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内科> 神经内科> 植物神经功能紊乱> 如何治疗腋窝多汗

精选回答(1)

赵英帅 主治医师 河南省人民医院 三甲

擅长:擅长报告解读、幽门螺旋杆菌感染、高血压、高血脂、高尿酸、冠心病、糖尿病、胃肠炎、便秘、感冒、肺结节、甲状腺结节等疾病的综合诊疗

提问

治疗腋窝多汗可以考虑抗胆碱能药物、植物神经阻断术、肉毒素注射、生物反馈治疗、针灸治疗等方法。如果症状持续或加剧,建议及时就医以获得专业指导。
1.抗胆碱能药物
抗胆碱能药物如阿托品、山莨菪碱等通过抑制乙酰胆碱的合成和释放来减少出汗量。这类药物能够降低交感神经兴奋性,从而减少汗液分泌。对于腋窝多汗症有较好的效果。
2.植物神经阻断术
植物神经阻断术是将特定神经纤维永久性地切断或结扎,通常采用局部麻醉,在门诊完成。此手术旨在阻断控制汗腺活动的植物神经传导,减少或停止异常出汗。适用于严重腋窝多汗且其他治疗方法无效者。
3.肉毒素注射
肉毒素注射是在皮肤下定点注射肉毒杆菌毒素,一般每3-6个月一次。肉毒素作用于神经肌肉接头处,暂时性地阻止神经信号传导至汗腺,从而减少出汗。适合轻至中度腋窝多汗患者。
4.生物反馈治疗
生物反馈治疗是一种行为疗法,需要多次会诊及训练才能见效。该方法帮助个体学习识别并控制自主神经系统反应,可辅助减轻因紧张引起的腋窝多汗。适合任何程度的腋窝多汗且希望改善情绪状态者。
5.针灸治疗
针灸治疗需由专业中医师操作,在选定穴位上刺入细针,每次治疗时间约30分钟。针灸可调节自律神经系统功能紊乱,缓解因内分泌失调所致的腋窝多汗。对原发性腋窝多汗有效。
针对腋窝多汗的症状,建议采取生活方式调整策略,如穿着透气衣物以促进空气流通,保持腋下干燥清洁。饮食方面宜清淡,避免辛辣刺激性食物,以免加重出汗现象。

2024-02-06 12:37

举报

医生回答(1)

高管星 主治医师 三甲

提问

考虑是多汗症 与植物神经功能紊乱有关 首先要避免接触刺激性大的东西 其次是多锻炼身体 提高机体抵抗力
生活护理:
可外擦止汗药水 口服调节营养神经药物 如维生素b1及调节皮肤免疫药物 天晴甘平等

2014-10-15 20:48

举报

向医生提问

疾病百科

疾病百科

腋窝多汗

人的汗腺有两种,一种细小,分布于全身,主要功用是排汗、调节体温;另一种较大的腺体,称为顶浆腺,其分布在腋窝、阴部等特殊地带,而其中又以腋窝为最多。顶浆腺分泌出来的浆液原是无臭的液体,但当浆液受到滞留于腋下的细菌分解後,才成为有臭味的液体,俗称为”狐臭”。腋下多汗的患者细菌容易滋生,味道特别浓,造成生活上极大的困扰。

  • 症状起因:多汗症是由小汗腺分泌过多所致,表现为全身(泛发性多汗症)或局部(局限性多汗症)异常地出汗过多。多汗症可继发于某些精神神经疾病,代谢性疾病,内分泌紊乱,肿瘤,药物等,称为继发性多汗症;原发性多汗症病因未明,最常发生的部位是手掌、腋窝和足底,偶有发生于头颈部、躯干部和小腿。发病年龄多为自幼开始,至青少年期加重并伴随终身,病情严重时不仅影响患者的工作、生活和学习,甚至会使患者产生心理障碍,不敢参与正常社交等。传统的治疗方法虽然很多,但往往难以奏效,其中包括收敛剂、止汗剂、镇静剂、催眠疗法、心理疗法、电离子透入法和针灸等。胸交感神经节或交感神经干切除术是目前治疗多汗症唯一有效而持久的方法,但是以前双侧开胸施行手术创伤大、切口疤痕影响功能和美观,患者往往难以接受。目前北京军区总院胸外科开展的电视胸腔镜下胸交感神经干切断术创伤小、显露好、定位准确、安全可靠、术后恢复快、疗效满意而持久,可同期完成双侧手术,患者乐于接受。到目前为止,医院已经为数例患者成功实施了电视胸腔镜下胸交感神经干切断术,术后患者多汗症状立即消失,2~3天出院,无并发症。术后随访,所有患者出院就能参加正常工作和学习,未有复发症状,疗效满意。总之,电视胸腔镜下胸交感神经干切断术是目前治疗多汗症最安全有效的手段全身性多汗可以是一种异常的生理性反应,或某些疾病如甲状腺功能亢进、糖尿病等的症状之一。局部多汗可由于交感神经损伤或异常的反应,乙酸胆碱分泌增多,导致小汗腺分泌过多的汗液。多汗症从发病原因上大致可分为三类。一是由于全身性疾病造成的,如内分泌失调(甲状腺机能亢进、糖尿病、垂体功能亢进等)、神经系统疾病、部分感染性疾病(疟疾、结核等)和长期生病造成体质虚弱。只要这些全身性疾病得到控制后多汗的情况就能得到解决。二是精神性出汗,由于高度紧张和情绪激动造成,是因为交感神经失调所致,内服一些镇静药(如阿托品、普鲁本辛、颠茄合剂等)具有暂时性的效果,但有口干等副作用。三是味觉性出汗,属于另一种生理现象,如吃某些刺激性的食物(辣椒、大蒜、生姜、可可、咖啡)后引起的多汗,这种情况一般不必进行治疗,只须忌口。

  • 可能疾病:热汗  狐臭  多汗症  皮层性多汗症  

  • 常见检查: 甲状腺显像  甲状腺素结合球蛋白  甲状腺吸碘试验  甲状腺素(T4)  脑脊液内皮素  血清甲状腺结合球蛋白  

  • 就诊科室:内分泌、中医

推荐医生更多

张彩东 副主任医师

提问

济南远大中医脑康医院

余明 主任医师

提问

济南远大中医脑康医院

王孝各 副主任医师

提问

贵阳中医脑康医院

侯万东 副主任医师

提问

广州附医华南医院

苏镇培 主任医师

提问

广州附医华南医院

赵龙军 主任医师

提问

广州附医华南医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