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病时间:不清楚
肾脏疾病
补充说明:肾脏疾病
a******W 2014-11-20 15:48
我要咨询
精选回答(1)
高建军 副主任医师 潍坊市妇幼保健院 三甲
擅长:尿道炎,膀胱炎,肾炎,尿路结石,尿路肿瘤,前列腺炎,前列腺增生,前列腺癌, 男性不育症,少精子症,弱精子症,畸形精子症,无精子症,阳痿,早泄,包皮过长,包茎,包皮炎,龟头炎,包皮龟头黏连
提问
肾脏疾病是指肾脏结构或功能异常导致的疾病,包括肾炎、肾结石、肾衰竭等,需要及时诊断和治疗。
肾脏疾病是由多种原因引起的肾脏损害,如感染、遗传因素、药物毒性作用等。这些因素可能导致肾小球滤过膜通透性增加、肾小管损伤、肾间质炎症等,进而影响肾脏的功能。肾脏疾病的典型症状可能包括尿量减少、尿色改变、浮肿、血压升高以及贫血等。不同类型的肾脏疾病还可能有各自特有的症状,例如肾炎可能出现发热、腰痛等症状。
肾脏疾病的常规检查项目包括尿液分析、血生化检测、肾功能测试、超声波扫描等。有时还需要进行肾活检以确定具体病因。肾脏疾病的治疗方法取决于其类型和严重程度。一般措施包括控制高血压、限制蛋白质摄入、纠正电解质失衡等。对于特定的肾脏疾病,可能需要使用免疫抑制剂、利尿剂或其他处方药物进行治疗。
患者应保持充足的水分摄入,避免过度劳累,定期监测并报告任何变化。饮食上需注意低盐、低脂、优质蛋白的原则,确保营养均衡。
2024-02-03 02:07
举报相关问题
医生回答(1)
留取清晨第一次尿液标本新鲜送检,最普通的尿常规检测是了解肾脏有无疾病、病变性质和程度最简便的检查手段。其中,蛋白尿是肾脏病重要的表现和预后指标,检测手段包括尿常规、尿微量蛋白、24小时尿蛋白定量、尿蛋白电泳等,不同的方法具有不同敏感性和特点,有效控制蛋白尿可延缓慢性肾脏病进展并减少心血管并发症。对于血糖正常的患者,如尿液检测葡萄糖阳性,可能是肾小管疾病导致葡萄糖从肾小管漏出去而形成的“肾性糖尿”,并非糖尿病。尿常规中如有红细胞增多则称为“血尿”,轻者通过显微镜检查才能确定,称“镜下血尿”;重者肉眼可见尿色呈洗肉水色或血色,为“肉眼血尿”,是肾脏病的常见表现,应及时接受尿相差显微镜检查,以明确血尿是否来源于肾脏。尿液白细胞增多者应常规留取中段尿培养,根据微生物学检测结果鉴别泌尿路感染。
尿微量白蛋白测定,是判断早期肾损害的敏感指标之一。尿微量白蛋白检测包括尿中微量白蛋白排出总量、排泄率和利用尿肌酐纠正的尿白蛋白/肌酐比值。流行病学研究显示,糖尿病、高血压、心血管疾病、有肾脏疾病家族史、老龄(60岁以上)以及肥胖、自身免疫性疾病、出生时低体重、慢性尿路感染、长期服用解热镇痛类药物者,是慢性肾脏病的高危人群,应定期检测尿微量白蛋白,以便早期筛查,尽早发现肾脏损害。
慢性肾脏病的早期诊断强调对肾功能的正确评估。以往普遍使用的肾功能指标是血液中的肌酐、尿酸、尿素氮三大项。利用血肌酐值衡量肾功能,容易受年龄、性别、体内肌肉含量等多种因素影响判断的准确性。将个体的年龄、体重和血肌酐值导入特定公式计算得出的肾小球滤过率(eGFR)、同位素检测肾小球滤过率、内生肌酐清除率测定、碘海醇(Iohexol)血浆清除率测定、血胱蛋白酶抑制剂(CystatinC)测定等检测手段比传统的血肌酐更能早期反映肾损害。选择2-3种合适的方法进行综合评估,可以使更多的患者在精确的肾功能评价方式中受益。
肾脏是血压调节的重要器官,高血压和肾脏可谓“难兄难弟”,结伴存在,相互作用,互为因果。高血压也是慢性肾病患者肾损害加重的重要因素。血压不正常,请记得筛查肾脏病,尤其年轻患者出现高血压,应常规检查尿液和肾功能。
总之,“没有感觉并不等于没病”,肾脏病早知晓,关键就是坚持每年定期筛查。即使没有症状,一般成人也需每年筛查一次尿常规、肾功能。如果已有高血压、糖尿病等,应每年定期检查尿常规、肾功能等项目两次或两次以上。如果已经有某些症状,应当及时去医院做全面检查,以尽早确诊。
2014-11-20 15:48
举报向医生提问
正常肾小球滤液中含少量小分子蛋白质,含量20mg/100ml。通过肾小管再吸收,最后残留在尿液中蛋白质甚少,不超过70~100 mg/24h。用普通尿常规检查测不出,当尿中蛋白质含量增加,普通尿常规检查即可测出,称蛋白尿。
症状起因:病因分类 一、按蛋白尿发生机理分 1.肾性蛋白尿 1)肾小球性蛋白尿 无论是原发还是继抓肾小球损害,是临床上最常见的蛋白质。肾小球滤过膜有病变,基底膜增厚,孔隙增大,蛋白漏出增加,甚至分子量更大的球蛋白亦可漏出。见于急性肾小球肾炎,各型慢性肾小球肾炎,IgA肾炎,隐匿性肾炎。继发性见于狼疮肾等自身免疫性疾患,糖尿病肾病,紫癫性肾炎,肾动脉硬化等。代谢性疾患见于痛风肾。 2)肾小管性蛋白尿 是指肾小球滤过正常,肾小管重吸收障碍,最常见各种原因引起的间质性肾炎,肾静脉血栓形成,肾动脉栓塞,重金属盐类中毒等。此类尿蛋白量较肾小球性蛋白量少。 3)肾组织性蛋白尿 又称分泌性蛋白尿。肾小球滤过功能和肾小管重吸收功能均正常,由于尿液形成过程中,肾小管代谢产生的蛋白质渗入尿液中所致,如肾小管拌和远曲肾小管产生的Tamm-Horsfall蛋白以蛋白(一种大分子糖蛋白),此种蛋白易形成管型和结石核心。 2.非肾性蛋白尿 1)体液性蛋白尿 又称溢出性蛋白尿,肾小球滤过功能和肾小管重吸收功能均正常,由于血浆中含有大量小分子蛋白质由肾小球滤过,超过了肾小管的重吸收能力所致,如多发性骨髓瘤时,血浆中有大量轻链免疫球蛋白从尿中排出,称凝溶蛋白或称本一周蛋白(Benee.None protein)尿液加温至45~60℃,凝溶蛋白开始凝固,尿液浑浊,再继续加温至沸点时则溶解,尿液清凉,再冷却至60℃以下时又出现浑浊、沉淀或凝块。此试验是诊断多发性骨髓瘤最常用的方法。进而应多部位拍骨片,可发现骨质破坏(多在颅骨、肋骨、脊柱骨等)骨髓检查。可找到大量骨髓瘤细胞,是重要的确诊依据。 2)组织性蛋白尿 一些器官组织产生的蛋白经血液循环由肾小球滤出,从尿中排出,如恶性肿瘤尿中蛋白质,病毒感染产生的宿主蛋白等。 3)下尿路蛋白质混入尿液引起蛋白尿见于泌尿系统感染尼伤、泌尿道上皮细胞脱落和泌尿道分泌粘蛋白。 二、按蛋白尿的性质分 1.功能性蛋白尿 是一种轻度良性蛋白尿,原因去除后可很快消失,24h尿蛋白定量一般不超过0.5g,其产生机理目前尚不清楚,可能是肾脏受到内外因素影响引起肾血管痉挛、充血、肾小球滤过率增加所致,见于剧烈运动、长途行军、高温环境。发烧、严寒环境、精神紧张、充血性心力衰竭等。 2.病理性蛋自尿 是最常见最重要的蛋白尿,见于原发或继发肾脏疾患,一般尿蛋白量较多,尿沉渣中有红细胞、白细胞、营型,水肿,高血压等临床表现。 3.体位性蛋自尿 其特点蛋白尿的出现与体位有关,长期站立,行走,脊柱前凸等。体位蛋白尿是由于肾静脉扭曲或前凸的脊柱压迫左肾静脉,引起暂时的循环障碍所致,卧位1h尿蛋白消失或减少。疑有体位性蛋白尿时,分别测清晨起床前,起床后尿中蛋白量可出现显著差别。脊柱前凸引起者,嘱患者背靠墙直立 10 min后观察,若尿蛋白出现可确立诊断。诊断体位性蛋白尿应慎重,需长时间随访,一般观察5年以上,病情无变化、肾功能持续正常,方可诊断。一旦发现持续性蛋白尿存在、功能有损害时,应及时纠正诊断,及时采取治疗措施 机 理 正常肾小球滤过膜允许分子量较小蛋白滤出如核糖核酸酶、溶菌酶、卵蛋白、肌肉释放的肌红蛋白、白蛋白、转铁蛋白、免疫球蛋白。尿中可有小于30 mg/min蛋白出现,但被肾小管几乎全部重吸收;当肾小球基底膜有损害时,基底膜增厚、孔隙增大,蛋白漏出增加或肾小管病变,蛋白再吸收能力下降,两者均可引起蛋白尿的增加。正常肾小球毛细血管壁带负电荷,故对带负电荷的蛋白质不易漏出称电屏障功能。基底膜的电屏障功能作用是很大的,有人提出肾小球壁固定负电荷减少,不仅会导致蛋白质大量进人泌尿腔,还会使分子较大的物质在系膜中积聚,甚至能影响循环中免疫复合物,使其在肾小球基底膜上沉积。
可能疾病: 结节性多动脉炎伴发的葡萄膜炎 结节性多动脉炎性巩膜炎 老年人尿路感染 肾小球肾炎 肾小管间质性肾炎葡萄膜炎综合征
常见检查:
就诊科室:泌尿、内科
布美他尼片
1.水肿性疾病:包括充血性心力衰竭、肝硬化、肾脏疾病(肾炎、肾病及各种原因所致的急、慢性肾功能衰竭),尤其是应用其他利尿药效果不佳时,应用本类药物仍可能有效。与其他药物合用治疗急性肺水肿和急性脑水肿等。2.高血压:在高血压的梯度疗法中,不作为治疗原发性高血压的首选药物,但当噻嗪类药物疗效不佳,尤其当伴有肾功能不全或出现高血压危象时,本类药物尤为适用。3.预防急性肾功能衰竭:用于各种原因导致肾脏血流灌注不足,例如失水、休克、中毒、麻醉意外以及循环功能不全等,在纠正血容量不足的同时及时应用,可减少急性肾小管坏
还原型谷胱甘肽片
用于肝损伤、肾损伤、化放疗保护、糖尿病、缺血缺氧性脑病等。
参芪降糖颗粒
益气养阴,滋脾补肾。主治消渴症,用于II型糖尿病。
黄葵胶囊
清利湿热,解毒消肿。用于慢性肾炎之湿热症,症见:浮肿、腰痛,蛋白尿、血尿、舌苔黄腻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