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病时间:不清楚
缬沙坦胶囊的功效与作用
补充说明:缬沙坦胶囊的功效与作用
2015-07-31 20:23
我要咨询
相关问题
医生回答(4)
缬沙坦胶囊通过降低血压、抑制肾素-血管紧张素系统、改善心肌重构、保护肾脏、缓解心绞痛等机制发挥作用。本品是一种抗高血压药物,使用时需注意剂量控制及可能出现的副作用,并且在使用前最好咨询医生。
1.降低血压
缬沙坦通过阻断肾素-血管紧张素系统的受体,减少血管收缩和醛固酮分泌,从而降低外周血管阻力,达到降压的目的。适用于原发性高血压患者。起始剂量为每天40mg,可根据需要调整至最大剂量80mg/天。
2.抑制肾素-血管紧张素系统
由于缬沙坦能够竞争性的阻断AT1受体,导致肾素-血管紧张素系统的活性下降,进而发挥其药理作用。本品可用于治疗轻度至中度原发性高血压。通常口服,初始剂量为每日40毫克,每日一次,可根据需要调整至最高80毫克。
3.改善心肌重构
心肌重构是指心脏在长期压力或负荷下发生的一系列结构和功能改变,包括细胞增生、纤维化等。缬沙坦可以抑制AngⅡ刺激的细胞增殖和迁移,减轻心肌肥厚和纤维化。适用于慢性心力衰竭患者的辅助治疗。用量需个体化调整,一般从低剂量开始逐渐增加。
4.保护肾脏
缬沙坦具有扩张肾小球出球动脉的作用,可降低肾小球内高压和高灌注状态,从而减少蛋白尿和延缓肾病进展。对于存在蛋白尿的糖尿病肾病患者有益。起始剂量为每次40mg,每日一次,可根据需要调整至最大剂量80mg/日。
5.缓解心绞痛
心绞痛是由于冠状动脉供血不足引起的心肌缺氧而出现胸痛的症状。缬沙坦能松弛平滑肌组织,改善血液流动,提高心肌的耐缺氧能力。用于预防心绞痛发作。按医嘱服用,常用量为50-100mg/次,每日1次。
需要注意的是,在服用缬沙坦胶囊期间应避免突然停药,以防止血压反弹或其他不良反应的发生。此外,对药物成分过敏者禁用。
2024-02-18 10:26
举报缬沙坦胶囊是一种血管紧张素II受体拮抗剂,具有降压、降脂、保护肾脏、改善心室重构、减少尿蛋白的功效,对于高血压、高脂血症、糖尿病等疾病具有一定的治疗作用。
1、降压
缬沙坦胶囊属于血管紧张素II受体拮抗剂,服用后可选择性地阻断血管紧张素II与受体的结合,达到降压的效果。对于轻中度高血压患者,可起到一定的治疗作用。
2、降脂
缬沙坦胶囊还可降低低密度脂蛋白,从而达到降脂的效果,对于高脂血症患者,也可起到一定的治疗作用。
3、保护肾脏
缬沙坦胶囊还可增加肾血流量,改善肾小球滤过膜的通透性,从而起到保护肾脏的作用。
4、改善心室重构
缬沙坦胶囊还可扩张血管,改善心室重构,对于心力衰竭、心肌梗死等疾病,也具有一定的治疗作用。
5、减少尿蛋白
缬沙坦胶囊还可扩张血管,降低肾血管阻力,从而减少尿蛋白,对于肾炎、肾病综合征等疾病,也具有一定的治疗作用。
需要注意的是,上述药物均需在医生指导下服用,不可盲目自行服用,以免引起不良反应,对身体造成损伤。在服用药物期间,如果出现不适症状,建议患者及时到正规医院就医治疗。
2023-07-23 01:11
举报你好,缬沙坦胶囊的功效与作用,治疗轻、中度原发性高血压。还可用于治疗心力衰竭以及糖尿病肾病的治疗。服用这种药物的常见不良反应有关节痛、无力,背痛、腹泻,头晕,头痛、失眠、性欲降低、恶心、水肿、咽炎,鼻炎,窦炎,上呼吸道感染、病毒感染。这种药物一定要在心血管专科医生指导下服用。
2018-10-25 07:00
举报缬沙坦胶囊的功效与作用,你好,本品为血管紧张素II受体拮抗剂。本品可选择性作用于已知与血管紧张素II作用相关的AT1受体亚型,选择性阻断血管紧张素II与肾上腺和血管平滑肌等组织细胞AT1受体的结合,抑制血管收缩和醛固酮分泌,产生降压作用。缬沙坦胶囊的功效与作用,你好,高血压患者的临床试验中还观察到以下不良事件(无论是否与研究药物有关):关节痛、无力,背痛、腹泻,头晕,头痛、失眠、性欲降低、恶心、水肿、咽炎,鼻炎,窦炎,上呼吸道感染、病毒感染。缬沙坦胶囊的功效与作用,你好,高血压的副作用不大的。只要降压药还有效,都可以继续服用,不能随便停药。这样才能减少再次中风的危险,您好,缬沙坦对大多数患者,单剂口服2小时内产生降压效果,4-6小时达作用高峰,降压效果维持至服药后24小时以上,治疗2-4周后达最大降压疗效,并在长期治疗期间保持疗效。与噻嗪类利尿剂合用可进一步增强降压效果。
2015-07-31 20:31
举报向医生提问
高血压是以体循环动脉压升高为主要临床表现的心血管综合征,在未用抗高血压药的情况下,非同日3次测量,收缩压≥140mmHg和(或)舒张压≥90mmHg,可诊断为高血压。高血压是最常见的慢性病,也是心脑血管病最主要的危险因素,其脑卒中、心肌梗死、心力衰竭及慢性肾脏病等主要并发症,不仅致残、致死率高。高血压病一般指的是原发性高血压。原发性高血压占高血压的90%以上。高血压病的原因目前还不是很明确,每个个体的原因和发病机制不尽相同,个体差异性较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