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精神心理科> 癔症> 癔症型人格障碍

精选回答(1)

李红冬 副主任医师 深圳市宝安人民医院 三甲

擅长:内科学和全科医学副主任医师,国家二级心理咨询师,擅长大内科和外科以及儿科常见病多发病的诊治,心理咨询。

提问

癔症型人格障碍表现为情感反应强烈、自我中心、夸张言行等特点,通常难以控制情绪。
癔症型人格障碍与遗传因素、心理社会因素有关,如成长环境中的不良经历可能导致个体对情绪表达的控制能力减弱。患者可能表现出情感不稳定、自我中心、夸大现实感等症状,例如经常情绪高涨或低落,以及过度关注自身需求而忽略他人感受。
针对该类人群的心理评估是主要的诊断手段。常用测试包括明尼苏达多项人格测验(MMPI)或症状自评量表(SCL-90),以量化患者的心理状态。治疗通常采用认知行为疗法或精神分析疗法等心理治疗方法。药物治疗方面,抗精神病药如利培酮、奥氮平等可用于缓解某些症状,但需谨慎使用并遵医嘱执行。
建议此类人群定期参与心理咨询,以改善人际关系和应对压力的能力,同时注意避免触发情绪爆发的因素,保持良好的生活习惯。

2024-01-20 02:12

举报

医生回答(1)

姚平静 主治医师 三甲

提问

癔症型人格障碍提高认知,正视自己,了解自己的人格缺陷及其危害,只有这样才能扬其长而避其短,适应社会环境。
心理治疗:癔症型人格障碍[1]如何治疗表演型人格障碍
表演型人格障碍患者情绪表达夸张,旁人常无法接受。对于别人讨厌的情绪表达坚决予以改正,对于别人喜欢的则适当保留。
癔症型人格障碍心理治疗:[1]如何治疗表演型人格障碍
还可以在关键时刻提醒一下自己,或在事后请好友对自己的表现加以评价,然后从中体会自己情绪表达的过火之处,以便在以后的情绪表达上适当控制,达到自然、适度的效果。
心理治疗:[1]如何治疗表演型人格障碍
癔症型人格障碍让表演型人格障碍患者把兴趣转移到表演艺术中去,使原有的表演能量得到升华。投身于表演艺术是表演型人格障碍患者的一条很有效的自我完善之路。
人格障碍产生的原因
癔症型人格障碍
1、遗传因素(25%)

意大利犯罪心理学家Rombroso曾对众多罪犯的家庭进行大样本的调查,发现许多罪犯的亲族患有反社会人格障碍,犯罪的比率远远高于其他人群,亦有学者发现人格障碍的亲族中,患人格障碍的比率显著高于正常人群,因此,人格障碍的遗传因素不能忽略,也有报告人格障碍者脑电图异常者比率高于正常人群,从而提示生物学因素对人格障碍有一定的影响。
癔症型人格障碍
2、心理因素(21%)

幼儿心理发展过程受到精神创伤,对人格的发育有着重大的影响,是未来形成人格障碍的主要因素,一个孩子若有迅速消除恐惧反应的自主神经系统的功能,就要具备迅速,强大和良好的习得性抑制能力;癔症型人格障碍反之,若自主神经系统反应迟缓,则习得性抑制能力就缓慢和软弱,人格障碍和犯罪者的自主神经功能是异常的,有人提出自主神经反应性低下,皮肤电恢复的缓慢,可作为罪犯和人格障碍的一种易病素质特征。

3、环境因素(15%)
癔症型人格障碍
社会上的不良风气,不合理现象,拜金主义等都会影响青少年的道德价值观,产生对抗,愤怒,压抑,自暴自弃等不良心理而发展至人格障碍。
癔症型人格障碍
目前一般认为人格障碍与精神疾病间的关系为:人格特征可成为精神疾病的易感因素或诱因;某些人格特征是精神疾病的潜隐或残留表现;人格障碍和临床综合征可有共同的素质与环境背景,两者可共存,但不一定有病因联系。

2015-05-31 18:28

举报

向医生提问

疾病百科

疾病百科

癔症

分离(转换)性障碍[dissociative(conversion )disorders]是一类由明显精神因素如重大生活事件、内心冲突、情绪激动、暗示或自我暗示,和作用于易病个体所导致的以解离和转换症状为主的精神疾病。解离症状又称为癔症性精神症状,是指病人部分或完全丧失对自我身份的识别和对过去的记忆,而表现为意识范围缩小、选择性遗忘或精神暴发等。转换症状又称为癔症性躯体症状,是指病人将遭遇无法解决的问题和冲突时所产生的不快,以各种各样躯体症状的方式表现出来。它可以出现类似任何疾病的症状表现,故有人把癔症喻为“伟大的疾病”或“疾病模仿家”。主要表现为各种各样的躯体症状,意识范围缩小,暗示性强,选择性遗忘或情感爆发等精神症状,但不能查出相应的器质性损害作为其病理基础。

适用药品

推荐医生更多

陈刚 主任医师

提问

南京天佑儿童医院

钱惠忠 主任医师

提问

杭州城东医院

樊舒婷 心理咨询师

提问

杭州城东医院

胡晨玲 副主任医师

提问

杭州城东医院

江长旺 主任医师

提问

杭州城东医院

廖芙蓉 医师

提问

杭州城东医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