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病时间:不清楚
双手震颤原因
补充说明:双手震颤原因
a******W 2015-02-26 13:20
我要咨询
精选回答(1)
双手震颤可能由特发性震颤、帕金森病、肝豆状核变性、甲状腺功能亢进症、原发性震颤等疾病引起,需根据具体病因进行针对性治疗。建议患者及时就医,以便获得适当的诊断和治疗。
1.特发性震颤
特发性震颤是由于遗传因素导致神经传递物质失衡,引起肌肉不自主收缩和震颤。典型表现为手部细微而难以控制的震颤,在进行精细动作时加剧。通常采用药物治疗如、阿罗格伦等来缓解症状。
2.帕金森病
帕金森病是一种神经系统退行性疾病,大脑中多巴胺递质减少,导致运动障碍,包括震颤、僵硬和运动迟缓。上肢震颤较为常见,静止时更为明显。患者可遵医嘱使用左旋多巴制剂、金刚烷胺等改善症状。
3.肝豆状核变性
肝豆状核变性由铜代谢异常引起中枢神经系统积累过多的铜,导致脑组织损伤,出现震颤、肌张力增高、行动迟缓等症状。震颤以四肢为主,有时伴有舞蹈样动作。患者需要遵照医生的意见用青霉胺片、醋酸奥曲肽注射液等药物进行治疗。
4.甲状腺功能亢进症
甲状腺功能亢进症是由甲状腺激素分泌增多所致的临床综合征,会引起交感神经兴奋性增加,新陈代谢加快,此时会出现心悸、出汗、颤抖等症状,还可能伴随眼球突出。患者可在医生指导下服用甲巯咪唑片、丙硫氧嘧啶片等抗甲状腺药物进行治疗。
5.原发性震颤
原发性震颤主要受遗传影响,涉及特定基因变异,这些基因参与了神经信号传导过程,使某些部位的震颤更加频繁和剧烈。对于存在轻微症状的患者,一般不需要特殊处理。如果震颤影响日常生活,可以考虑应用、阿罗格伦等β-肾上腺素能受体阻滞剂进行治疗。
针对双手震颤的情况,建议定期监测血清中的铜蓝蛋白水平以及尿液中的铜含量,以评估病情进展。同时,保持良好的睡眠质量也有助于减轻特发性震颤的症状。
2024-02-28 15:12
举报相关问题
医生回答(1)
静止性震颤、运动性震颤、姿势性震颤、回跳性震颤及震动性震颤等。震颤虽然表现为手的抖动,但其病根多在大脑,皆是因某种疾患使大脑涉及运动协调功能的区域受到损害。临床上的病因有帕金森综合征,肝豆状核变性,肝性脑病,小脑、脑干病变,脑动脉硬化,脑缺血,药物中毒,痴呆等。应该及时找神经科医生、内分泌科医生和新陈代谢科医生做适当检查,明确病因,正确治疗
2015-02-26 13:20
举报向医生提问
症状起因:生理性震颤:在某些情况下,大多数正常人在两上肢向前平伸时,手部会出现细微的快速震颤。生理性震颤的强化可见于焦虑,紧张,疲劳,代谢紊乱(例如,酒精的戒断,甲状腺毒症),或某些药物的应用(例如咖啡因及其他磷酸二酯酶抑制剂,β-肾上腺素能激动剂,肾上腺皮质激素)。 原发性(良性遗传性)震颤:一种细微至粗大的慢震颤,通常影响手,头及声带。在50%病例中有常染色体显性遗传因素。震颤可为单侧性,震颤在静止时很轻微或不发生,当病人执行精巧动作时能引发震颤,在上述可使生理性震颤强化的任何因素影响下,原发性震颤也会增强。随着年龄的增长,原发性震颤的发病也增多,偶尔被错误地称为老年性震颤。 小脑疾病的震颤:意向性震颤(如见于多发性硬化与其他小脑传出障碍疾病),出现在运动的肢体接近目标的时候。支持性(位置性)震颤是肢体近端一种粗大的转动性震颤,在病人试图维持某一固定的姿势或负重时最为显著。摇晃是头部与躯体粗大的震颤,也是一种支持性震颤,在维持直立姿势时明显,平卧后消失。扑翼样震颤见于肝性脑病与其他代谢性脑病病例,当病人向前平伸双手时会出现一种粗大,缓慢,非节律性动作。应用肌电图记录,可观察到当病人试图保持固定姿势时,在抗地心引力的肌肉中出现间歇性的肌电静止,造成扑翼样震颤,因此它并不是真正的震颤,而是一种肌阵挛现象,一种阴性的肌阵挛。 在Wilson病(肝豆状核变性)中可以发生意向性震颤和静止性震颤。
常见检查:
就诊科室:神经
相关医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