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病时间:不清楚
嗜酸性粒细胞增多性皮病
补充说明:嗜酸性粒细胞增多性皮病
a******W 2015-02-12 21:51
我要咨询
精选回答(1)
嗜酸性粒细胞增多性皮病可通过系统性皮质类固醇治疗、抗组胺药、抗疟药、免疫调节剂或生物制剂治疗等方法进行治疗。若症状持续或加剧,应建议患者及时就医以评估病情并接受适当治疗。
1.系统性皮质类固醇治疗
系统性皮质类固醇通过口服或注射给药,如、等,根据病情严重程度调整剂量。皮质类固醇具有强大的抗炎作用,能迅速控制炎症反应,适合于快速控制严重的皮肤病变。
2.抗组胺药
抗组胺药物如西替利嗪、氯雷他定等可通过口服或外用形式使用。这类药物能够阻断组胺受体,减轻由过敏反应引起的瘙痒等症状;对轻至中度的皮肤不适有效。
3.抗疟药
抗疟药包括羟氯喹和阿托莫西汀,在医生指导下每日服用。这些药物具有光保护作用,可减少紫外线诱导的表皮细胞增殖,从而改善相关症状。
4.免疫调节剂
常用的免疫调节剂有环孢素、甲氨蝶呤等,按医嘱规定时间及剂量服用。此类药物通过调节机体免疫应答来缓解病情进展,适用于慢性或复发性病例。
5.生物制剂治疗
生物制剂治疗通常采用静脉注射方式给予患者单克隆抗体或其他生物制品。针对特定分子参与发病机制的生物靶点提供精准治疗效果;对于某些难治性案例有益。
需要注意的是,嗜酸性粒细胞增多性皮病是一种慢性疾病,需要定期监测血液和皮肤变化。建议患者遵循医嘱,保持良好的生活习惯,避免接触已知过敏原,以减少症状发作。
2023-12-27 17:29
举报医生回答(1)
您好,了解嗜酸性粒细胞增多的发病机制,有助于对嗜酸性粒细胞增多诊断与治疗。
1)增多原因
临床上嗜酸性粒细胞增多见于:
1. 过敏性疾病
如血管神经性水肿、哮喘、食物及药物过敏、血清病、荨麻疹、枯草热等。
2. 寄生虫病
常见于血丝虫、钩虫、包囊虫、肺吸虫、蛔虫、吕弗氏(Lofllers)综合症、蛲虫、旋毛虫、疟疾(偶见)及血吸虫等。
3. 皮肤病
如湿疹、剥脱性皮炎、天疱疮、牛皮癣、疟疾、疥疮、感染、猩红热早期等。
4. 血液病
高嗜酸性粒细胞综合症、CML(慢性粒细胞白血病)、嗜酸性粒细胞白血病、何杰金氏病(占10%病例)、嗜酸性肉芽肿、家族性嗜酸性细胞增多症、热带嗜酸性细胞增多症、甲状腺癌及播散性结缔组织病。
2015-02-12 21:51
举报向医生提问
外周血的嗜酸性粒细胞超过正常值(正常人不超过450/微升或占白细胞总数的 7%以下 )的病症。嗜酸性粒细胞描述:细胞质内含深红色大型颗粒。细胞核的形状与嗜中性白细胞相似,通常有2-3叶,约占白细胞总数的4%,血液中嗜酸性粒细胞占白细胞总数的2%-4%,即100-350个细胞/μ1。血液中嗜酸性粒细胞的数目有明显的昼夜周期性波动,清晨细胞数减少,午夜时细胞数增多。这种细胞数的周期性变化是与肾上腺皮质释放糖皮质激素量的昼夜波动有关的。当血液中皮质激素浓度增高时,嗜酸性粒细胞数减少;而当皮质激素浓度降低时,细胞数增加。嗜酸性粒细胞的胞质内含有较大的、椭圆形的嗜酸性颗粒。这类白细胞也具有吞噬功能。
症状起因:嗜酸性粒细胞增多症疾病病因1.十二指肠球炎嗜酸性粒细胞增多根据病因可分为四类:反应性增多(1)过敏性疾病如:支气管哮喘、过敏性鼻炎、药物过敏等;(2)感染如:寄生虫、结核杆菌、衣原体等;(3)皮肤病如:银屑病、湿疹、剥脱性皮炎等。2.继发性增多伴随某种疾病发生者,如:结缔组织病(类风湿性关节炎、Wegener肉芽肿、结节性多动脉炎等),肿瘤(淋巴瘤、各种实体瘤或囊性纤维化),内分泌疾病(Addion病、垂体功能不全等),免疫缺陷病(IgA缺乏症、Wikott-AlDRich综合征、移植物抗宿主病等),间质性肾病。3.克隆性嗜酸性粒细胞增多这种情况下,嗜酸性粒细胞增多为恶性疾病表现。如:慢性嗜酸性粒细胞白血病、慢性髓细胞白血病、急性髓细胞白血病(AML-M4EO)、骨髓增殖性疾患等。近年来发现,PDGFRA、PDGFRB和FGFR基因异常可以引起严重的持续性嗜酸性粒细胞增多,这类疾病属于慢性骨髓增殖性肿瘤的特殊类型,靶向性治疗药物对这类疾病患者具有非常好的疗效。4.特发性增多当患者嗜酸性粒细胞持续增高,而不能找到其他确定的病因,被称为特发性嗜酸性粒细胞增多综合征(IHES)。
就诊科室:血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