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病时间:不清楚
怎样治疗胃扩张
补充说明:怎样治疗胃扩张
a******W 2014-11-25 14:58
我要咨询
精选回答(1)
胃扩张可以通过禁食、胃肠减压、抗生素治疗、静脉输液、腹部按摩等治疗措施进行治疗。如果症状没有缓解或者加重,应尽快就医。
1.禁食
如果患者出现恶心、呕吐等症状,则需要暂时停止进食,让消化系统休息。因为食物会刺激胃肠道分泌更多的消化液,加重不适症状,不利于病情恢复。
2.胃肠减压
将一根硅胶管从口腔插入胃内,持续引流出胃内容物及气体,通常需放置数日至数周。此方法有助于减轻胃部压力,缓解因胃扩张引起的腹胀和不适感。
3.抗生素治疗
根据医生处方选择合适的口服或注射用抗生素,如阿莫西林克拉维酸钾片、盐酸左氧氟沙星胶囊等药物进行治疗。胃扩张常伴随细菌过度生长,使用抗生素可控制感染,促进康复。
4.静脉输液
通过静脉通路给予营养支持或其他必要液体补充,具体剂量和时间由医师评估决定。维持水电解质平衡和稳定循环状态是关键目的,有助于防止脱水及相关并发症发生。
5.腹部按摩
轻柔地顺时针方向按压腹部,每次5-10分钟,每日多次。旨在促进肠胃运动,缓解因胃积气导致的不适感;注意力度适中以防造成伤害。
此外,建议定期监测患者的体重变化以及腹部状况,以便及时发现并处理可能发生的并发症。
2024-01-01 11:13
举报相关问题
医生回答(1)
胃扩张是指短期内由于大量气体和液体积聚而引起的胃和十二指肠上段高度扩张。临床急性胃扩张为一综合症,其发生通常是由于某些内科疾病或外科麻醉、手术所致的严重并发症。胃扭转、嵌顿性食管裂孔疝以及各种原因所致的十二指肠壅积症、十二指肠肿瘤、异物等均可引起胃潴留和急性胃扩张;剖腹产也可能会损伤到胃部而损伤;暂时禁食,放置胃管持续胃肠减压,纠正脱水、电解质紊乱和酸碱代谢平衡失调。
2014-11-25 14:58
举报向医生提问
积聚之名,首见于《灵枢·五变》:“人之善肠中积聚者,……皮肤薄而不泽,肉不坚而淖泽。如此,则肠胃弱,恶则邪气留止,积聚乃伤。”《内经》里还有伏梁、息贲、肥气、奔豚等病名,亦皆属积聚范畴。在治疗方面,《素问·至真要大论》提出的“坚者削之”,“结者散之,留者攻之”等原则,具有一般的指导作用。《难经》对积聚作了明确的区别,并对五脏之积的主要症状作了具体描述。《金匮要略·疟病脉证并治》将疟疾引起的症瘕称为疟母,并以鳖甲煎丸治之。《诸病源候论•积聚病诸候》对积聚的病因病机有较详细的论述,并认为积聚一般有一个渐积成病的过程,“诸脏受邪,初未能为积聚,留滞不去,乃成积聚”。《证治准绳·积聚》在总结前人经验的基础上,提出了“治疗是病必分初、中、末三法”的主张。《景岳全书·积聚》则对攻补法的应用作了很好的概括,“治积之要,在知攻补之宜,而攻补之宜,当于孰缓孰急中辨之”。《医宗必读·积聚》把攻补两大治法与积聚病程中初中末三期有机地结合起来,并指出治积不能急于求成,可以“屡攻屡补,以平为期”,颇受后世医家的重视。《医林改错》则强调瘀血在积聚病机中的重要作用,对活血化瘀方药的应用有突出的贡献。中医文献中的症瘕、痃癖以及伏梁、肥气、息贲等疾病,皆属积聚的范畴。根据积聚的临床表现,主要包括西医的腹部肿瘤、肝脾肿大,以及增生型肠结核、胃肠功能紊乱、不完全性肠梗阻等疾病,当这些疾病出现类似积聚的证候时,可参阅本节辨证论治。
多发人群:成年人
典型症状: 肚子疼
治疗费用:市三甲医院约(500 —— 1000元)
丹莪妇康煎膏
活血化瘀,疏肝理气,调经止痛,软坚化积。用于妇女瘀血阻滞所致月经不调、痛经,经期不适、癓瘕积聚,以及盆腔子宫内膜异味症见上述症状者。
碳酸氢钠注射液
(1)冶疗化谢性酸中毒。治疗轻至中度化谢性酸中毒,以口服为宜。重度化谢性酸中毒则应静脉滴注,如严重肾脏病、循环衰竭、心肺复苏、体外循环及严重的原发性乳酸性酸中毒、糖尿病酮症酸中毒等。(2)碱化尿液。用于尿酸性肾结石的预防,减少磺胺灯药物的肾毒性,及急性溶血防止血红蛋白沉积在肾小管。(3)作为制酸药,治疗胃酸过多引起的症状。(4)静脉滴注对某些药物中毒有非特异性的治疗作用,如巴比妥类、水杨酸类药物及甲醇等中毒。但本品禁用于吞食强酸中毒时的洗胃,因本品与强酸反应产生大量二氧化碳,导致急性胃扩张甚至胃破裂。
胃康灵胶囊
柔肝和胃,散瘀,缓急止痛。用于肝胃不和、瘀血阻络所致的胃脘疼痛、连及两胁、嗳气、泛酸;慢性胃炎见上述证候者。
奥美拉唑镁肠溶片
治疗十二指肠溃疡、胃溃疡和反流性食管炎;(反流性食管炎是因为胃内容物反流至食管引起,俗称“烧心病”,因为正常情况下胃酸只存在于胃中,当反流人食管时灼烧或刺激食管而产生“烧心感”。常常发生于饭后,因为食管括约肌帐力减弱或胃内压力高于食管而引起。胃内容物长期反复刺激食管黏膜,尤其是食臂下段黏膜而引起炎症,该病经常与慢性胃炎、消化性溃疡或食道裂孔疝等病并存,但也可单独存在。根据症状不同,分别属于中医“吞酸”、“吐酸”、“噎证”、“胸痹”等病证。)与抗生素联合用药,治疗感染幽门螺杆菌的十二指肠溃疡;治疗非甾体类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