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病时间:不清楚
溶血性黄疸是什么原因
补充说明:溶血性黄疸是什么原因
a******W 2014-10-15 13:47
我要咨询
精选回答(1)
溶血性黄疸可能是由于先天性溶血病、药物因素、感染因素、免疫因素、新生儿溶血病等原因所引起的。
1、先天性溶血病
先天性溶血病是由于母亲和胎儿的血型不合,导致血液中的红细胞受到破坏,从而引起的一种疾病。患儿可出现贫血、黄疸、脾大等症状,严重时还可出现胆红素脑病,表现为嗜睡、反应低下、肌张力减低等症状。对于严重的先天性溶血病,通常需要采取手术治疗,如脾切除术、造血干细胞移植术等。
2、药物因素
如果患儿由于某些疾病,需要服用药物治疗,如对乙酰氨基酚片、吲哚美辛胶囊等,可能会导致胆红素排泄障碍,从而引起溶血性黄疸。建议患儿及时停止服用药物,一般在停药后,症状可逐渐缓解。必要时,患儿还可以遵医嘱使用茵栀黄口服液、丁二磺酸腺苷蛋氨酸肠溶片等药物进行治疗。
3、感染因素
感染因素是指细菌、病毒、寄生虫等病原体侵入机体,引起的一种炎症反应。如果患儿感染细菌、病毒等病原体,可能会诱发溶血性黄疸。建议患儿及时就医,在医生指导下使用阿莫西林、头孢克肟等药物进行抗感染治疗。同时,患儿还可以遵医嘱使用茵栀黄口服液、丁二磺酸腺苷蛋氨酸肠溶片等药物进行治疗。
4、免疫因素
免疫因素是指机体免疫系统功能紊乱,导致免疫系统对自身的正常组织进行攻击,可能会导致红细胞被破坏,从而引起溶血性黄疸。建议患儿及时就医,在医生指导下使用、甲泼尼龙等糖皮质激素药物进行治疗。同时,患儿还可以遵医嘱使用静注人免疫球蛋白(pH4)等药物进行治疗。
5、新生儿溶血病
新生儿溶血病是指由于母婴血型不合,导致新生儿体内红细胞破坏,胆红素升高,从而引起的一种疾病。患儿可出现黄疸、贫血、肝脾肿大等症状。如果是由于新生儿溶血病导致的黄疸,患儿可在医生的指导下使用光疗、输血等方式进行治疗。如果是由于新生儿溶血病导致的贫血,患儿可遵医嘱使用硫酸亚铁、右旋糖酐铁等药物进行治疗。
在日常生活中,患儿要注意做好保暖措施,避免着凉,同时还需注意保持良好的心态,避免情绪激动,还需注意清淡饮食,避免食用辛辣刺激性食物,例如辣椒、花椒等。如果患儿出现不适症状,建议及时就医治疗。
2018-09-14 17:11
举报相关问题
医生回答(2)
溶血性黄疸可能是由遗传性红细胞膜缺陷、自身免疫性溶血性贫血、新生儿溶血病、巨球蛋白血症、肝炎病毒感染等病因引起的,需根据具体因素进行针对性治疗。建议患者及时就医,明确诊断。
1.遗传性红细胞膜缺陷
遗传性红细胞膜缺陷导致红细胞表面抗原发生变异,使红细胞寿命缩短,在单核-吞噬细胞系统内破坏增加,产生非结合胆红素增多,超过肝脏摄取、结合和排泄的能力时出现溶血性黄疸。对于遗传性红细胞膜缺陷引起的溶血性黄疸,需要通过脾脏切除术进行治疗。
2.自身免疫性溶血性贫血
由于机体对自身红细胞抗原产生异常免疫应答,导致红细胞破坏加速,超过了骨髓造血代偿功能,从而引起溶血性贫血。当溶血程度较重时,未结合胆红素产量大于肝脏摄取、结合和排泄的能力,就会形成溶血性黄疸。自身免疫性溶贫患者可遵医嘱使用糖皮质激素进行治疗,如、甲泼尼龙等。
3.新生儿溶血病
母子ABO血型不合时,母亲体内IgG类抗体经胎盘进入胎儿血液循环,导致红细胞凝集和破坏;Rh血型不合时,胎儿红细胞上的Rh抗原刺激母亲产生IgM类抗体,这些抗体可通过胎盘作用于胎儿红细胞,引起溶血。此时红细胞寿命缩短,超过了骨髓造血代偿功能,进而引起溶血性贫血。未结合胆红素随血液流至皮肤、黏膜被氧化为胆红素,与白蛋白结合呈黄色,因此会出现黄疸现象。新生儿溶血病通常采用光疗的方式降低胆红素水平,必要时需换血治疗。
4.巨球蛋白血症
巨球蛋白血症是一种浆细胞恶性增殖性疾病,其产生的单克隆IgM可与红细胞表面的补体受体结合,导致红细胞破坏增加,进而引起溶血性贫血。未结合胆红素随血液流至皮肤、黏膜被氧化为胆红素,与白蛋白结合呈黄色,因此会出现黄疸现象。巨球蛋白血症的治疗主要是化疗,常用药物包括环磷酰胺、苯丁酸氮芥等。
5.肝炎病毒感染
肝炎病毒在复制过程中可能损伤肝细胞,影响胆红素的代谢和转化,导致胆红素在血液中的浓度升高,引起黄疸。此外,肝炎病毒感染后,可能会诱发免疫反应,导致肝细胞受损,进一步加重黄疸的症状。肝炎病毒感染者可在医生指导下服用拉米夫定片、恩替卡韦胶囊等药物进行抗病毒治疗。
针对溶血性黄疸,建议定期监测血常规、尿液分析和肝功能指标,以评估病情变化。必要时,可以进行血涂片检查、血生化检测以及电解质分析等辅助诊断。
2024-03-21 07:30
举报新生儿由于血液中的红细胞过多,且这类红细胞寿命短,易被破坏,造成胆红素生成过多另一方面,新生儿肝脏功能不成熟,使胆红素代谢受限制等原因,造成新生儿在一段时间出现黄疸现象。 新生儿发生黄疸可能是生理性的,也可能是病理性的。如果是生理性黄疸,不需要特殊处理就可以自行消退。病理性黄疸是由于疾病所引起的,使胆红素的代谢出现异常,它发生在新生儿的特定时期,使生理性黄疸明显加重,并容易与生理性黄疸相混淆。病理性黄疸分为感染性和非感染性。感染性黄疸可由细菌和其他病原体感染所致,如病毒、梅毒螺旋体、弓形虫等;非感染性黄疸有溶血性黄疸、胆道闭锁和遗传性疾病等。除生理性和病理性黄疸外,还有一种新生儿黄疸称为母乳性黄疸。其特点为黄疸程度较生理性高,黄疸持续时间长,有的可持续三个月之久。但婴儿一般情况良好,无引起黄疸的其他病因可发现。停喂母乳后天,黄疸下降明显。母乳性黄疸与肠道重吸收胆红素有关。母乳性黄疸一般不会引起胆红素脑病。但值得注意的是要诊断母乳性黄疸必须首先排除病理性黄疸!
2014-10-15 13:47
举报向医生提问
健康问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