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病时间:不清楚
晕针瞬间记忆
补充说明:晕针瞬间记忆
a******W 2014-10-18 18:46
我要咨询
精选回答(1)
晕针时出现瞬间记忆丧失可以考虑认知行为疗法、放松训练、心理疏导等方法来改善。如果症状持续或加剧,建议患者及时就医。
1.认知行为疗法
认知行为疗法通常由专业心理医生引导患者识别并改变错误或不合理的思维模式,以及对晕针的恐惧观念。此方法有助于患者理解晕针是一种生理反应,而非真正的危险,从而减轻其焦虑感。
2.放松训练
通过深呼吸、渐进性肌肉松弛等方式,在有指导的情况下帮助患者学习放松身体,减少晕针时的紧张感。研究表明,身体上的紧张状态会加剧晕针现象,而放松技巧可降低这种紧张效应;且学会控制自己面对晕针时的生理反应也有助于改善心理体验。
3.心理疏导
心理疏导通常是在临床心理学家或其他心理健康专业人士的帮助下,通过交谈来帮助患者处理与晕针相关的负面情绪和想法。这种方法可以帮助患者了解晕针的原因,并提供应对策略;还可以减少因过度担忧而引起的晕针次数。
建议患者在接受针灸治疗前保持充足休息,避免空腹状态下的针灸操作,以减少晕针风险。
2024-01-05 21:57
举报相关问题
医生回答(1)
晕针在针灸治疗中经常遇到,患者通常表现为头部,上腹部或全身不适,眼花,耳鸣,面色苍白,出冷汗;继而头晕胸闷,恶心欲呕,肢体发软,发凉或伴瞬间意识丧失.昏针一般发生于针灸过程中,但也有少数人在取针后数分钟始有症状.
关于晕针的原因,一般可分为以下几方面:(1)体质因素.体质虚弱,精神过于紧张,饥饿,疲劳,尤其是过敏体质,血管神经机能不稳定者易发生晕针.(2)针刺强度.若穴位刺激过强或用一些强刺激手法时都易产生晕针.(3)体位原因.坐位针灸易发生晕针,所以初次针灸者宜选取卧位.(4)环境因素.如诊室中空气混浊,语声噪杂,或在气压较低的闷热季节都易诱发晕针.
首先要排除猜疑和恐惧心理.在接受针灸治疗时,身体放松对预防晕针有良好的作用.其次,过度疲劳时最好不要针灸,要休息至体力基本恢复;不要空腹针灸,针灸时宜采取卧位.再者,针灸完毕后,要在诊室休息5-10分钟,以防延迟晕针,同时也可以提高针灸效果.
2014-10-18 18:46
举报向医生提问
症状起因:病因: 晕针常由于患者体质虚弱、精神紧张;或饥饿、大汗、大泻、大出血之后;或体位不当;或医者在针刺时手法过重,以致针刺时或留针时发生此证。 关于晕针的原因,《标幽赋》曾云:“空心恐怯,直立侧而多晕”。其常见者有下列几种。 一、体质原因 为最主要的诱因之一。临床多见的是体质虚弱,饥饿,疲劳者易发生晕针。另外,《内经》载:“无刺大醉”、“已醉勿刺”,酒后针刺导致晕针的也有报道,如一53岁男性患者,因左肩前部疼痛3月余用针刺治疗。首次治疗后症状逐渐缓解。复诊时得知病人当日中午饮酒过多,即劝其暂予休针。但患者坚持,无奈施以针术。针后不久。患者即感头目眩晕,心慌气短,腹部难受,恶心欲吐。额出冷汗,面色苍白,脉气细数[1]。 其次是过敏体质、血管神经机能不稳定者。不少无明显原因的晕针者,往往可从体质中找到原因。作者曾遇到一例体格强壮的病人,因落枕要求针灸治疗。刚进针颈部阿是穴,尚未作手法,患者突然浑身一阵颤抖,扑倒于地,苦笑一下,随即面如死灰,意识丧失。给予嗅氨水,重掐人中等无效。注射强心剂及艾灸百会,约昏睡十余分钟后,始恢复正常。询问病人,并无饥饿、劳累等情况,但患者系初次针刺,曾有见血晕厥史。 二、心理原因 亦为主要原因。多见于初次针灸者,由于缺乏体验,而产生恐惧、畏痛、心情紧张等情绪。有对晕针者进行人格特征测定,发现,异常人格约占二分之一。在异常人格中,以忧郁质人格患者发生晕针者最多。忧郁质人格性格内向,情感压抑,遇刺激既易兴奋,又易抑制,易发生植物神经调节功能紊乱。可能是易出现晕针的因素。当然这还有待进一步观察。 三、病理原因 平素有植物神经功能紊乱者,特别是有直立性低血压史或神经官能症史者多易发生晕针。 四、刺激原因 穴位刺激过强,可致晕针。所谓过强,因各人情况不一,很难度量比较。一般在敏感点施针,或采用特殊手法,如气至病所手法等都能诱发。在刺激的种类上,除毫针、拔罐、艾灸外,穴位注射和耳针亦可引起晕针。各种刺激对晕针症状轻重的影响似无明显差异。如一例男性胆结石症患者,行耳穴压丸治疗。当治疗到第2次(轮换到左耳时),按压耳穴施予强刺激时,病人感觉心慌、气短、上腹疼痛、恶心欲吐,伴乏力,血压下降致休克状态。立即给予硫酸阿托品1mg、杜冷丁50mg肌肉注射,再肌肉注射升脉散4ml,1个多小时后才好转至正常。当晚,患者再次按压刺激上述穴位时,亦出现同样情况,重复使用以上治疗方法后获得缓解[2]。 五、体位原因 以立位及正坐位发生晕针者多见,但也有卧位晕针的。有统计表明,卧位晕针约占28%。临床上观察到卧位晕针的症状多较重,持续时间也较长。 六、环境原因 环境和气候因素也可促使晕针,如气压低之闷热季节,诊室中空气混浊,声浪喧杂等。
就诊科室:心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