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选回答(1)

李红冬 副主任医师 深圳市宝安人民医院 三甲

擅长:内科学和全科医学副主任医师,国家二级心理咨询师,擅长大内科和外科以及儿科常见病多发病的诊治,心理咨询。

提问

猩红热的症状包括咽峡炎、杨梅舌、皮疹、发热,以及在口腔内形成的口周苍白圈。由于猩红热是一种细菌感染,建议及时就医以获得适当的治疗。
1.咽峡炎
咽峡炎是由A组β型溶血性链球菌感染引起的炎症反应,病原体侵袭咽喉部黏膜导致局部充血、水肿。病变主要发生在咽扁桃体和腭舌弓等处,患者会出现喉咙疼痛、吞咽困难等症状。
2.杨梅舌
由于感染了A组乙型溶血性链球菌后,机体免疫系统会释放多种炎症因子,这些因子作用于舌头上的毛细血管,使其扩张和通透性增加,从而导致舌头表面出现红色颗粒状凸起,形似杨梅。通常出现在舌面中央,但也可能扩散到整个舌头表面。
3.皮疹
当机体受到A组乙型溶血性链球菌感染时,会引起皮肤黏膜发生变态反应,产生IgM类抗体,与抗原结合形成免疫复合物,沉积在真皮上,刺激补体C3活化,进而引发炎症反应,导致皮肤出现红斑、丘疹等皮损表现。皮疹通常首先出现在颈部、腋窝和腹股沟等淋巴结丰富的区域,然后迅速蔓延至全身。
4.发热
发热主要是由A组乙型溶血性链球菌感染所诱发的免疫应答所致。细菌通过其表面蛋白与机体细胞表面受体结合,激活Toll样受体,进而诱导白介素-6和其他促炎因子的产生,这些因子能够上调下丘脑体温调节中枢的温度阈值,使机体产热增多而散热减少,最终导致体温上升。发热时体温一般会超过正常范围,可伴随出汗、头痛、乏力等症状。
5.口周苍白圈
猩红热是由A群溶血性链球菌感染引起的急性呼吸道传染病,在发病期间,由于炎症因子的作用会导致口腔内粘膜充血肿胀,影响血液循环,此时若用纱布蘸取生理盐水擦拭嘴巴周围,可能会因摩擦而导致局部毛细血管破裂出血,但血液无法及时流出,而在嘴巴周围形成一圈淤血,从外观看上去像是苍白圈。苍白圈通常围绕着患者的嘴周,有时也可见于鼻子和眼睛周围。
针对猩红热的症状,可以进行咽拭子培养以检测是否存在A组乙型溶血性链球菌感染。治疗措施包括抗生素治疗,如青霉素。患者应注意休息,避免接触他人以防传染,并保持良好的个人卫生习惯,特别是手部清洁。

2024-03-04 15:35

举报

医生回答(1)

万明 主治医师 三甲

提问

猩红热症状,猩红热(scarletfever)是由一种A组乙型溶血性链球菌引起的急性出疹性呼吸道传染病,中医称它为“烂喉痧”,主要发生在冬春季节。任何年龄均可患病,但2~8岁的宝宝最容易被感染。临床以发热、咽峡炎、全身弥漫性猩红色皮疹和疹退后皮肤脱屑为特征。少数人在病后可出现变态反应性心、肾并发症。
,猩红热症状,本病潜伏期2~5天,起病急剧,突然高热、头痛、咽痛、恶心、呕吐等。若细菌是从咽部侵入的,则扁桃体红肿,可有灰白色易被擦去的渗出性膜,软腭粘膜充血,有点状红斑及散至性瘀点。发病初期,出疹之前即可见舌乳头红肿肥大,突出于白色舌苔之中,称为“白色杨梅舌”。3~4天后,白色舌苔脱落,舌色鲜红,舌乳头红肿突出,状似杨梅,称“红色杨梅舌”,同时伴有颌下淋巴结肿大。

猩红热症状,病后1天发疹,依次于颈、胸、躯干、四肢出现细小密集的红斑、压之褪色,约36小时内遍及全身。肘弯、腋窝、腹股沟等皱褶处,皮疹更加密集而形成深红色或紫红色瘀点状线条称“帕氏线”。由于两颊及前额充血潮红,但无皮疹,口鼻周围呈现特征性口周苍白,称“ 环口苍白圈”。

猩红热症状,皮疹:皮疹为猩红热最重要的症状之一。100%患者有皮疹,多数皮疹在第2病日出现,始于耳后、颈底及上胸部,数小时内延及胸、背、上肢,24h左右到达下肢。

症状特征:一般在皮疹出现前,先可见有黏膜内疹,表现在软腭黏膜充血,轻度肿胀的基础上,有小米粒状红疹或出血点。典型皮疹表现为在全身皮肤充血发红的基础上散布着帽针头大小,密集而均匀的点状充血性红疹,压之退色,去压后红色小点即出现,随之融合成一片红色,绝大多数患者皮疹呈全身分布。皮疹多为斑疹,但也可见到隆起突出的“鸡皮样疹”,偶有带小脓头的“粟粒疹”,此与皮肤营养及卫生情况有关。严重者可见出血性皮疹。皮肤常有瘙痒感。30%~60%,患者在皮肤皱褶处如腋窝、肘窝、腹股沟处,皮疹密集并常伴有皮下出血形成紫红色线状,称为“线状疹”或“巴氏线”。颈部、躯干、皮肤皱褶处及两大腿内侧皮疹最显著,四肢远端稀少。面部充血潮红,可有少量点疹,口鼻周围相形之下显得苍白,形成所谓“口周苍白圈”。

猩红热症状,症状周期:皮疹多于48h后达到高峰,然后依出疹先后的顺序消退,2~4天可完全消失。重症者可持续1周,甚至更久。轻症者皮疹很少,仅见于面、颈、胸部,数小时即消退。皮疹消退后开始脱皮。脱皮部位的先后顺序与出疹的顺序一致,先颈胸而后四肢。脱皮的程度与皮疹的轻重呈正比。轻者为糠屑样,重者可成片状。颈、躯干部位常为糠屑样,四肢特别是手掌、脚底常为大片状,有时甚至呈手套、袜套状。面部皮疹少,但也可出现细屑样脱皮。重症者脱皮可历时3~5周,头发也可暂时脱落。发疹同时,可出现舌被白苔,乳头红肿,突出于白苔之外,以舌尖及边缘处为显著,称为“草莓舌”,第三天白苔开始脱落,舌面光滑呈肉红色,可有浅表破裂,乳头仍然隆起,称为“杨梅舌”。

猩红热症状,部分患者颈及颌下淋巴结肿大,有压痛,但多为非化脓性。临床表现差别较大,预后也不相同,一般分为下列5个类型。

2015-05-18 13:35

举报

向医生提问

疾病百科

疾病百科

猩红热 (烂喉丹痧)

猩红热是由一种A组乙型溶血性链球菌引起的急性出疹性呼吸道传染病,中医称它为“烂喉痧”,主要发生在冬春季节。任何年龄均可患病,但2~8岁的宝宝最容易被感染。临床以发热、咽峡炎、全身弥漫性猩红色皮疹和疹退后皮肤脱屑为特征。少数人在病后可出现变态反应性心、肾并发症。

推荐医生更多

汪玉娇 主治医师

提问

北京首大眼耳鼻喉医院

杨红 副主任医师

提问

北京首大眼耳鼻喉医院

刘娇媚 副主任医师

提问

北京首大眼耳鼻喉医院

孙红 主治医师

提问

北京首大眼耳鼻喉医院

李艳华 副主任医师

提问

北京首大眼耳鼻喉医院

胥琨琳 主任医师

提问

北京首大眼耳鼻喉医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