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内科> 神经内科> 遗传性共济失调> 如何治疗遗传性共济失调

精选回答(1)

赵英帅 主治医师 河南省人民医院 三甲

擅长:擅长报告解读、幽门螺旋杆菌感染、高血压、高血脂、高尿酸、冠心病、糖尿病、胃肠炎、便秘、感冒、肺结节、甲状腺结节等疾病的综合诊疗

提问

遗传性共济失调的治疗可能包括平衡功能训练、物理疗法、营养支持治疗、抗痉挛药物、深部脑刺激术等治疗措施。如果症状持续或加剧,应建议患者及时就医以获得专业评估和治疗。
1.平衡功能训练
平衡功能训练通常由康复师指导,在个体化评估基础上制定计划并定期调整,包括渐进性难度增加的平衡练习。此措施有助于改善患者核心稳定性及下肢肌肉力量,进而提高日常活动安全性。针对遗传性共济失调中常见的步态不稳、姿势摇晃等症状有益。
2.物理疗法
物理疗法涉及一系列运动和活动范围练习,旨在增强肌力、协调性和灵活性。这些干预可促进神经-肌肉系统的功能恢复,对缓解共济失调引起的运动障碍有积极作用。
3.营养支持治疗
营养支持治疗通过提供均衡饮食或特殊配方食品来满足患者身体需要。充足的营养有利于维持机体正常代谢和免疫功能,对于管理某些类型的遗传性共济失调具有重要意义。
4.抗痉挛药物
抗痉挛药物如巴氯芬可通过口服给药减轻肌肉过度收缩带来的不适感。这类药物能够降低中枢神经系统兴奋性,从而缓解因遗传性共济失调导致的肌肉僵硬和疼痛。
5.深部脑刺激术
深部脑刺激术是一种介入性治疗手段,在影像引导下将电极植入大脑特定区域并连接外部脉冲发生器,定时发放微弱电流刺激目标区域。该技术借助精确调控大脑神经元活动模式来改善相应功能缺陷;对于某些类型遗传性共济失调可能带来一定益处。
遗传性共济失调需特别关注环境因素的影响,避免处于嘈杂或光线强烈的环境中以减少眩晕的发生概率。建议定期进行视力检查以及眼科专业评估,以监测潜在视觉问题的发展。

2024-02-19 16:10

举报

医生回答(1)

朱子强 主治医师 三甲

提问

对于遗传性共济失调患者一般采用支持治疗及神经营养药物治疗为主如毒扁豆碱胞二磷胆碱等本病无特殊治疗方法为校正足畸形可行腱转移延长术关节融合术等同时肢体的功能锻炼有利于保持动作的正确性及防止挛缩目前西医尚无有效的药物和治疗措施。

2014-10-15 21:02

举报

向医生提问

疾病百科

疾病百科

遗传性共济失调 (布-马二氏综合征,弗里德赖希共济失调)

遗传性共济失调(hereditaryataxia)是一组以慢性进行性小脑性共济失调为特征的遗传变性病;世代相传的遗传背景、共济失调表现及小脑损害为主的病理改变是三大特征。本组疾病除小脑及传导纤维受累外,常累及脊髓后柱、锥体束、脑桥核、基底核、脑神经核、脊神经节和自主神经系统等。共济失调步态最先出现且逐渐加重,最终使患者卧床,临床症状复杂、交错重叠,即使同一家族也可表现高度异质性。

适用药品

维生素B1片

1.适用于维生素B1缺乏的预防和治疗,如维生素B1缺乏所致的脚气病或Wernicke脑病。亦用于周围神经炎消化不良等的辅助治疗。2.全胃肠道外营养或摄入不足引起的营养不良时维生素B1的补充。3.下列情况时维生素B1的需要量增加:妊娠或哺乳期、甲状腺功能亢进、烧伤、血液透析、长期慢性感染、发热、重体力劳动、吸收不良综合征伴肝胆系统疾病(肝功能损害、酒精中毒伴硬化)、小肠疾病(乳糜泻、热带口炎性腹泻、局限性肠炎、持续腹泻、回肠切除)及胃切除后。4.大量维生素B1对下列遗传性酶缺陷病可改善症状:亚急性坏死性脑脊髓病(Leigh病)、支链氨基酸病,乳酸性酸中毒和间歇性小脑共济失调

正清风痛宁缓释片

祛风除湿,活血通络,利水消肿。用于风湿与类风湿性关节炎属风寒湿痹证者,症见:肌肉酸痛,关节肿胀,疼痛,屈伸不利,麻木僵硬等。

乌苯美司胶囊

本品可增强免疫功能,用于抗癌化疗、放疗的辅助治疗,老年性免疫功能缺陷等。 可配合化疗、放疗及联合应用于白血病、多发性骨髓瘤、骨髓增生异常综合症及造血干 细胞移植后,以及其它实体瘤患者。

益肾蠲痹丸

温补肾阳,益肾壮督,搜风剔邪,蠲痹通络。用于证见发热,关节疼痛、肿大、红肿热痛屈伸不利、肌肉疼痛、瘦削或僵硬,畸形的顽痹(类风湿性关节炎)。

推荐医生更多

王孝各 副主任医师

提问

贵阳中医脑康医院

苏镇培 主任医师

提问

广州附医华南医院

赵龙军 主任医师

提问

广州附医华南医院

孙盛同 副主任医师

提问

广州附医华南医院

洪绍蒙 主任医师

提问

广州附医华南医院

薄存菊 副主任医师

提问

广州附医华南医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