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传染病科> 肝病科> 病毒性肝炎> 溶血性黄疸的预防

精选回答(1)

任正新 主治医师 河西学院附属张掖人民医院 三甲

擅长:擅长糖尿病、心血管系统疾病和临床常见病、多发病的诊断和治疗。对体检综合分析和健康指导有一定的经验。

提问

溶血性黄疸的预防包括避免使用氧化剂药物、保持皮肤及黏膜完整性、预防感染、避免接触已知诱发溶血因素、遗传咨询与产前诊断。
1.避免使用氧化剂药物
避免使用具有氧化作用的药物可以减少红细胞破坏,因为这些药物可能会导致溶血。在医师指导下使用非必要且无明显益处的药物,以减少潜在风险。
2.保持皮肤及黏膜完整性
保持完整的皮肤和黏膜有助于防止外源性溶血,因为它们能防止外来物质进入血液循环。定期检查并处理可能导致损伤的物理因素如粗糙内衣、紧身衣物等。
3.预防感染
预防感染可降低免疫系统异常激活的风险,从而减少溶血发生的概率。采取常规卫生措施,如勤洗手、戴口罩等,特别是在公共场所或人员密集区域。
4.避免接触已知诱发溶血因素
避免接触已知诱发溶血的因素可以帮助减少红细胞破坏,进而预防溶血性黄疸的发生。了解个人可能存在的溶血诱因,并采取相应措施规避,如日光过敏者需做好防晒。
5.遗传咨询与产前诊断
通过遗传咨询与产前诊断可以识别携带溶血相关基因突变的个体,并指导生育健康婴儿。对有家族史者进行基因检测和专业指导,确保优生优育。
若症状持续不缓解或者加重,建议及时前往医院就诊。

2024-03-11 02:18

举报

医生回答(1)

龙广兴 主治医师 三甲

提问

溶血性黄疽先天性溶血性贫血:如海洋性贫血、遗传性球形红细胞增多症。后天获得性溶血性贫血:如自身免疫性溶血性贫血、新生儿溶血、不同血型输血、蚕豆病、蛇毒及阵发性睡眠性血红蛋白尿引起的溶血。肝细胞性黄疽见于病毒性肝炎、肝硬化、肝癌、败血症、钩端螺旋体病等肝细胞广泛损害的疾病。胆汁淤积性黄疽常见于肝内结石、,癌栓,寄生虫病,原发性胆汁性肝硬化,胆总管结石、肿瘤、蛔虫及炎症水肿。发热:见于急性胆管炎、肝脓肿、钩端螺旋体病、败血症、病毒性肝炎、急性溶血等。上腹剧痛:胆道结石、肝脓肿、胆道蛔虫病。持续右上腹胀痛见于病毒性肝炎、肝癌等。肝肿大:见于肝炎、肝硬化、肝癌、胆道阻塞。胆囊肿大:见于胆总管癌、胰头癌、壶腹癌。脾肿大:见于病毒性肝炎、胆汁性肝硬化、钩端螺旋体病、疟疾、败血症、淋巴瘤、溶血性贫血等。消化道出血:见于肝硬化、重症肝炎、肝癌等。腹水:常见于肝硬化、肝癌等。

2014-10-14 16:39

举报

向医生提问

疾病百科

疾病百科

血疸 (溶血性黄疸)

血疸又名血黄。血疸是因输血、某些药物、蛇毒、疟疾等引起溶血所致。以黄疸,面白,头晕等为主要表现的疸病类疾病。本病即西医学所说的溶血性黄疸。胎黄、蚕豆黄亦属血疸,但已另立病名。

推荐医生更多

孙城城 主治医师

提问

贵州盛京中医肝病医院

蔡惠英 主任医师

提问

南京天佑儿童医院

张青龙 主任医师

提问

南京天佑儿童医院

吕建光 主任医师

提问

南京天佑儿童医院

冷贵生 主任医师

提问

南京天佑儿童医院

陈刚 主任医师

提问

南京天佑儿童医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