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内科> 肾内科> 肾小管酸中毒> 中医治疗肾小管酸中毒

精选回答(1)

赵英帅 主治医师 河南省人民医院 三甲

擅长:擅长报告解读、幽门螺旋杆菌感染、高血压、高血脂、高尿酸、冠心病、糖尿病、胃肠炎、便秘、感冒、肺结节、甲状腺结节等疾病的综合诊疗

提问

中医治疗肾小管酸中毒可以考虑中药调理、针灸疗法、艾灸疗法、穴位贴敷、拔罐疗法等方法进行治疗。如果症状没有改善或者加重,应尽快就医以避免病情恶化。
1.中药调理
通过服用经过配伍后具有补益肝肾、健脾利水功效的中药方剂来缓解不适症状。此方法能有效改善因脏腑功能失调导致的水肿、尿少等症状,从而辅助治疗肾小管酸中毒。
2.针灸疗法
选择特定经络上的穴位,如足三里、关元等,运用传统的针刺手法刺激这些穴位。针灸能够调节气血流通,促进体内电解质平衡,对于纠正代谢性酸碱紊乱有积极作用。
3.艾灸疗法
将艾条悬置在距离皮肤3-5厘米的高度上,对准选定穴位进行温和加热。艾灸可增强机体免疫力,提高肾脏清除酸性物质的能力,在一定程度上有助于控制病情进展。
4.穴位贴敷
选取特定穴位并外用药物,如麝香壮骨膏、伤湿止痛膏等,按疗程固定于体表。该方法利用药物透皮吸收作用及腧穴功能,使局部组织血管扩张,促进血液循环,有利于改善肾小管功能异常。
5.拔罐疗法
使用玻璃罐或者竹罐,在负压状态下吸附于背部特定穴位上,每次留罐时间约10分钟。拔罐可促进局部血液循环,调节内分泌系统功能,进而影响到肾脏的工作效率,可能对肾小管酸中毒产生一定的治疗效果。
在接受中医治疗肾小管酸中毒的过程中,患者应保持充足休息,避免过度劳累,以免加重肾脏负担。同时注意饮食调整,减少高磷食物摄入,如动物肝脏,以减轻肾脏负担,促进病情恢复。

2024-01-07 14:29

举报

医生回答(1)

李茂 主治医师 三甲

提问

建议按照以下的治疗原则逐步的进行治疗 【治疗措施】   1.碱性药物 由于远端肾小管排H+减少在体内潴留,引起代谢性酸中毒,而近端肾小管酸中毒时,HCO3-重吸收功能障碍,患儿碳酸氢盐的肾阈降低至17~20mmol/L以下(正常为25~26mmol/L,小婴儿为22mmol/L),即使血浆HCO3-正常时,由于肾阈降低,滤液中的HCO3-大量从尿中排出,引起酸中毒。碱性药物的应用在于纠正酸中毒,早期使用能使临床症状得以改善或完全消失。常用制剂有2种:①碳酸氢钠和枸橼酸盐混合液。碳酸氢钠可直接发挥作用,急性或慢性酸中毒时均可采用。Ⅰ型患儿碳酸氢盐丢失甚少,只需中和体内酸性产物,一般给予1~5mmol/(kg·d);Ⅱ型肾小管酸中毒用碱性药物治疗除要中和体内潴留的酸性产物外,还须补偿尿中丢失的碳酸氢盐,故需较大剂量,开始可用5~10mmol/(kg·d),静脉注射或口服,治疗过程中需根据血碳酸氢盐或二氧化碳结合力及24h尿钙排出量调整剂量,其中尿钙排泄量是指导治疗较敏感的指标,应调整剂量使24h尿钙排泄量在2mg/kg以下。炭酸氢钠剂量过大,可产生腹胀,嗳气等副作用。②枸橼酸盐混合液:有2种制剂,一种为枸橼酸钠,枸橼酸钾各100g,加水至1000ml,每毫升含碱基2mmol。另一种为枸橼酸钠100g。枸橼酸140g加水至1000ml,每毫升含钠1mmol。剂量为1mmol/(kg·d),分4~5次口服。   2.钾盐补 肾小管酸中毒除高氯性酸中毒外,由于远端肾小管肾单位H+排泌障碍,H+-Na+交换减少,竞争性的K+-Na+交换增加,致使排钾过多,造成低钾血症;近端肾小管由于NaHCO3的大量丢失,血浆容量减少,引起继发性醛固酮增多,结果是NaCl重吸收增加,代替丢失的NaHCO3而产生高氯血症酸中毒;吸钠排钾引起明显的低钾血症,因此钾的补充十分重要,当有明显低钾血症时,应先补钾盐再纠正酸中毒,以免诱发低力争上游危相。常含有钾盐的枸橼酸盐合剂,开始剂量2~4mmol/(kg·d),分3~4次口服,患有近端肾小酸中毒者最大剂量为4~10mmol/(kg·d)方能维持正常血钾浓度。治疗过程中根据病情及血钾浓度调整用量。因氯化钾含有氯离子应慎用。   3.钙制剂应用 慢性酸中毒可导致尿钙排出增加,妨碍25(OH)D转变为1.25(OH)2D,此外,有些病人胃酸缺乏,影响肠道对钙的吸收,使血钙偏低。低血钙可引起继发性甲状旁腺功能亢进,增加磷廓清,血中磷酸盐与钙离子降低则使骨质不能矿化,形成枸偻病;在纠正酸中毒过程中也可出现低钙血症,甚至惊厥。均需要补充钙剂。严重低钙血症可静脉滴入10%葡萄糖酸钙,每次0.5~1.0mg/kg或5~10mg/次加倍稀释后缓慢输注。同时进行心脏监护,心率低于60次/分时则停止注射,以防发生心跳骤停。必要时可间隔6~8h重复使用。一般低钙可口服钙剂,按15mg/kg钙离子补充。

2015-02-10 13:35

举报

向医生提问

疾病百科

疾病百科

肾小管性酸中毒 (肾小管酸中毒)

肾小管性酸中毒(renaltubularacidosis,RTA)是由先天遗传缺陷和各种继发因素导致近端肾小管回吸收碳酸氢钠或/和远端肾小管排酸功能障碍的一种代谢性酸中毒。主要表现是:①高氯性、正常阴离子间隙(anion gap,AG)性代谢性酸中毒;②电解质紊乱;③骨病;④尿路症状。大多患者无肾小球异常,在一些遗传性疾病,RTA可能是最主要或仅有的临床表现。本组疾病按病因分为原发性和继发性;按是否发生全身性代谢性酸中毒分为完全性和不完全性;按主要肾小管受累部位分为近端和远端RTA。现在多采用按病变部位、病理生理变化和临床表现的综合分类:1型,远端RTA;2型,近端RTA;3型,兼有1型和2型RTA的特点;4型,高血钾性RTA。

推荐医生更多

夏群 主任医师

提问

南京市浦口人民医院

蔡惠英 主任医师

提问

南京天佑儿童医院

张青龙 主任医师

提问

南京天佑儿童医院

吕建光 主任医师

提问

南京天佑儿童医院

冷贵生 主任医师

提问

南京天佑儿童医院

陈刚 主任医师

提问

南京天佑儿童医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