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病时间:不清楚
双克含有激素吗
补充说明:双克含有激素吗
a******W 2015-07-28 16:25
我要咨询
精选回答(1)
双克不含激素。
双克中的主要成分为双氯芬酸钠和布洛芬,它们都是非甾体抗炎药。这类药物能够减少炎症反应和疼痛感,但并不包含激素类物质。使用时应注意可能出现的消化道不良反应,并按医嘱调整剂量。
长期或过量服用双克可能引起胃黏膜损伤、出血等问题。
在使用任何含药物成分的产品前,应详细阅读说明书,并按医生指导使用以确保安全有效。
2024-03-16 19:11
举报相关问题
医生回答(4)
水、电解质紊乱所致的副作用较为常见。低钾血症较易发生与噻嗪类利尿药排钾作用有关,长期缺钾可损伤肾小管,严重失钾可引起肾小管上皮的空泡变化,以及引起严重快速性心率失常等异位心率。低氯性碱中毒或低氯、低钾性碱中毒,噻嗪类特别是氢常明显增加氯化物的排泄。此外低钠血症亦不罕见,导致中枢神经系统症状及加重肾损害。脱水造成血容量和肾血流量减少亦可引起肾小球虑过率降低。上述水、电解质紊乱的临床常见反应有口干、烦渴、肌肉痉挛、恶心、呕吐和极度疲乏无力等。可致糖耐量降低、血糖、尿糖、血胆红素、血钙、血尿酸、血胆固醇、甘油三酯、低密度脂蛋白浓度升高,血镁、钾、钠及尿钙降低。
2015-07-28 16:33
举报中效利尿药, 白色片。 氢片主治水肿性疾病。可促进排泄体内过多的钠和水,减少细胞外液容量,消除水肿。常见的包括充血性心力衰竭、肝硬化腹水、肾病综合症、急慢性肾炎水肿、慢性肾功能衰竭早期、肾上腺皮质激素和雌激素治疗所致的钠、水潴留。这种情况可见于低钾导致,双克可以导致低钾,另外可以出现血压下降,可以出现身体无力的症状。如果不是很严重可以恢复,也可以进行补钾治疗。别名 双氢克尿噻;双氢;双氢氯散疾;双氢氯消疾 ,氢
2015-07-28 16:33
举报双克有什么功效①利尿作用,尿钠、钾、氯、磷和镁等离子排泄增加,而对尿钙排泄减少。本类药物作用机制主要抑制远端小管前段和近端小管(作用较轻)对氯化钠的重吸收,从而增加远端小管和集合管的Na+-K+交换,K+分泌增多。其作用机制尚未完全明了。本类药物都能不同程度地抑制碳酸酐酶活性,故能解释其对近端小管的作用。本类药还能抑制磷酸二酯酶活性,减少肾小管对脂肪酸的摄取和线粒体氧耗,从而抑制肾小管对Na+、Cl-的主动重吸收。②降压作用。除利尿排钠作用外,可能还有肾外作用机制参与降压,可能是增加胃肠道对Na+的排泄。
2015-07-28 16:33
举报氢片主治水肿性疾病。可促进排泄体内过多的钠和水,减少细胞外液容量,消除水肿。常见的包括充血性心力衰竭、肝硬化腹水、肾病综合症、急慢性肾炎水肿、慢性肾功能衰竭早期、肾上腺皮质激素和雌激素治疗所致的钠、水潴留。高血压可单独或与其他降压药联合应用,主要用于治疗原发性高血压。也可治疗中枢性或肾性尿崩症,肾石症主要用于预防含钙盐成分形成的结石。1.治疗水肿:1日量25~75mg,需要时可增至100mg,2次分服。间日或每周1~2次服用。至恢复原体重后,可减至维持量。 2.治疗心脏性水肿:开始时用小剂量,每日12.5~25mg,以免因盐及水分排泄过快而引起循环障碍或其他症状;同时注意调整洋地黄用量,以免由于钾的丢失而导致洋地黄中毒。
2015-07-28 16:33
举报向医生提问
正常人一般每日排便一次,个别人每日排便2~3次或每2~3日一次,粪便的性状正常,每日排出粪便的平均重量为150~200g,含水分为60%~75%。腹泻(diarrhea)是一种常见症状,是指排便次数明显超过平日习惯的频率,粪质稀薄,水分增加,每日排便量超过200g,或含未消化食物或脓血、粘液。腹泻常伴有排便急迫感、肛门不适、失禁等症状。腹泻分急性和慢性两类。急性腹泻发病急剧,病程在2~3周之内。慢性腹泻指病程在两个月以上或间歇期在2~4周内的复发性腹泻。
多发人群:所有人群,经常乱吃东西的人,肠胃敏感的人
临床检查:蛋白质、氨基酸分解产物试验 伦代试验 胶囊内视镜 平均红细胞血红蛋白浓度 血清铜 粪钾
治疗费用:市三甲医院约(1000 —— 3000元)
吲哚美辛巴布膏
用于缓解局部软组织疼痛,如 (1)运动创伤(如扭伤、拉伤、肌腱损伤等)引起的局部软组织疼痛。 (2)慢性软组织劳损(如颈部、肩背、腰腿等)所致的局部酸痛。 (3)骨关节疾病(如颈椎病、类风湿性关节炎、风湿性关节炎、肩周炎等)的局部对症止痛治疗。
门冬氨酸钾镁片
电解质补充药。可用于低钾血症、洋地黄中毒引起的心率失常(主要是室性心率失常)以及心肌炎后遗症、充血性心力衰竭、心肌梗塞的辅助治疗。
复方盐酸阿米洛利片
用于高血压病,心力衰竭,肝硬化等病以致水肿和腹水。
雷公藤多苷片
祛风解毒、除湿消肿、舒筋通络。有抗炎及抑制细胞免疫和体液免疫等作用。用于风湿热瘀,毒邪阻滞所致的类风湿性关节炎,肾病综合症,白塞氏三联症,麻风反应,自身免疫性肝炎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