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病时间:不清楚
胎黄的中医治疗
补充说明:胎黄的中医治疗
a******W 2015-05-01 14:47
我要咨询
精选回答(1)
胎黄的中医治疗可以考虑茵陈蒿汤、栀子豉汤等中药方剂,也可以遵医嘱采用清肝泻火法、健脾和胃法、滋阴降火法等方法进行调理。若症状没有改善或者加重,应尽快就医。
1.茵陈蒿汤
茵陈蒿汤由茵陈、栀子、大黄组成,通过煎煮后服用。每日剂量依据医嘱调整。此方能清湿热并退黄疸,适用于婴儿黄疸伴有舌苔厚腻等症状。方中茵陈为主药,能利水消肿、清胆退黄;栀子辅佐茵陈加强清热解毒作用;大黄通腑泻下,有助于排除体内湿邪。
2.栀子豉汤
栀子豉汤由栀子、豆豉构成,加适量清水煎服。每日分次服用。此方具有宣泄郁热、除心中懊侬的功效,可缓解因情志不畅引起的胸闷、烦躁不安等症状。方中栀子入心经,有清热除烦的作用;豆豉则能疏肝解郁,两者合用可调畅气机、解除胸闷。
3.清肝泻火法
清肝泻火法包括龙胆泻肝汤、柴胡清肝饮等中药方剂,患者需遵医嘱服用。上述药物能够起到清肝胆实火、祛湿热之邪的作用,从而改善肝胆实火上攻导致的眼目赤痛、口苦、头痛眩晕、耳鸣耳聋、胁肋部疼痛、尿黄便秘等症状。若出现肝胆实火证,应及时就医,在医生指导下使用上述药物进行调理。
4.健脾和胃法
健脾和胃法包括四君子汤、六君子汤等中药方剂,患者需要遵照医生指导服用。上述药物能够起到补脾胃、益肺气的作用,对于脾胃虚弱所致食欲减退、腹胀腹泻、乏力倦怠等症状有一定的缓解效果。如果患者存在脾胃虚弱的问题,则不宜食用生冷、油腻以及辛辣刺激性的食物,以免加重病情。
5.滋阴降火法
滋阴降火法包括知柏地黄丸、天王补心丹等中药方剂,患者应严格遵循医生的意见服用。上述药物具有滋阴清热的效果,适用于阴虚火旺引起的心悸失眠、潮热盗汗、咽干鼻燥、耳鸣遗精、舌红少苔等症状。用药期间应注意保持良好的生活习惯,避免过度劳累和情绪波动。
在治疗胎黄时,应密切观察患儿的皮肤颜色变化及食欲、大小便等情况。必要时,可在专业中医师指导下,采取针灸疗法如三阴交穴、足三里穴等穴位来辅助治疗。
2024-01-16 23:07
举报相关问题
医生回答(1)
病因
1.胆红素生成过多
因过多的红细胞的破坏及肠肝循环增加,使血清未结合胆红素升高。常见的病因有:红细胞增多症、血管外溶血、同族免疫性溶血、感染、肠肝循环增加、红细胞酶缺陷、红细胞形态异常、血红蛋白病。
2.肝脏胆红素代谢障碍
由于肝细胞摄取和结合胆红素的功能低下,使血清未结合胆红素升高。常见的病因有:缺氧和感染综合征、药物(如磺胺、水杨酸盐、吲哚美辛、毛花苷丙等)、先天性甲状腺功能低下。
3.胆汁排泄障碍
肝细胞排泄结合胆红素障碍或胆管受阻,可致高结合胆红素血症,但如同时伴肝细胞功能受损,也可有未结合胆红素的升高。常见的病因有:新生儿肝炎、先天性代谢性缺陷病、胆管阻塞。
2015-05-01 14:47
举报向医生提问
黄疸(jaundice)是常见症状与体征,其发生是由于胆红素代谢障碍而引起血清内胆红素浓度升高所致。临床上表现为巩膜、黏膜、皮肤及其他组织被染成黄色。因巩膜含有较多的弹性硬蛋白(elastin),与胆红素有较强的亲和力,故黄疸患者巩膜黄染常先于黏膜、皮肤而首先被察觉。当血清总胆红素在17.1~34.2μmol/L,而肉眼看不出黄疸时,称隐性黄疸或亚临床黄疸;当血渍总胆红素浓度超过34.2μmol/L时,临床上即可发现黄疸,也称为显性黄疸。
多发人群:所有人群。新生儿多
临床检查:1分钟胆红素 尿常规 肝功能 白蛋白(A,Alb) 血清球蛋白 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
治疗费用:市三甲医院约(3000 —— 5000元
保妇康栓
主治湿热瘀滞所致的带下病,症见带下量多、色黄、时有阴部瘙痒;霉菌性阴道炎、老年性阴道炎、宫颈糜烂见上述证候者。
胆石通胶囊
清热利湿,利胆排石。用于肝胆湿热,右胁疼痛,痞渴呕恶,黄疸口苦,以及胆石症、胆囊炎、胆道炎属肝胆湿热证者。
磷酸芦可替尼片
用于中危或高危的原发性骨髓纤维化(PMF)(亦称为慢性特发性骨髓纤维化),真性红细胞增多症继发的骨髓纤维化(PPV-MF)或原发性血小板增多症继发的骨髓纤维化(PET-MF)的成年患者,治疗相关疾病相关脾肿大或疾病相关症状。
硫唑嘌呤片
1.急慢性白血病,对慢性粒细胞型白血病近期疗效较好,作用快,但缓解期短;2.后天性溶血性贫血,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系统性红斑狼疮;3.慢性类风湿性关节炎、慢性活动性肝炎(与自体免疫有关的肝炎)、原发性胆汁性肝硬变;4.甲状腺机能亢进,重症肌无力;5.其他:慢性非特异性溃疡性结肠炎、节段性肠炎、多发性神经根炎、狼疮性肾炎,增殖性肾炎,Wegener氏肉芽肿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