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五官科> 眼科> 内斜视> 婴儿对眼

精选回答(1)

李红冬 副主任医师 深圳市宝安人民医院 三甲

擅长:内科学和全科医学副主任医师,国家二级心理咨询师,擅长大内科和外科以及儿科常见病多发病的诊治,心理咨询。

提问

婴儿对眼是先天性白内障的表现。
先天性白内障是由遗传因素或其他未明确原因引起的眼部疾病,导致晶状体透明度降低或混浊。当晶状体混浊严重到一定程度时,外界物体无法清晰地成像在视网膜上,此时双眼注视同一目标,就会产生“对眼”的现象。这种情况下,如果晶状体混浊程度继续加重,可能会导致永久性的视力损害。因此,早期诊断和治疗对于预防视力损伤至关重要。
此外,斜视、屈光不正等眼部疾病也可能导致婴儿出现对眼的现象。
建议定期带孩子进行眼科检查,以便早期发现和处理任何潜在的问题。

2024-03-24 20:57

举报

医生回答(1)

李婉 主治医师 三甲

擅长:全科

提问

你好,婴儿对眼,对对眼,又称顺子眼,斜偏眼,大多是由于婴儿在2个月至1周岁时年轻的父母亲照看不周所致。对对眼虽可在婴儿长大后校正,但毕竟不十分自然逼真。怎样防止婴儿形成对对眼?父母亲在婴儿2个月后一定要注意孩子的睡姿和摇篮中的摆设等等。现提供几点注意事项,供参考。婴儿对眼,婴儿在2个月后,视力增强,能注意周围的人和物,这个时候如婴儿睡摇篮,不可在摇篮近空中摆设玩具、物件,特别不能在1.5米以内摆设任何东西。如果摆设玩具、物件,一定要在1.5米以外,但切不可摆一件,要间隔距离,多摆几件,使婴儿能转动眼珠,轮看玩具或物件。婴儿睡摇篮时间不能太长,要间隔时间抱起婴儿转转,使婴儿能看到周围的一切,使其产生好奇心理,增加眼球转动频率。婴儿睡姿一定要正确,切不可长时间地向一边睡。“对眼”就是人们常称的“斗鸡眼”,医学上称为“内斜视”的斜视眼。表现为一眼向前注视物体,另一眼球向内转向鼻侧或是双眼视物时,双眼球均转向内。前者分为共转性内斜视和麻痹性内斜视后者为固定性内斜视。共转性内斜视患者的眼球向各方向运动不受限。双眼分别向前注视时,双眼的斜视角度是一致的。麻痹性内斜视则为麻痹的那只眼球向外转动全部或部分受阻。麻痹眼向前注视的斜视角大于非麻痹眼注视时的斜视角,也就是两眼分别注视时“对眼”向内斜的程度不同,固定性内斜视是两眼均向内斜视均不能向外转动。双眼球的内直肌已纤维化不能转动。共转性内斜视还分很多类型,其中的调节性内斜视和部份的调节性内斜视,因为这二种内斜视如果同时患有远视,可以通过戴远视眼镜矫正“对眼”或减少“对眼”的度数,也就是人们所说的用眼镜来矫正斜视。

2015-08-01 17:31

举报

向医生提问

疾病百科

疾病百科

斗鸡眼 (眼球偏斜,对眼,斜白眼)

斜视有很多种,最常见的是眼球向内偏斜,医学上称内斜视,俗称“对眼”、“斗鸡眼”。眼球向外偏斜,称外斜视,俗称“斜白眼”。当然,斜视并不仅指两眼相对位置有明显畸形的情况,也包括斜度很小,表面不易察觉,而双眼视功能不正常的情况,并且还包括那些根本没有斜位但双眼不正常的情况。因此,斜视的概念应理解为两眼的相对位置和双眼视功能两方面的异常。

  • 症状起因:眼球偏斜伴复视是眼科常见的体征和症状,其病因很多,主要有: 1、先天性异常如先天性眼外肌肉麻痹或缺失。 2、眼眶部或头部外伤如外伤性眶壁骨折造成眼外肌嵌顿,使其活动受限;颅内出血,颅底骨折伤及支配眼外肌的神经。 3、眼眶内和颅内及鼻咽部的肿瘤这些肿瘤可直接压迫或浸润支配眼外肌的神经或眼外肌本身。 4、眼眶内和颅内炎症如眼眶蜂窝织炎、脑炎。 5、血管性疾病眼眶内或颅内的急性出血、血栓形成压迫支配眼外肌的神经或眼外肌本身的病变。 6、肌源性疾病如重症肌无力、眼外肌炎、甲状腺相关眼病。 7、代谢性疾病如糖尿病,可引起动眼神经或外展神经麻痹。 8、中毒如白喉、破伤风抗毒素及一氧化碳引起的急性中毒。 9、精神性因素见于癔病或因长时间进行精细工作而产生视觉疲劳时。

  • 可能疾病: 反向斜视 周期性内斜视 微小度数斜视 急性共同性斜视 枕叶癫痫

  • 就诊科室:眼科、神经

推荐医生更多

蔡惠英 主任医师

提问

南京天佑儿童医院

张青龙 主任医师

提问

南京天佑儿童医院

吕建光 主任医师

提问

南京天佑儿童医院

冷贵生 主任医师

提问

南京天佑儿童医院

陈刚 主任医师

提问

南京天佑儿童医院

吴敏 副主任医师

提问

南京天佑儿童医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