瘙痒;③有脾大;④有骨髓增生旺盛的表现;⑤血清总胆红素增高,一般不超过85μmolL,主要为非综合胆红素增高;⑥尿中尿胆原增加而无胆红素,急性发作时有血红蛋白尿,呈酱油色,慢性溶血时尿内含铁血黄素增加,24小时粪中尿胆原排出量增加;⑦在遗传性球形细胞增多时,红细胞脆性增加,地中海贫血时脆性降低.
常见检查: 血清间接胆红素 血清甲胎蛋白变异体 经皮肤穿刺胆道造影 积液纤维结合蛋白 反映肝脏排泄功能的试验 婴幼儿健康检查
就诊科室:消化、血液、儿科
胆石通胶囊
清热利湿,利胆排石。用于肝胆湿热,右胁疼痛,痞渴呕恶,黄疸口苦,以及胆石症、胆囊炎、胆道炎属肝胆湿热证者。
善龙注射用醋酸奥曲肽微球
已证实的使用:肢端肥大症用于下列肢端肥大症患者的治疗:在皮下注射标准剂量的善宁后,病情已充分控制;不适合外科手术、放疗或治疗无效的患者,或在放疗充分发挥疗效前,处于潜在反应阶段的患者。胃肠胰内分泌肿瘤伴有功能性胃肠胰内分泌肿瘤相关症状的患者,已经用皮下注射善宁治疗得到充分控制。伴有类癌综合征特征的类癌。血管活性肠肽瘤。胰高糖素瘤。胃泌素瘤/卓-艾综合征。胰岛素瘤(用于术前低血糖的预防和维持)。生长激素释放因子腺瘤。查看完整
福乃得维铁缓释片
用于明确原因的缺铁性贫血。
阿比多尔片
治疗由A、B型流感病毒等引起的上呼吸道感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