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选回答(1)
甘草具有抗炎、解毒、镇痛、抗溃疡、保肝等功效作用。由于甘草可能引起水肿或高血压,因此在使用时应咨询医生。
1.抗炎
甘草中含有的甘草皂苷和黄酮类化合物具有明显的抗炎活性,能够抑制炎症介质的产生和释放。通过减轻组织水肿、减少白细胞浸润来发挥抗炎作用。可遵医嘱服用复方甘草片、清开灵胶囊等药物进行治疗。
2.解毒
甘草中的甘草酸可以与体内的有害物质结合形成稳定的复合物,从而降低其毒性。可用于缓解食物中毒、酒精中毒等症状。患者可在医生指导下用甘草泡水喝。
3.镇痛
甘草中所含的甘草次酸具有中枢性镇痛作用,能有效缓解各种类型的疼痛。适用于治疗头痛、肌肉酸痛等。可通过口服甘草片、阿司匹林肠溶片等方式来进行改善。
4.抗溃疡
甘草提取物中的甘草酸有助于促进胃黏膜修复,增强胃黏液屏障功能,从而对抗胃酸和胃蛋白酶对黏膜的损伤。对于胃溃疡、十二指肠溃疡等消化道疾病有较好的疗效。建议患者在医师指导下服用铝碳酸镁咀嚼片、胶体果胶铋胶囊等药物进行治疗。
5.保肝
甘草提取物中的甘草酸具有保护肝细胞免受自由基损害的作用,同时还能促进受损肝细胞的再生。可用于治疗急慢性肝炎、脂肪肝等引起的不适症状。患者可以在医生指导下应用护肝片、复方甘草酸苷片等药物进行调理。
上述提及的功效均需在专业人员监督下使用相应药物以确保安全有效地发挥作用。另外,由于甘草可能与其他药物相互作用并引起水肿,因此不宜长期大量摄入。
2024-02-17 12:13
举报相关问题
医生回答(1)
甘草性平,味甘,归十二经。有解毒、祛痰、止痛、解痉以至抗癌等药理作用。在中医上,甘草补脾益气,滋咳润肺,缓急解毒,调和百药。临床应用分“生用”与“蜜炙”之别。生用主治咽喉肿痛,痛疽疮疡,胃肠道溃疡以及解药毒、食物中毒等;蜜炙主治脾胃功能减退,大便溏薄,乏力发热以及咳嗽、心悸等。 1.用于心气虚,心悸怔忡,脉结代,以及脾胃气虚,倦怠乏力等。前者,常与桂枝配伍,如桂枝甘草汤、炙甘草汤。后者,常与党参、白术等同用,如四君子汤、理中丸等。 2.用于痈疽疮疡、咽喉肿痛等。可单用,内服或外敷,或配伍应用。痈疽疮疡,常与金银花、连翘等同用,共奏清热解毒之功,如仙方活命饮。咽喉肿痛,常与桔梗同用,如桔梗汤。若农药、食物中毒,常配绿豆或与防风水煎服。 3.用于气喘咳嗽。可单用,亦可配伍其他药物应用。如治湿痰咳嗽的二陈汤;治寒痰咳喘的苓甘五味姜辛汤;治燥痰咳嗽的桑杏汤;治热毒而致肺痈咳唾腥臭脓痰的桔梗汤;治咳唾涎沫的甘草干姜汤等。另风热咳嗽、风寒咳嗽、热痰咳嗽亦常配伍应用。 4.用于胃痛、腹痛及腓肠肌挛急疼痛等,常与芍药同用,能显著增强治挛急疼痛的疗效,如芍药甘草汤。 5.用于调和某些药物的烈性。如调味承气汤用本品缓和大黄、芒硝的泻下作用及其对胃肠道的刺激。另外,在许多处方中也常用本品调和诸药。 此外,现代用于胃及十二指肠溃疡,常与乌贼骨、瓦楞子等同用。本品尚兼有利尿作用,故常以干草梢作治疗热淋尿痛的的辅助药。 与大豆合用有解毒的功效
2015-02-10 09:49
举报向医生提问
是外科临床常见的多发病。外科疾患一般可分为疮疡兴杂症两大类,疮疡包括所有的肿疡和溃疡,如痈疽,疔疮,疖肿,流痰,流注,瘰疬等。好发于夏秋季,四季皆可发病。此类病是中医外科临床的常见病多发病,具有发病迅速,部分病情较重等特点,在面部可引起疔疮走黄(两医称为败血症或脓毒败血症),在手、足易引起伤筋损骨的严重后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