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病时间:不清楚
腔隙性脑梗塞和腔隙性脑梗死
补充说明:腔隙性脑梗塞和腔隙性脑梗死
a******W 2014-10-29 13:19
我要咨询
精选回答(1)
腔隙性脑梗塞和腔隙性脑梗死的治疗可能包括生活方式干预、降压治疗、抗血小板治疗、降脂治疗、颈动脉内膜剥脱术等。如果症状持续或加剧,应立即就医以获得专业评估和治疗。
1.生活方式干预
生活方式干预包括均衡饮食、适量运动、戒烟限酒以及保持充足睡眠。健康的生活方式有助于改善血液循环,减少危险因素,从而降低腔隙性脑梗塞的风险。
2.降压治疗
通过药物如利尿剂、β受体阻滞剂等控制血压水平,建议患者定期监测并调整用药方案。高血压是导致脑血管病变的重要原因,控制血压可减缓病情进展,并预防新的微梗死灶形成。
3.抗血小板治疗
抗血小板治疗通常使用阿司匹林或其他相关药物,在医师指导下长期服用。此措施旨在抑制血小板活化及聚集,防止血液凝固堵塞微小血管,对预防脑梗死再发有积极作用。
4.降脂治疗
降脂治疗主要包括他汀类药物,需遵循医嘱定期服用。高脂血症易引发动脉硬化斑块形成,引起脑部供血不足;降脂治疗有助于稳定斑块,改善预后。
5.颈动脉内膜剥脱术
颈动脉内膜剥脱术是一种开放手术,在局部麻醉或全身麻醉下进行。该手术用于移除颈部颈总动脉内部的增厚内膜,恢复血流通畅,适用于存在严重狭窄或已发生过多次缺血事件者。
此外,患者应避免过度劳累,以免加重脑部负担,影响病情恢复。对于腔隙性脑梗塞和腔隙性脑梗死患者,建议定期复查,以便及时发现并处理任何潜在的问题。
2024-02-03 17:07
举报相关问题
医生回答(1)
腔隙性脑梗塞是指脑血管深穿动脉阻塞后形成的微梗塞,在脑实质中遗留下不规则的大小在2-50毫米之内的腔隙。常见于50岁以上老年人,部分病人有高血压或短暂性脑缺血发作病史,临床上症状轻或无症状,一般经治疗后恢复快,预后好。腔隙性脑梗死发生于脑深穿通动脉(或其他微小动脉)的缺血性微梗死(或软化灶),经慢性愈合后所形成的不规则腔隙,是老年人的常见病,高发年龄组在60~70岁。男性多于女性,为女性的2~6倍。
2014-10-29 13:19
举报向医生提问
腔隙性脑梗死(IacunarinfarCTion)是指大脑半球或脑干深部的小穿通动脉,在长期高血压的基础上,血管壁发生病变,导致管腔闭塞,形成小的梗死灶。常见的发病部位有壳核、尾状核、内囊、丘脑及脑桥等。在这些部位的动脉多是一些称为深穿支的细小动脉,它们实际上是脑动脉的末梢支,又称终末支。由于深穿支动脉供血范围有限,所以单一支的阻塞只引起很小范围脑组织的缺血坏死,即形成所谓的腔隙。腔隙性脑梗死为直径0.2~15毫米的囊性病灶,呈多发性,小梗死灶仅稍大于血管管径。坏死组织被吸收后,可残留小囊腔。
多发人群:成年人
临床检查:
治疗费用:市三甲医院约3000-10000元
豨蛭络达胶囊
化痰活血,熄风通络。本品用于缺血性中风(轻型脑梗塞)中经络急性期风痰瘀血痹阻脉络证,症见半身不遂、口舌歪斜、语言不清、偏身麻木、头晕、脉弦滑。
松龄血脉康胶囊
平肝潜阳、镇心安神、活血化瘀
阿司匹林肠溶片
抑制下述情况时的血小板粘附和聚集 :不稳定性心绞痛(冠状动脉血流障碍所至的心脏疼痛) ;急性心肌梗塞 ;预防心肌梗塞复发 ;动脉血管的手术后 ;动脉外科手术或介入手术后,如主动脉冠状动脉静搭桥术,PTCA) ;预防大脑一过性的血流减少(TIA:短暂性脑缺血发作)和已有前驱症状,如面部或手臂肌肉一过性瘫痪或一过性失明)后预防脑梗塞。
血塞通片
活血祛瘀,通脉活络,抑制血小板聚集和增加脑血流量。用于脑络瘀阻,中风偏瘫,心脉瘀阻,胸痹心痛;脑血管病后遗症,冠心病、心绞痛属上述证候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