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传染病科> 肝病科> 病毒性肝炎> 溶血性黄疸临床表现

精选回答(1)

任正新 主治医师 河西学院附属张掖人民医院 三甲

擅长:擅长糖尿病、心血管系统疾病和临床常见病、多发病的诊断和治疗。对体检综合分析和健康指导有一定的经验。

提问

溶血性黄疸的临床表现为巩膜黄染、尿液呈浓茶色或酱油色、贫血、发热,以及脾脏肿大。这些症状可能表明存在严重的血液问题,建议立即就医以进行相关检查和治疗。
1.巩膜黄染
当红细胞破坏速率超过肝脏处理胆红素的能力时,未结合胆红素积聚并经肝脏转化为结合胆红素。此时,结合胆红素会透过毛细胆管进入血液,与白蛋白结合形成胆红素白蛋白复合物,部分未结合胆红素会被肠道重吸收。当胆红素白蛋白复合物超过其结合能力时,未结合胆红素被吸收入血,经过血液循环到达肝脏,再随胆汁排入肠腔,最终被小肠细菌大量分解产生粪胆原,被结肠内的某些细菌还原为胆红素,再被结肠上皮吸收,回到肝脏重新随胆汁排入肠腔,成为胆石症的形成原因。巩膜黄染是由未结合胆红素通过血脑屏障进到脑脊液,然后进到脑组织,诱发脑组织产生一种叫做非结合胆红素的物质,这种物质会随着血液循环进到视网膜的外层,从而导致巩膜出现黄染的现象。
2.尿液呈浓茶色或酱油色
由于溶血导致红细胞破坏增加,超过了肝脏摄取和处理胆红素的能力,使未结合胆红素在血中浓度升高,进而从尿中排出量增多,表现为尿液颜色加深。正常人尿液的颜色通常呈现微黄色或者无色透明状态,而溶血性黄疸患者的尿液颜色可能会呈现出浓茶色或者是酱油色。
3.贫血
溶血性黄疸患者由于红细胞寿命缩短,骨髓造血功能代偿性增强,促进红细胞增生,但又因促红细胞生成素减少,红细胞不能充分地利用铁,因而发生溶血性贫血。溶血性黄疸患者由于红细胞遭到破坏,释放出血红蛋白,血红蛋白降解后会产生含铁血黄素,这些含铁血黄素会沉积在脾脏中,导致脾脏体积增大。
4.发热
溶血性黄疸是由于红细胞破坏加速,导致机体免疫系统处于应激状态,产生炎症反应,从而引发发热的症状。发热是指体温超出正常范围高限,通常是由于感染、自身免疫性疾病或其他疾病引起的体内温度调节中枢紊乱所致。
5.脾脏肿大
溶血性黄疸患者由于红细胞寿命缩短,骨髓造血功能代偿性增强,巨核细胞也会随之增殖,导致脾脏内淋巴细胞和巨噬细胞增生,进而引起脾脏肿大的现象。脾脏肿大可能压迫周围器官,引起腹痛、消化不良等症状,还可能导致脾功能亢进,进一步加重病情。
针对溶血性黄疸的诊断,可以进行血常规、肝功能测试以及血涂片分析等检测项目。治疗措施包括药物治疗如遵医嘱使用环磷酰胺、甲泼尼龙等免疫抑制剂,必要时需行脾切除术。患者平时应注意休息,避免剧烈运动,保持良好的生活习惯,避免熬夜,注意饮食卫生,不吃辛辣刺激性的食物,以免加重不适症状。

2024-01-30 04:59

举报

医生回答(1)

李芯蕾 主治医师 三甲

提问

溶血性黄疸 凡能引起红细胞大量破坏而产生溶血的疾病,都能引起溶血性黄疸。常见疾病有以下两大类。先天性溶血性贫血如地中海贫血(血红蛋白病)、遗传性球形红细胞增多症。后天性获得性溶血性贫血:如自身免疫性溶血性贫血、遗传性葡萄糖磷酸脱氢酶缺乏(蚕豆病)、异型输血后溶血、新生儿溶血、恶性疟疾、伯氨奎林等药物、蛇毒、毒蕈中毒、阵发性睡眠性血红蛋白尿等。肝细胞性黄疸 各种肝脏疾病,如病毒性肝炎、中毒性肝炎、药物性肝病、各型肝硬化、原发与继发性肝癌、败血症及钩端螺旋体病等,都可因肝细胞发生弥漫损害而引起黄疸。阻塞性黄疸(胆汁郁积性黄疸) 根据阻塞的部位可分为肝外胆管及肝内胆管阻塞两类。
引起肝外胆管阻塞的常见疾病,有胆总管结石、狭窄、炎性水肿、蛔虫、肿瘤及先天性胆道闭锁等引起胆管外压迫而导致胆总管阻塞的常见疾病或原因,有胰头癌、胰头增大的慢性胰腺炎、乏特壶腹癌、胆总管癌、肝癌以及肝门部或胆总管周围肿大的淋巴结(癌肿转移)等。

2014-10-14 20:54

举报

向医生提问

疾病百科

疾病百科

血疸 (溶血性黄疸)

血疸又名血黄。血疸是因输血、某些药物、蛇毒、疟疾等引起溶血所致。以黄疸,面白,头晕等为主要表现的疸病类疾病。本病即西医学所说的溶血性黄疸。胎黄、蚕豆黄亦属血疸,但已另立病名。

适用药品

推荐医生更多

孙城城 主治医师

提问

贵州盛京中医肝病医院

蔡惠英 主任医师

提问

南京天佑儿童医院

张青龙 主任医师

提问

南京天佑儿童医院

吕建光 主任医师

提问

南京天佑儿童医院

冷贵生 主任医师

提问

南京天佑儿童医院

陈刚 主任医师

提问

南京天佑儿童医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