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外科> 骨科> 骨质疏松症> 胆固醇高

精选回答(1)

李常月 主任医师 七台河市人民医院 三甲

擅长:擅长普外科尤其对肝胆胰腺,甲状腺和乳腺疾病有独特的见解。擅长于胆囊炎,胆囊结石,结节性甲状腺肿,甲状腺癌肝癌以及结肠癌痔疮,肛裂。

提问

胆固醇高可能与饮食调整不良、缺乏体力活动、肥胖、家族史以及药物副作用等风险反应相关。
1.饮食调整不良
饮食中摄入过多饱和脂肪和反式脂肪会增加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的合成,导致血清总胆固醇水平升高。会导致血脂代谢异常,引起血液黏稠度增高、血压升高等情况发生,严重时可诱发脑梗死等疾病的发生。
2.缺乏体力活动
身体活动不足会影响脂质代谢,降低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水平,同时也会导致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水平上升。会导致机体新陈代谢减慢,进而影响到体内血液循环的速度,可能会出现动脉粥样硬化的情况发生。
3.肥胖
肥胖者体内的脂肪细胞会分泌大量的载脂蛋白A-Ⅰ和E,这些物质能够促进低密度脂蛋白颗粒向高密度脂蛋白颗粒转化,从而使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浓度下降,而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浓度上升。会导致机体内热量过剩,从而转化为脂肪堆积于肝脏内,使肝细胞受损,进一步加重病情的发展。
4.家族史
遗传因素是导致胆固醇偏高的原因之一,主要是因为基因突变导致了低密度脂蛋白受体功能障碍或合成减少,使得低密度脂蛋白不能被有效清除,从而引起胆固醇水平升高。可能通过遗传方式传递给后代,增加患病风险。
5.药物副作用
某些药物如利尿剂、糖皮质激素等会引起继发性高胆固醇血症,其机制包括促进肝脏合成胆固醇以及抑制肠道吸收胆固醇。可能导致血脂水平进一步升高,增加心血管疾病的风险。
胆固醇水平持续处于高位状态时,应避免食用高脂肪食物,如红肉和奶酪。建议定期进行运动,如快走或游泳,以改善血脂水平。

2024-03-01 11:21

举报

医生回答(4)

郑力行 主治医师 三甲

擅长:全科

提问

胆固醇高的饮食注意事项:1、避免进食富含胆固醇的食物,如猪肾、猪肝、鸡肝、虾皮、鲜蟹黄、鹌鹑蛋、羊头肉、松花鸭蛋、咸鸭蛋、鸭蛋黄、鸡蛋黄、猪脑。2、鱼中含有大量高级不饱和脂肪酸,对降低血胆固醇有利。3、黑蒜:食疗常用的措施,安全食用方便。胆固醇高会使骨质疏松症的可能性变高,同时过多摄入胆固醇可导致牙周病、牙和牙隙之间的沟隙会扩大。由此可见,胆固醇高的患者要及时到医院进行治疗,以免延误病情,导致病情恶化。减少人的寿命,尤其是男性的寿命同时和血管有关的中风几率会随着增加。

2015-07-31 16:45

举报

张德明 主治医师 三甲

擅长:全科

提问

胆固醇分为高密度胆固醇和低密度胆固醇两种,前者对心血管有保护作用,通常称之为“好胆固醇”,后者偏高,冠心病的危险性就会增加,通常称之为“坏胆固醇”。胆固醇摄入多了,就会引起高胆固醇血症,进而形成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等所谓的“富贵病”。日常饮食中其实有许多不含胆固醇的食物,包括硬壳果类,如杏仁、核桃;五谷类、蛋白,水果类 果酱、果冻;此外,还有蔬菜类、花生、花生酱,植物性油脂及人造奶油、面筋、豆类与豆浆、豆腐等豆制品。尤其多吃水果,水果含果胶,也能降低胆固醇。

2015-07-31 16:45

举报

王焕臣 主治医师 三甲

擅长:全科

提问

胆固醇又称胆甾醇。一种环戊烷多氢菲的衍生物。早在18世纪人们已从胆石中发现了胆固醇,1816年化学家本歇尔将这种具脂类性质的物质命名为胆固醇。胆固醇广泛存在于动物体内,尤以脑及神经组织中最为丰富,在肾、脾、皮肤、肝和胆汁中含量也高。其溶解性与脂肪类似,不溶于水,易溶于乙醚、氯仿等溶剂。胆固醇是动物组织细胞所不可缺少的重要物质,它不仅参与形成细胞膜,而且是合成胆汁酸,维生素D以及甾体激素的原料。一般都知道,脂类物质主要分为两大类。脂肪(主要是甘油三酯)是人体内含量最多的脂类,是体内的一种主要能量来源;另一类叫类脂,是生物膜的基本成分,约占体重的5%,除包括磷脂、糖脂外,还有很重要的一种叫胆固醇。

2015-07-31 16:45

举报

赵立垠 主治医师 三甲

擅长:全科

提问

胆固醇又分为高密度胆固醇和低密度胆固醇两种,前者对心血管有保护作用,通常称之为“好胆固醇”,后者偏高,冠心病的危险性就会增加,通常称之为“坏胆固醇”。血液中胆固醇含量每单位在140―199毫克之间,是比较正常的胆固醇水平。冠心病血脂干预技术推广项目2007年的工作重点,是运用在胆固醇干预方面的临床研究证据,贯彻我国的血脂异常干预指南,对全国临床医生开展系统的继续教育,提高医生对降胆固醇认识、掌握干预方法,再通过医生提高患者和公众对高胆固醇危害的知晓率及接受干预治疗的顺从性。

2015-07-31 16:45

举报

向医生提问

疾病百科

疾病百科

冠心病 (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

冠心病是冠状动脉性心脏病的简称,亦称缺血性心脏病。是一种由冠状动脉器质性狭窄或阻塞(即动脉粥样硬化或动力性血管痉挛),引起的心肌缺血缺氧或心肌坏死的心脏病。多发于40岁以后,在日常生活中经常可见到。临床表现突然出现胸前区憋闷疼痛,气短、大汗淋漓、面色苍白,患者被迫停止活动,轻者能够在数分钟内自行缓解并休息后逐渐恢复正常。

推荐医生更多

蔡惠英 主任医师

提问

南京天佑儿童医院

张青龙 主任医师

提问

南京天佑儿童医院

吕建光 主任医师

提问

南京天佑儿童医院

冷贵生 主任医师

提问

南京天佑儿童医院

陈刚 主任医师

提问

南京天佑儿童医院

吴敏 副主任医师

提问

南京天佑儿童医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