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病时间:不清楚
北豆根的功效与作用
补充说明:北豆根的功效与作用
a******W 2015-09-21 17:11
我要咨询
精选回答(1)
北豆根具有清热解毒、祛痰止咳、平喘、抗病毒、抗菌等功效与作用。本品属于中药材,使用时需谨慎并咨询医生以确保安全有效。
1.清热解毒
北豆根具有清热的作用,能减轻体内火热之邪所致的症状。可用于治疗肺胃实热证、大肠湿热证等疾病。可配伍黄连、黄芩等药物增强其清热效果。
2.祛痰止咳
北豆根中的生物碱类成分能够抑制咳嗽中枢,从而起到镇咳的作用。本品对于急性支气管炎引起的咳嗽症状有一定的缓解作用。可遵医嘱服用复方甘草片、氢溴酸右美沙芬口服溶液进行改善。
3.平喘
北豆根有舒张支气管平滑肌的作用,因此可以达到平喘的目的。适用于哮喘发作时出现呼吸困难的情况。可配合医生使用硫酸特布他林雾化吸入用溶液、吸入用异丙托溴铵溶液进行处理。
4.抗病毒
北豆根提取物中含有的化合物对多种病毒有直接杀灭或抑制作用,故而具有一定的抗病毒效果。本品可用于治疗由流感病毒感染引起的上呼吸道感染。患者可在医生指导下使用磷酸奥司他韦胶囊、扎那米韦吸入粉雾剂进行干预。
5.抗菌
由于北豆根中的某些成分具有抑制细菌生长的能力,所以它具有一定的抗菌作用。对于革兰氏阳性菌和阴性菌引发的皮肤感染等问题,北豆根可能发挥一定治疗效果。建议遵照医师意见选用红霉素软膏、夫西地酸钠软膏等外用药进行局部治疗。
需要注意的是,北豆根性质寒凉,脾胃虚寒者应慎用,以免引起腹痛、腹泻等不适症状。此外,若需要长期服用北豆根,应在专业中医师指导下进行,以减少不良反应的发生。
2024-02-29 21:10
举报相关问题
医生回答(4)
你好!北豆根药用价值
本品为北豆根中提取的总生物碱片。
基本信息:采制: 春、秋季采挖,除去须根及泥沙,干燥。性味:性寒,味苦。有毒。功能:清热解毒,消肿利咽,祛风止痛。用于咽喉肿痛、肠炎痢疾、风湿痹痛。【归经】归肺、胃经。【主治】用于火毒蕴结,咽喉肿痛,齿龈肿痛,肠炎痢疾、风湿痹痛。【用法与用量】3~6克;抗肿瘤可用到9~15克【贮藏】置干燥处。【注意】脾胃虚寒者不可用。
2015-09-21 17:13
举报你好!北豆根为防己科植物蝙蝠葛的根茎。蝙蝠葛多年生缠绕藤本,生于山坡林缘、灌丛中、
北豆根的图片
田边、路旁及石砾滩地,或攀援于岩石上,分布于东北、华北、华东及陕西、宁夏、甘肃等地。
北豆根根茎呈细长圆柱形,有分枝,长30至50厘米,直径3至8毫米。表面黄棕色至暗棕色,外皮易脱落,内部呈淡黄色,有皱纹及根痕,质韧,以折断,折断面纤维状,可见放射状纹理,木部黄色,髓部类白色。气微,味苦。以条粗壮,味苦者为佳。
适合人群:
脾虚便溏者禁服,孕妇及有肝病慎服。
食疗作用:
北豆根味苦,性寒;有小毒;归肺、胃、大肠经;善降泄;具有清热解毒,利湿消肿的功效;主治咽喉肿痛,肺热咳嗽,痄腮,泻痢,黄疸,风湿痹痛,痔疮肿痛,食管癌,胃癌,蛇虫咬伤。
2015-09-21 17:13
举报你好!北豆根功效
山豆根的原植物是柔枝槐SophoratonkinensisGagnep.,为豆科植物。别名:广豆根。具有清热解毒、消肿止痛的功能。主治咽喉肿痛、肺热咳嗽、肝炎、便秘、毒蛇咬伤等症。分布于我国南部,以广西产量较大。
繁殖
【繁殖方法】用种子繁殖。
1.选地与整地:选土层深厚,排水良好的山坡脚疏林下的壤土或砾土为宜。全垦,深耕30厘米,碎土耙平,施入底肥,做宽2米的畦,开排水沟,畦长不限。
2015-09-21 17:13
举报你好!北豆根,别名蝙蝠葛,拉丁文名Menispermum dauricum DC.为防己科植物蝙蝠葛的根茎。蝙蝠葛多年生缠绕藤本,生于山坡林缘、灌丛中、田边、路旁及石砾滩地,或攀援于岩石上,喜温暖、凉爽的环境,25~30℃最适宜生长。不耐寒,绝对低温5℃时生长停滞。一般土壤均能种植。忌积水。分布于东北、华北、华东及陕西、宁夏、甘肃等地。
2015-09-21 17:13
举报向医生提问
过多的体液在组织间隙或体腔中积聚称为水肿(edema)。正常体腔中只有少量液体,若体腔中体液积聚则称为积水(hydrops),如腹腔积水(腹水)、胸腔积水(胸水)、心包积水、脑室积水、阴囊积水等。水肿液一般即是组织间液,根据水肿液含蛋白质的量的不同,可将水肿液分为渗出液(exudat),其相对密度>1.018,及漏出液(transudat),其相对密度<1.015。
症状起因: 水肿按分布范围可分为全身性水肿(ana-sarca)和局部水肿(local edema)。水肿常按其原因而命名,如心源性水肿、肝源性水肿、肾源性水肿、营养缺乏性水肿、淋巴性水肿、静脉阻塞一性水肿、炎症性水肿等等。 一、全身性水肿 1、心脏性 风湿病,高血压病,梅毒等各种病因及瓣膜、心肌等各种病变引起的充血性心力衰竭,缩窄性心包炎等。 2、肾脏性 急性肾小球肾炎,慢性肾小球肾炎,肾病综合征,盂肾炎肾衰竭期,肾动脉硬化症,肾小管病变等。 3、肝脏性 肝硬化,肝坏死,肝癌,急性肝炎等。 4、营养性 ①原发性食物摄人不足,见于战争或其他原因(如严重灾荒)所致的饥饿;②继发性营养不良性水肿见于多种病理情况,如继发性摄食不足(经性厌食、严重疾病时的食欲缺乏、胃肠疾患、妊娠呕吐、精神神经疾患、口腔疾患等),消化吸收障碍(消化液不足,肠道蠕动亢进、吸收面积减少等),排泄或丢失过多(大面积烧伤和渗出、急性或慢性失血、蛋白尿等)以及蛋白质合成功能受损,严重弥漫性肝疾患等。 5、妊娠性 妊娠后半期,妊娠中毒症等。 6、内分泌性 抗利尿激素分泌异常综合征(Syndrom of inappropriate secretion Of ADH,SI-ADH),肾上腺皮质功能亢进(库欣综合征、醛固酮分泌增多症),甲状腺功能低下(垂体前叶功能减退症、下丘脑促甲状腺素释放激素分泌不足),甲状腺功能亢进等。 7、特发性 该型水肿为一种原因未明或原因尚未确定的(原因可能一种以上)综合征,多见于妇女,往往与月经的周期性有关。 二、局部性水肿 1、淋巴性 原发性淋巴性水肿(先天性淋巴性水肿、早发性淋巴性水肿),继发性淋巴性水肿(肿瘤、感染、外科手术、辐射等)。 2、静脉阻塞性 肿瘤压迫或肿瘤转移,局部炎症,静脉血栓形成,血栓性静脉炎,瘢痕收缩以及创伤等。可分为慢性静脉功能不全,上腔静脉阻塞综合征,下腔静脉阻塞综合征以及其他静脉阻塞。 3、炎症性 为最常见的局部水肿。见于丹毒,疖肿,卢德维(Ludovici)咽峡炎,蛇毒中毒等。 4、变态反应性 荨麻疹,血清病以及食物、药物、刺激性外用药等的过敏反应等。 5、血管神经性 可属变态反应或神经源性,可因昆虫、机械刺激、温热刺激或感情激动而诱发。部分病例与遗传有关。 机 理 健康人组织间隙液体的量和质是保持相对恒定的。成人组织间液约占体重的 15%,其主要溶质为钠盐。组织间液量和质的恒定性是通过血管内、外和机体内、外液体交换的动态平衡来维持的。水肿发生的基本机理是组织间液的生成异常,其生成量大于回流量,以致过多的体一液在组织间隙或体腔内积聚。这可能是其生成的绝对量增多,也可能是其回流量的减少,或二者兼有。单独的组织间液生成增多并不一定引起水肿,其原因是:①淋巴回流具有强大的代偿潜力。如当组织间液生成增多使组织间隙流体静压由原来的一0.8skPa(-6.5mmHg)上升至0 kPa(0 mmHg)时,淋巴回流量可增长 20-25倍。②淋巴回流增加时,还可运走组织间隙中的蛋白质,甚至可使组织间液的胶体渗透压自0.70kPa(5mmHg)降至0.13 kPa(mmHg),以促进组织间液自毛细血管静脉端回流,这些均被视为局部的“抗水肿因素”(“sdfe faotors against edema”)。组织间液产生的增加,只有超过了“抗水肿因素”的能力时才发生水肿。
常见检查:
就诊科室:内科、外科、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