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病时间:不清楚
布洛芬颗粒
补充说明:布洛芬颗粒
a******W 2015-05-25 00:26
我要咨询
相关问题
医生回答(2)
布洛芬颗粒用于缓解轻至中度的疼痛和发热。
布洛芬颗粒为非甾体抗炎药,能够阻断花生四烯酸转化为前列腺素的过程,从而减轻炎症反应引起的疼痛和发热。
在使用布洛芬颗粒时需注意个体差异,对于胃肠道疾病患者、老年人或存在肝肾功能不全者应慎用,并且不宜长期服用。
在使用布洛芬颗粒时应注意剂量控制以及可能出现的副作用,同时避免与其他可能影响肝脏代谢药物共用以减少潜在风险。
2024-03-02 07:18
举报布洛芬颗粒是羧酸类、OTC甲类、医保工伤用药基本药物,为解热镇痛类非处方药药品。布洛芬颗粒能抑制前列腺素的合成,具有镇痛、解热和抗炎的作用,主要用于缓解轻至中度疼痛如头痛、关节痛、偏头痛、牙痛、肌肉痛、神经痛、痛经;也用于普通感冒或流行性感冒引起的发热。
布洛芬颗粒主要成份
该药品每包含布洛芬0.2克。辅料为糊精、蔗糖。
2
布洛芬颗粒药品性状
该药品为白色颗粒,气芳香;味甜。
3
布洛芬颗粒 药品规格
每包含布洛芬0.2克。
4
布洛芬颗粒 药品包装
药品包装用复合膜 每包装1克,每盒10包。
5
有效日期
24个月
6
执行标准
WS1-(X-067)-2002Z
7
布洛芬颗粒 作用类别
该药品为解热镇痛类非处方药药品。
8
布洛芬颗粒适应病症
用于缓解轻至中度疼痛如头痛、关节痛、偏头痛、牙痛、肌肉痛、神经痛、痛经。也用于普通感冒或流行性感冒引起的发热。
9
布洛芬颗粒用法用量
温开水冲服,4~8岁儿童,一次0.5包;8岁以上儿童及成人,一次1包,若持续疼痛或发热,可间隔4~6小时重复用药1次,24小时不超过4次。
10
布洛芬颗粒 药理作用
本品能抑制前列腺素的合成,具有镇痛、解热和抗炎的作用。本品口服吸收迅速。
11
布洛芬颗粒不良反应
1.少数病人可出现恶心、呕吐、胃烧灼感或轻度消化不良、胃肠道溃疡及出血、转氨酶升高、头痛、头晕、耳鸣、视力模糊、精神紧张、嗜睡、下肢水肿或体重骤增。
2.罕见皮疹、过敏性肾炎、膀胱炎、肾病综合征、肾乳头坏死或肾功能衰竭、支气管痉挛。
12
布洛芬颗粒注意事项
1.该药品为对症治疗药,不宜长期或大量使用,用于止痛不得超过5天,用于解热不得超过3天,如症状不缓解,请咨询医师或药师。
2.不能同时服用其他含有解热镇痛药的药品(如某些复方抗感冒药)。
3.服用该药品期间不得饮酒或含有酒精的饮料。
4.有下列情况患者慎用:60岁以上、支气管哮喘、肝肾功能不全、凝血机制或血小板功能障碍(如血友病)。
5.下列情况患者应在医师指导下使用:有消化性溃疡史、胃肠道出血、心功能不全、高血压。
6.如服用过量或出现严重不良反应,应立即就医。
7.对该药品过敏者禁用,过敏体质者慎用。
8.该药品性状发生改变时禁止使用。
9.请将该药品放在儿童不能接触的地方。
10.儿童必须在成人监护下使用。
11.如正在使用其他药品,使用该药品前请咨询医师或药师。
12.如出现胃肠道出血或溃疡、胸痛、气短、无力、言语含糊等情况,应停药并咨询医师。
13.第一次使用该药品如出现皮疹或过敏症状,应停药并咨询医师。
13
布洛芬颗粒相互作用
1.该药品与其他解热、镇痛、抗炎药物同用时可增加胃肠道的副作用,并可能导致溃疡。
2.该药品与肝素、双香豆素等抗凝药同用时,可导致凝血酶原时间延长,增加出血倾向。
3.该药品与地高辛、甲氨蝶呤、口服降血糖药物同用时,能使这些药物的血药浓度增高,不宜同用。
4.该药品与(呋喃苯胺酸)同用时,后者的排钠和降压作用减弱;与抗高血压药同用时,也降低后者的降压效果。
5.如与其他药物同时使用可能会发生药物相互作用,详情请咨询医师或药师。
14
药物贮藏
密闭,在阴凉干燥处(不超过20℃)保存。
15
药物禁忌
1.对其他非甾体抗炎药过敏者禁用。
2.孕妇及哺乳期妇女禁用。
3.对阿司匹林过敏的哮喘患者禁用。
2015-05-25 00:26
举报向医生提问
疼痛是一种复杂的生理心理活动,是机体受到损伤时发生的一种不愉快的感觉和情绪性体验,是临床上最常见的症状之一。包括伤害性刺激作用于机体所引起的痛感觉,以及机体对伤害性刺激的痛反应。疼痛的位置常指示病灶所在,而疼痛的性质间接说明病理过程的类型。
症状起因:病因:疼痛通常由导致组织损伤的伤害性刺激引起。外部因素:刀割、棒击等机械性刺激,电流、高温和强酸、强碱等物理化学因素均可成为伤害性刺激。内部因素:疾病如癌症等导致组织细胞发炎或损伤时,释入细胞外液中的钾离子、5-羟色胺、乙酰胆碱、缓激肽、组胺等生物活性物质亦可引起疼痛或痛觉过敏。其他因素:受凉、受潮湿过度劳累和长期不适当的工作体位后发生疼痛。病理:全身皮肤和有关组织中分化程度最低的游离神经末梢,作为伤害性感受器,将各种能量形式的伤害性刺激转换成一定编码型式的神经冲动,沿着慢传导的直径较细的有髓鞘和最细的无髓鞘传入神经纤维,经背根神经节传到脊髓后角或三叉神经脊束核中的有关神经元,再经由对侧的腹外侧索传至较高级的疼痛中枢──丘脑、其他脑区以及大脑皮质,引起疼痛的感觉和反应。与此同时,快传导的直径较粗的传入神经纤维所传导的触、压等非痛信息已先期到达中枢神经系统的有关脑区,并与细纤维传导的痛信息发生相互作用。
就诊科室:神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