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病时间:不清楚
葡萄糖6磷酸脱氢酶活性偏高怎么办?
补充说明:葡萄糖6磷酸脱氢酶活性偏高怎么办?
2014-12-01 15:48
我要咨询
精选回答(2)
葡萄糖6磷酸脱氢酶活性偏高,一般需要根据病因进行对症治疗,可能是蚕豆病、病毒性肝炎、溶血性贫血、药物性溶血、急性白血病等疾病导致的,建议患者根据引起的原因对症治疗。
1、蚕豆病
蚕豆病是一种遗传性溶血性疾病,是葡萄糖-6-磷酸脱氢酶缺乏症的一种类型,主要是因为遗传因素导致葡萄糖-6-磷酸脱氢酶活性偏高。患者平时要避免食用蚕豆及豆制品,也可以在医生的指导下使用碳酸氢钠片、辅酶Q10胶囊等药物进行治疗。
2、病毒性肝炎
病毒性肝炎是肝炎病毒感染引起的,会导致肝功能受到损伤,使葡萄糖-6-磷酸脱氢酶的活性降低。患者可以在医生的指导下服用抗病毒的药物进行治疗,比如恩替卡韦片、富马酸丙酚替诺福韦片等,同时还需要注意多休息,避免过度劳累。
3、溶血性贫血
葡萄糖-6-磷酸脱氢酶缺乏症还可能是珠蛋白合成障碍引起的,会导致红细胞膜不稳定,从而出现溶血性贫血的情况。建议患者可以在医生指导下使用醋酸片、片等糖皮质激素药物进行治疗,改善溶血的情况。必要时,患者也可以通过输血的方式进行治疗。
4、药物性溶血
如果患者长期服用磺胺类药物或者是解热镇痛类药物,可能会导致体内的葡萄糖-6-磷酸脱氢酶活性偏高。患者要及时停止服用药物,并且要多喝水,多排尿,有利于促进药物的代谢。必要时,患者也可以遵医嘱使用碳酸氢钠片、维生素C片等药物进行治疗。
5、急性白血病
急性白血病是造血干细胞的恶性克隆性疾病,会导致白细胞大量增生,从而引起葡萄糖-6-磷酸脱氢酶活性偏高的情况。患者可以在医生的指导下使用伊马替尼片、尼洛替尼胶囊等药物进行靶向治疗。同时,患者也可以通过化疗的方式进行治疗。
在日常生活中,患者要注意保持规律的作息,保证充足的睡眠,避免熬夜。同时要避免吃辛辣油腻的食物,可以多吃一些富含蛋白质、维生素等营养物质的食物,如鸡蛋、西红柿等,有利于补充机体所需要的营养物质;还可以适当进行体育锻炼,如慢跑、打太极拳等,有利于提高机体的免疫力。如果患者出现不适症状,建议及时就医治疗。
2023-07-24 04:42
举报你好,红细胞葡萄糖-6-磷酸脱氢酶(G-6-PD)缺乏症是世界上最多见的红细胞酶病,本病有多种G-6-PD基因变异型,伯氨喹啉型药物性溶血性贫血或蚕豆病,感染诱发的溶血,新生儿黄疸等。本病是由于调控G-6-PD的基因突变所致。呈X连锁不完全显性遗传。葡萄糖6磷酸脱氢酶病又称蚕豆病,先天性的葡萄糖6磷酸脱氢酶缺乏导致自身溶血性贫血和黄疸,严重会出现发热、呕吐、昏迷。这个病是遗传性疾病,重在预防发病。
2018-09-24 16:41
举报相关问题
医生回答(2)
G-6-PD存在于人体红血球内,协助葡萄糖进行新陈代谢,在这代谢过程中会产生一种叫NADPH的物质能保护红血球免受氧化物质的威胁。 G6PD缺乏时,若身体接触到具氧化性的特定物质或服用了这类药物,红血球就容易被破坏而发生急性溶血反应。
避免吃蚕豆;衣橱及厕所不可以放樟脑丸(臭丸),避免接触龙胆紫;不要随意服药,所有药物均需经由医师处方 。
2014-12-01 15:48
举报红细胞葡萄糖-6-磷酸脱氢酶(G-6-PD)显著缺乏所致在一组异质性疾病,俗称“蚕豆病”,是一种最常见的遗传性酶缺陷病. G-6-PD缺乏症为性连锁的不完全显性遗传.因此,带有病变基因的男性会发病,该异常基因只会从母亲遗传给儿子.在女性方面,外周血中G-6-PD缺乏红细胞与正常细胞的差异性会导致其临床表现大不相同,一些女性杂合子表现完全正常,不会溶贫.一些则表现完全异常,会出现溶贫.
2014-12-01 15:48
举报向医生提问
多发人群:婴儿多见
硫唑嘌呤片
1.急慢性白血病,对慢性粒细胞型白血病近期疗效较好,作用快,但缓解期短;2.后天性溶血性贫血,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系统性红斑狼疮;3.慢性类风湿性关节炎、慢性活动性肝炎(与自体免疫有关的肝炎)、原发性胆汁性肝硬变;4.甲状腺机能亢进,重症肌无力;5.其他:慢性非特异性溃疡性结肠炎、节段性肠炎、多发性神经根炎、狼疮性肾炎,增殖性肾炎,Wegener氏肉芽肿等。
吲哚美辛巴布膏
用于缓解局部软组织疼痛,如 (1)运动创伤(如扭伤、拉伤、肌腱损伤等)引起的局部软组织疼痛。 (2)慢性软组织劳损(如颈部、肩背、腰腿等)所致的局部酸痛。 (3)骨关节疾病(如颈椎病、类风湿性关节炎、风湿性关节炎、肩周炎等)的局部对症止痛治疗。
乌苯美司胶囊
本品可增强免疫功能,用于抗癌化疗、放疗的辅助治疗,老年性免疫功能缺陷等。 可配合化疗、放疗及联合应用于白血病、多发性骨髓瘤、骨髓增生异常综合症及造血干 细胞移植后,以及其它实体瘤患者。
静注人免疫球蛋白(pH4)
1.原发性免疫球蛋白缺乏症,如X联锁低免疫球蛋白血症,常见变异性免疫缺陷病,免疫球蛋白G亚型缺陷病等。2.继发性免疫球蛋白缺陷病,如重症感染,新生儿败血症等。3.自身免疫性疾病,如原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川崎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