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病时间:不清楚
针灸脾虚
补充说明:针灸脾虚
a******W 2014-11-14 19:43
我要咨询
精选回答(1)
针灸脾虚可以选择足三里穴、中脘穴、天枢穴、脾俞穴、胃俞穴等穴位。脾虚是指脾脏功能失调,多由饮食不当、过度劳累、久病体虚等因素引起,患者可能会出现食欲不振、腹胀、大便稀溏等症状。
1、足三里穴
足三里穴位于小腿外侧,犊鼻穴下3寸,胫骨前嵴旁开一横指的位置。通过针灸足三里穴可以起到强身健体、扶正培元、调理脾胃的作用,还可以辅助治疗胃痛、腹胀、便秘等不适症状。
2、中脘穴
中脘穴位于胸骨下端和肚脐连线的中点,具有补益中气、和胃健脾、降逆利水等功效,在临床上可以用于缓解胃痛、腹胀、呕吐、吞酸、泄泻等脾胃不适症状。
3、天枢穴
天枢穴位于腹部,横平脐中,前正中线旁开2寸,具有理气止痛、活血散瘀、清利湿热等功效,在临床上常用于治疗腹痛、腹胀、便秘等不适症状。
4、脾俞穴
脾俞穴位于第11胸椎棘突下,后正中线旁开1.5寸,具有健脾和胃、利湿止泻、疏肝理气等功效,在临床上可以用于缓解脾虚引起的呕吐、腹胀、腹泻等不适症状。
5、胃俞穴
胃俞穴在腰背筋膜、最长肌和髂肋肌之间,是足太阳膀胱经的俞穴,具有和胃止痛、疏肝降逆、通络止痛等功效,在临床上可以用于缓解胃痛、呕吐、腹胀等脾胃不适症状。
建议患者需要在专业医生的指导下进行治疗,避免自行进行针灸,以免因操作不当引起不适症状。同时,患者在针灸后还需要注意做好保暖措施,避免立即洗澡,以免引起受凉的情况。
2018-09-11 13:03
举报相关问题
医生回答(2)
针灸脾腧穴和三阴交穴可辅助治疗脾虚。
针灸脾腧穴和三阴交穴能够调和脾胃气血,增强消化吸收功能,从而达到补中益气的目的。这两处穴位是人体经络上的重要位置,经常受到刺激可以促进血液循环,加速新陈代谢,有利于身体康复。
此外,患者还可以通过饮食调理、药物治疗等方式来改善脾虚症状。日常生活中注意规律进餐,避免暴饮暴食,保持营养均衡,多吃易消化的食物如小米粥等;必要时可在医生指导下服用健脾丸、参苓白术散等中成药进行调理。
在进行针灸治疗脾虚时,应注意选择有经验的中医师进行操作,并告知医师个人体质及是否有过敏史。同时,应保持良好的生活习惯,避免过度疲劳和情绪波动,以利于病情恢复。
2024-02-24 03:26
举报你好这位朋友如果你确诊是脾虚的疾病的话,一般针灸必须是一天一次,而且要行针治疗!一般情况参苓白术散是不会引起腹痛的现象的,可能是由于你刚使用不太适应的现象,你可以选择其他补脾的药物比如人参健脾丸也不错的。
2014-11-14 19:43
举报向医生提问
脾虚,中医术语。泛指因脾气虚损引起的一系列脾生理功能失常的病理现象及病证。包括脾气虚、脾阳虚、中气下陷、脾不统血等证型。多因饮食失调.劳逸失度,或久病体虚所引起。脾有运化食物中的营养物质和输布水液以及统摄血液等作用。脾虚则运化失常,并可出现营养障碍,水液失于布散而生湿酿痰,或发生失血等症。
症状起因:一、脾在五行中属土,在五脏阴阳中属阴中之至阴。脾主运化,统血,升清,输布水谷精微,为“气血生化之源”。人体出生后,各脏腑组织器官皆依赖脾所化生的水谷精微以濡养,故称脾为“后天之本”。其与胃、肉、唇、口等构成脾系统。素体脾虚或饮食不节、情志因素、劳逸失调,药、食损脾或慢性肾病患者湿邪久居,损伤脾气等原因引起脾的功能虚衰、生化之源不足。脾对食物的消化和吸收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因此几乎所有的胃肠道疾病都可出现或伴有脾虚。 二、脾虚的类型: 1、脾气虚:多因饮食不节,或劳倦过度,或忧思日久,损伤脾土,或抵抗力不足,素体虚弱。 2、脾阳虚:多因脾气虚衰进一步发展而成,也可因饮食失调,过食生冷,或因寒凉药物太过,损伤脾阳,或肾阳不足,命门火衰,火不生土而致。 3、中气下陷:中气亦指脾气。脾气上升,将水谷精微之气上输于肺,以荣养其他脏腑,若脾虚中气下陷,可出现久泻、脱肛、子宫脱垂等症。 4、脾不统血:脾气虚弱,不能摄血,则血不循经。 三、西医认为,脾虚的原因例如中老年,牙齿松动、脱落,味觉减退;胃肠道平滑肌开始萎缩,弹性减低,蠕动变慢,食物在胃肠道中行进(消化)速度减慢,易于滞留;同时,胃肠道内的表面的枯膜逐渐变薄,消化腺也逐渐萎缩,消化液分泌减少,对食物的分解能力降低。由于这些生理的变化,就造成了中老年人的脾胃逐渐衰弱,消化功能下降,从而发生了上述的种种不适。
常见检查:
就诊科室:中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