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内科> 风湿免疫科> 红斑狼疮> 系统性红斑狼疮> 自身免疫性溶血性贫血的原因

精选回答(1)

任正新 主治医师 河西学院附属张掖人民医院 三甲

擅长:擅长糖尿病、心血管系统疾病和临床常见病、多发病的诊断和治疗。对体检综合分析和健康指导有一定的经验。

提问

自身免疫性溶血性贫血可能是由抗红细胞抗体产生异常增多、遗传性球形红细胞增多症、阵发性睡眠性血红蛋白尿、药物引起的溶血性贫血、巨球蛋白血症等病因引起的,需根据具体因素进行针对性治疗。建议患者及时就医,明确诊断。
1.抗红细胞抗体产生异常增多
当机体对自身红细胞膜上的某些成分发生错误识别并产生相应的IgG或其他类型抗体时,会导致红细胞破坏加速。这种病理性免疫应答导致了抗原-抗体复合物形成和补体活化,进而引起红细胞溶解。患者可遵医嘱使用糖皮质激素进行治疗,如、甲泼尼龙等。
2.遗传性球形红细胞增多症
遗传性球形红细胞增多症是由于基因突变导致红细胞膜结构异常,使其易于被脾脏中的单核-吞噬细胞系统所破坏。这使得红细胞寿命缩短,从而影响血液中红细胞的数量和功能。对于遗传性球形红细胞增多症,通常需要通过脾切除术来改善病情。
3.阵发性睡眠性血红蛋白尿
阵发性睡眠性血红蛋白尿是一种获得性造血干细胞克隆性疾病,其特征为慢性血管内溶血伴间歇性发作。该疾病由PIG-A基因突变所致,使幼红细胞无法表达磷脂酰肌醇锚定蛋白GP170,不能抵抗补体攻击而易被破坏。患者可在医生指导下应用环孢素软胶囊、他克莫司片等免疫抑制剂进行治疗。
4.药物引起的溶血性贫血
药物引起的溶血性贫血主要是因为个体对某种药物产生过敏反应,导致免疫系统针对自身红细胞产生异常的免疫应答。这些药物可能作为半抗原与红细胞表面的蛋白质结合形成抗原-抗体复合物,刺激B淋巴细胞产生IgM类抗体,后者再与补体结合并在补体活化下导致红细胞溶解。如果确定是由特定药物引起的溶血性贫血,则需立即停用该药物,并按医嘱选用合适的替代药物。例如,可替换非甾体抗炎药布洛芬缓释胶囊为对乙酰氨基酚片。
5.巨球蛋白血症
巨球蛋白血症是一种浆细胞恶性增殖性疾病,由于骨髓中无痛性浆细胞过度增生,导致血液中出现大量的单克隆免疫球蛋白IgM。这些IgM分子可以与红细胞表面的Fc受体结合,促进补体活化,导致红细胞溶解。巨球蛋白血症的治疗通常包括化疗和靶向治疗。化疗方案可能包含环磷酰胺注射液、美法仑片等;靶向治疗可用伊布替尼胶囊、奥比帕利胶囊等药物。
建议定期监测血常规、血生化以及自身抗体水平,以评估病情变化。必要时还可进行骨髓穿刺和活检等进一步检查,以便早期发现和处理潜在的问题。

2024-01-06 05:35

举报

医生回答(1)

欧阳文 主治医师 三甲

提问

你好,原发性温、冷抗体型自身免疫性溶血性贫血不存在基础疾病。继发性温抗体型自身免疫性溶血性贫血常见的病因有:①系统性红斑狼疮,类风湿性关节炎;②淋巴增殖病:淋巴瘤、慢性淋巴细胞白血病等;③感染:麻疹病毒、病毒、巨细胞病毒等;④肿瘤:白血病、胸腺瘤、结肠癌等;⑤其他:炎症性肠病、甲状腺疾病等。

2014-10-22 11:24

举报

向医生提问

自身免疫性溶血性贫血(AIHA)是一组B淋巴细胞功能异常亢进、产生抗自身红细胞抗体、使红细胞破坏增加而引起的贫血。有时红细胞的破坏能被骨髓红细胞生成所代偿,临床上不发生贫血,即仅有自身免疫性溶血(AIH)。也有人仅可测及抗自身红细胞抗体(AI),而无明显溶血迹象。当机体既产生抗自身红细胞抗体,又产生抗自身血小板抗体(甚至白细胞抗体),进而同时出现贫血和血小板减少(或全细胞减少)时,称之为Evans。本病临床表现多端,温抗体型AIHA多为慢性起病,易于反复,部分患者有急性发作史,发作期间可见畏寒、发热、黄疸、腰背酸痛等,血红蛋白尿常见于阵发性冷性血红蛋白尿,少见于冷凝集素病,病情常反复,后期不易控制。

推荐医生更多

蔡惠英 主任医师

提问

南京天佑儿童医院

张青龙 主任医师

提问

南京天佑儿童医院

吕建光 主任医师

提问

南京天佑儿童医院

冷贵生 主任医师

提问

南京天佑儿童医院

陈刚 主任医师

提问

南京天佑儿童医院

吴敏 副主任医师

提问

南京天佑儿童医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