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内科> 神经内科> 脑瘫> 脑瘫> 肌肉萎缩

精选回答(1)

赵英帅 主治医师 河南省人民医院 三甲

擅长:擅长报告解读、幽门螺旋杆菌感染、高血压、高血脂、高尿酸、冠心病、糖尿病、胃肠炎、便秘、感冒、肺结节、甲状腺结节等疾病的综合诊疗

提问

肌肉萎缩可以通过营养支持治疗、物理疗法、功能锻炼、中药调理、针灸治疗等方法进行治疗。如果症状没有改善或者加重,应尽快就医以评估是否需要其他治疗方式。
1.营养支持治疗
营养支持治疗通过提供均衡饮食或特殊配方食品来增加患者的蛋白质摄入量,通常需要个体化调整方案。此措施有助于改善患者的整体营养状况,促进肌力恢复,因为充足的蛋白质是维持肌肉健康所必需的。
2.物理疗法
物理疗法包括一系列运动、按摩及康复训练活动,旨在增强肌力和关节灵活性;疗程由专业人员制定并监控执行。研究显示,定期参与针对性强且适度强度的肢体活动可刺激未受损区域的神经-肌肉功能重组,并可能间接影响受损区域的功能恢复。
3.功能锻炼
功能锻炼是指针对特定目标设计的一系列身体活动,如步行练习、上肢强化训练等,在指导下进行。功能锻炼能够提高肌肉力量和耐力,改善血液循环,进而促进神经-肌肉系统的协调性,对缓解肌肉萎缩有积极作用。
4.中药调理
中药调理需依据体质差异开具处方,常见方剂有补中益气汤、四君子汤等,服用周期因人而异。传统医学认为,上述方剂能调和脏腑功能,滋养气血,从而辅助治疗因气血不足引起的肌肉萎缩。
5.针灸治疗
针灸治疗涉及在特定穴位施以细针刺入法,每次治疗时间及频率依医嘱而定。中医认为,针灸能调节体内气血流通,缓解肌肉紧张和僵硬状态,对于某些类型的肌肉萎缩有效。
在治疗肌肉萎缩的过程中,应注意休息,避免过度劳累,以免加重病情。同时,应保持良好的营养状态,适当补充富含优质蛋白的食物,如鸡蛋、牛奶等,有利于疾病的恢复。

2023-12-26 00:34

举报

医生回答(4)

蔡文胜 主治医师 三甲

擅长:全科

提问

你好,横纹肌营养不良,肌肉面积更正常的比有所缩小,肌肉纤维变细或者消失都会引起肌肉萎缩。肌肉的营养情况除了肌肉组织自身的病情变化外,与神经系统也有密切的关系,还有的肌肉萎缩是因为脊髓疾病导致肌营养不良而发生的。

2015-06-02 22:36

举报

程银兵 主治医师 三甲

擅长:全科

提问

肌肉萎缩是指横纹肌营养不良,肌肉体积较正常缩小,肌纤维变细甚至消失。神经肌肉疾肥大。肌肉营养状况除肌肉组织本身的病理变化外,更与神经系统有密切关系。脊髓疾病常导致肌肉营养不良而发生肌肉萎缩。一般可使用补肾养血、活血化瘀的中药配合针灸按摩的方法调理。

2015-06-02 22:36

举报

冯平 主治医师 三甲

擅长:全科

提问

肌肉萎缩的治疗方法:
神经细胞重生疗法中特有的神经细胞修复因子能够迅速直接的营养中枢神经细胞,减轻和修复神经损伤,恢复神经细胞和骨骼肌肉的弹性和力量。疏通全身经络,改变神经信号传导通路,改善全身微循环,有效的清除血管内垃圾,增强血管弹性和韧性,促进大脑供氧,增强脑细胞的耐缺氧能力延长神经细胞寿命,改善和恢复记忆功能,从而对脑瘫、脑梗后遗症、偏瘫、半身不遂、帕金森氏病、肌肉萎缩、进行性营养不良,通过7-10天的强化冲击治疗,可迅速控制疾病发展,临床验证效果显著。

2015-06-02 22:36

举报

康同全 主治医师 三甲

提问

肌萎缩的症状及临床表现:
1.神经源性肌萎缩:因下运动神经元及其损害所致。前角细胞及脑干运动神经核损害时肌萎缩呈节段性分布,以肢体远端多见,对称或不对称,不伴感觉障碍,常出现肌束颤动,肌力和腱反射程度与损害程度有关。肌电图见肌纤维震颤电位或高波幅运动单位电位。活检见肌肉萎缩变薄。镜下呈束性萎缩改变。
2.肌源性萎缩:由肌肉本身疾病所致。萎缩不按神经分布,常为近端型骨盆带及肩胛带对称性肌萎缩,少数为远端型。伴肌力减退,无肌纤维震颤和感觉障碍。血清肌酸磷酸激酶、乳酸脱氢酶、谷草转氨酶、磷酸葡萄糖变位酶、醛缩酶等均不同程度升高,肌权磷酸激酶最为敏感。肌电图特征性改变为出现短时限多相电位。
3.其它:中枢性肌萎缩一般伴反射亢进或病理反射。缺血性肌萎缩多因各种动脉炎、血栓形成等肌肉缺血和无菌性坏死而致。废用性肌萎缩则与长期不运动有关。且多为可逆性。

2015-06-02 22:36

举报

向医生提问

疾病百科

疾病百科

肌肉萎缩

肌肉萎缩是指横纹肌营养障碍,肌肉纤维变细甚至消失等导致的肌肉体积缩小。

  • 症状起因:目前肌肉萎缩尚无统一分类,我们从临床实际出发,结合病原因分类如下。 一、神经源性肌萎缩 主要是脊髓和下运动神经元病变引起。见于脊椎椎骨骨质增生、椎间盘病变、脊神经肿瘤、蛛网膜炎、神经炎、神经丛病变、脊神经肿瘤、蛛网膜炎、神经炎、神经丛病变、神经损伤、脊髓空洞症、运动神经元性疾病、格林-巴利综合征、脑部病变和脊髓病变导致的废用性肌萎缩症等。 二、肌源性肌萎缩 常见于肌营养不良、营养不良性肌强直症、周期性麻痹、多发性肌炎、外伤如挤压综合征等、缺血性肌病、代谢性肌病、内分泌性肌病、药源性肌病、神经肌肉传递障碍性肌病如重症肌无力等。 三、废用性肌萎缩 上运动神经元病变系由肌肉长期不运动引起,全身消耗性疾病如甲状腺功能亢进、恶性肿瘤、自身免疫性疾病等。 四、其他原因性肌萎缩 如恶病质性肌萎缩、交感性肌营养不良等。

  • 可能疾病: 痿证 进行性脊肌萎缩症 项痹 颈肋畸形

  • 常见检查:

  • 就诊科室:外科

推荐医生更多

王孝各 副主任医师

提问

贵阳中医脑康医院

苏镇培 主任医师

提问

广州附医华南医院

赵龙军 主任医师

提问

广州附医华南医院

孙盛同 副主任医师

提问

广州附医华南医院

洪绍蒙 主任医师

提问

广州附医华南医院

薄存菊 副主任医师

提问

广州附医华南医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