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病时间:不清楚
乳房胀痛可能是什
补充说明:乳房胀痛可能是什
a******W 2014-10-15 10:13
我要咨询
精选回答(1)
高建军 副主任医师 潍坊市妇幼保健院 三甲
擅长:尿道炎,膀胱炎,肾炎,尿路结石,尿路肿瘤,前列腺炎,前列腺增生,前列腺癌, 男性不育症,少精子症,弱精子症,畸形精子症,无精子症,阳痿,早泄,包皮过长,包茎,包皮炎,龟头炎,包皮龟头黏连
提问
许多妇女在月经前常有乳房胀痛的症状,较敏感的患者常会问到需不需要治疗?一般来说,月经前3天乳房有胀痛,可能是告知月经将要来潮或有初期怀孕,这是正常现象.但是有些人太早出现乳房胀痛,如月经干净后或排卵后出现乳房胀痛,而且穿内衣或触摸到皆会痛,这种现象是病态,要尽早治疗,否则很容易产生妇科疾病,如不孕症和乳房肿瘤等. 许多不孕症妇女长期有乳房胀痛现象,她们的雌激素和孕激素时常不平衡,泌乳激素也会异常分泌,也有许多乳房肿瘤的患者她们在罹患肿瘤前2~3年有乳房胀痛的现象而未给予重视所致.因此有异常乳房胀痛的妇女要提高警觉,忽讳忌求医以免延误病情!
2014-10-15 10:13
举报相关问题
医生回答(1)
乳房胀痛可能是正常生理现象,也可能是外伤、乳腺炎、乳腺增生症、乳腺纤维腺瘤等疾病导致的,患者应及时前往医院就诊,明确原因后给予针对性治疗,以免延误病情。
1、正常生理现象
月经期或者月经期前后,体内的激素水平会发生变化,此时会刺激乳房出现胀痛的情况,这属于正常的生理现象,一般不需要特殊治疗。在月经期或者月经期后,症状会逐渐得到缓解。
2、外伤
如果乳房受到了撞击或者是挫伤,也可能会出现乳房胀痛的症状,还可能会伴随着淤血的症状。患者可以通过局部热敷的方式来缓解症状,如果疼痛比较严重,患者也可以在医生的指导下服用布洛芬缓释胶囊、塞来昔布胶囊等药物来治疗。
3、乳腺炎
乳腺炎是指伴或不伴微生物感染的乳腺组织炎症,可能与乳汁淤积、细菌感染等因素有关,患者可能会出现乳房胀痛、红肿、发热等症状。建议患者可以在医生的指导下使用阿莫西林胶囊、阿奇霉素胶囊等药物进行治疗,也要注意局部的清洁和护理,避免用手抓挠。
4、乳腺增生症
乳腺增生症是一种常见的良性乳腺疾病,可能与内分泌功能紊乱有关,患者可能会出现乳房胀痛、乳腺肿块等症状。建议患者可以在医生的指导下使用红金消结胶囊、乳癖消片等药物进行治疗,也可以通过乳房肿块切除术进行手术治疗。
5、乳腺纤维腺瘤
如果患者体内的雌激素水平过高,可能会导致乳腺纤维细胞异常增生,从而引起乳腺纤维腺瘤,出现乳房胀痛的症状。建议患者可以在医生的指导下使用红金消结胶囊、乳癖消片等药物进行治疗,也可以通过真空辅助微创旋切手术、冷冻消融术等方式进行手术治疗。
在日常生活中,患者要注意保持规律的作息,保证充足的睡眠,避免熬夜,同时要注意保持营养的均衡,避免吃辛辣油腻的食物,可以多吃一些富含蛋白质、维生素等营养物质的食物,如鸡蛋、西红柿等,有利于补充机体所需要的营养物质,还可以适当进行体育锻炼,如慢跑、游泳等,有利于提高机体的免疫力。如果患者出现不适症状,建议及时就医治疗。
2014-10-15 10:13
举报向医生提问
症状起因:常见病因: 病理性胀痛常见于乳腺增生、乳腺炎和乳腺癌。 生理性胀痛有以下6种原因。 一、青春期乳房胀痛:女孩最早的乳房疼痛,一般9—13岁发生。 二、经前期乳房胀痛:这是由于经前体内雌激素水平增高,乳腺增生,乳腺间组织水肿引起的。月经来潮后,上述变化可消失。 三、孕期乳房胀痛:由于胎盘、绒毛分泌大量雌激素、孕激素、催乳素,使乳腺增生,乳房增大,而产生乳房胀痛,重者可持续整个孕期,不需治疗。 四、产后乳房胀痛:这主要是乳腺淋巴潴留,静脉充盈和间质水肿及乳腺导管不畅所致。防治方法:产妇尽早哺乳。有硬结时可在哺乳前热敷并按摩硬结;也可用吸奶器吸引乳汁,促使乳腺导管通畅。 五、人工流产后乳房胀痛:这是由于妊娠突然中断,体内激素水平急骤下降,使刚刚发育的乳腺突然停止生长,造成乳腺肿块及乳房疼痛。 六、性生活后乳房胀痛:这与性生活时乳房生理性变化有关。性欲淡漠或者性生活不合谐者,因达不到性满足,乳房的充血、胀大就不易消退,或消退不完全,持续性充血会使乳房胀痛。
常见检查:
就诊科室:妇科
复合维生素片
用于满足妇女怀孕时及产后对维生素、矿物质和微量元素的额外需求。预防孕期由于缺铁和缺乏叶酸引起的贫血。
热淋清颗粒
用于下焦湿热所致的热淋,症见尿频、尿急、尿痛,尿路感染,肾盂肾炎见上述证候者。可用于治疗尿路感染,尿路结石,妇科炎症,前列腺炎、肾盂肾炎、妇科炎症、盆腔炎、宫颈炎、皮肤病及性传播疾病。
甲磺酸溴隐亭片
用于内分泌系统疾病,非催乳素依赖性不育症,高泌乳素瘤,肢端肥大症,抑制生理性泌乳,良性乳腺疾病,神经系统疾病等。
巴氯芬片
本品用于缓解由以下疾病引起的骨骼肌痉挛: 1、 多发性硬化、脊髓空洞症、脊髓肿瘤、横贯性脊髓炎、脊髓外伤和运动神经元病。 2、脑血管病、脑性瘫痪、脑膜炎、颅脑外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