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内科> 消化内科> 胃炎> 胃炎> 外感湿热

精选回答(1)

牛建海 主任医师 保定市第一中医院 三甲

擅长:擅长治疗各种急慢性胃肠疾病、急慢性肝病、肝硬化、肝癌、酒精性肝病、药物性肝炎、自身免疫性肝病、胆结石等疾病的诊断和治疗。

提问

外感湿热一般是指湿热邪气侵入人体,并侵袭人体的肌表、经络、脏腑等部位,导致患者出现全身乏力、食欲减退、腹胀、腹泻、小便量少、恶心、口苦等症状。

外感湿热一般是由于患者长期处于潮湿、闷热的环境中,或者是经常吃辛辣、油腻的食物,从而导致脾胃功能下降,使体内的湿热邪气过盛。患者可能会出现头身困重、食欲减退、腹胀、腹泻、小便量少、恶心、口苦等症状,还可能会出现皮肤瘙痒、丘疹、红肿、渗出等情况。建议患者在医生的指导下使用茵陈五苓丸、茵陈蒿汤、甘露消毒丸、葛根芩连丸等药物进行治疗,也可以通过针灸、拔罐等方式进行治疗。

建议患者在日常生活中要注意饮食清淡,避免食用辛辣、油腻、生冷的食物,如辣椒、炸鸡、冰淇淋等,可以适当吃新鲜的蔬菜和水果,如西红柿、苹果等,有助于身体恢复。如果出现不适症状,建议患者及时就医治疗。

2019-03-01 10:27

举报

医生回答(2)

刘罗云 主治医师 三甲

提问

外感湿热可通过清热解毒、祛湿化浊、利水消肿、调和脾胃、疏风解表等治疗措施进行治疗。如果症状持续或加剧,建议及时就医以获得专业的诊断和治疗。
1.清热解毒
清热解毒是通过使用具有清热功效的中药来缓解外感湿热引起的不适症状。此法适用于外感湿热所致的发热、口渴等症状,旨在清除体内的湿热邪气。
2.祛湿化浊
祛湿化浊通常采用健脾利湿药物如茯苓、白术等,以改善湿邪困扰引起的消化不良、肢体浮肿等情况。此方法针对外感湿热中出现的脾运不畅、湿浊内生现象;可辅助提升体内湿邪代谢能力,从而减轻相关临床表现。
3.利水消肿
利水消肿可能包括应用车前子、泽泻等中药材促进水分代谢,缓解水肿。外感湿热可能导致体内水分潴留而引发水肿,上述草药有助于调节水液平衡。
4.调和脾胃
调和脾胃常运用枳实、厚朴等药材以增强脾胃功能,改善食欲减退及腹胀等问题。当湿邪侵袭人体时,易损伤脾胃运化功能,进而产生湿困于中焦之象;采取相应措施有助于恢复脾胃正常运行状态。
5.疏风解表
疏风解表可通过服用荆芥、防风等药物来缓解外感湿热所引起的头痛、身重等症状。外感湿热多由感受湿邪后未能及时解除,进一步发展而成;上述草药具有辛散发表作用,能有效驱散体表湿邪。
患者应保持充足休息,避免过度劳累,以免加重湿热症状。饮食方面宜清淡,避免油腻及辛辣食物,以免助湿生热。

2024-01-18 22:18

举报

朴浩霖 主治医师 三甲

提问

你好朋友,这个需要考虑是胃炎造成情况,注意这个生活饮食休息不规律的情况,辛辣食物过度刺激都有关系,注意检查胃镜即可确诊。湿热之邪可能由外感湿热之邪引起,或者体内水湿停聚而致,清湿热,应用清热利湿之品,若湿盛,则以利湿药为主,辅以清热,当热盛则以清热药为主,辅以利湿。

2015-03-02 15:15

举报

向医生提问

疾病百科

疾病百科

胃炎 (胃肠感染,肠胃炎)

胃炎是指由各种因素引起胃黏膜发生炎症性改变。在饮食不规律,作息不规律的人群尤为高发。根据病程分急性和慢性两种,慢性比较常见。包括急性胃炎(急性化脓性胃炎、急性糜烂性胃炎、急性单纯性胃炎、急性腐蚀性胃炎)、慢性胃炎(慢性浅表性胃炎、萎缩性胃炎、慢性糜烂性胃炎)、手术后反流性胃炎、胆汁返流性胃炎、电冰箱胃炎、巨大肥厚性胃炎等。

推荐医生更多

施瑞华 主任医师

提问

南京市浦口人民医院

陈洪 主任医师

提问

南京市浦口人民医院

檀心广 主任医师

提问

南京市浦口人民医院

米永刚 主任医师

提问

南京市浦口人民医院

李福祥 副主任医师

提问

南京市浦口人民医院

胡志方 副主任医师

提问

南京市浦口人民医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