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选回答(1)

邓伟 副主任护师 肥城矿业中心医院

擅长:新生儿护理,母乳喂养指导,孕期保健,产前检查,先兆流产,妊娠高血压,妊娠糖尿病,产后康复,妇科疾病和计划生育方面的问题等

提问

唑氧氟沙星属于喹诺酮类抗生素,是一种广谱抗菌药物,具有抗菌谱广、抗菌活性强、口服吸收好、不良反应小等特点。

1、抗菌谱广

唑氧氟沙星的抗菌谱比较广,对多种革兰氏阴性菌、革兰氏阳性菌均有较好的抗菌作用,比如大肠杆菌、伤寒沙门菌、志贺菌属、铜绿假单胞菌、流感嗜血杆菌等。

2、抗菌活性强

唑氧氟沙星的抗菌活性比较强,而且对许多细菌的抗菌活性较高,比如肺炎链球菌、流感嗜血杆菌、葡萄球菌等。

3、口服吸收好

唑氧氟沙星的口服吸收效果比较好,且生物利用度高,容易被机体吸收,服用后能够提高血药浓度,使药物更好地发挥药效。

4、不良反应小

唑氧氟沙星的不良反应比较少,而且比较轻微,多数患者不会出现明显的不适症状。但部分患者可能会出现腹部不适、腹泻、恶心、呕吐等消化系统症状,也可能会出现头晕、头痛、嗜睡等神经系统症状。

5、其他

如果患者对喹诺酮类药物过敏,则不建议使用该药物,以免出现过敏反应,如皮肤瘙痒、红肿等。另外,孕妇、哺乳期妇女以及18岁以下的患者也不建议使用该药物,以免影响身体健康。

此外,建议患者在医生的指导下使用唑氧氟沙星,以免出现严重的药物不良反应。如果患者出现不适症状,建议及时就医治疗。

2018-09-11 15:21

举报

医生回答(2)

姚龙夏 主治医师 三甲

擅长:全科

提问

唑氧氟沙星是一种喹诺酮类抗生素,通过抑制细菌DNA回旋酶和拓扑异构酶的活性来阻止细菌DNA复制,从而发挥抗菌作用。
唑氧氟沙星通过抑制细菌DNA回旋酶和拓扑异构酶的活性来阻碍细菌的DNA复制过程,进而干扰其生长与繁殖。使用唑氧氟沙星可以治疗多种细菌感染引起的疾病,如泌尿系感染、呼吸道感染等。这些感染可能导致发热、尿频、尿急、尿痛等症状。
唑氧氟沙星通常用于治疗细菌感染,因此需要进行细菌培养和药敏试验以确定致病菌是否对该药物敏感。唑氧氟沙星可用于治疗上述提及的感染性疾病,例如泌尿系感染、呼吸道感染等。患者可遵医嘱口服该药物进行治疗。
患者在接受唑氧氟沙星治疗期间应保持充足的水分摄入,以减少可能出现的尿结晶形成的风险。

2024-03-20 19:44

举报

柴东东 主治医师 三甲

提问

您好,左氧氟沙星属于喹诺酮类药物中的一种,具有广谱抗菌作用,抗菌作用强。用于支气管、肺部感染一般为一次0.2g,一日2次。急性单纯性下尿路感染:一次0.1g,一日2次;复杂性尿路感染:一次0.2g,一日2次;细菌性前列腺炎:一次0.2g,一日2次

2015-10-05 14:20

举报

向医生提问

疾病百科

疾病百科

发炎

发炎是具有血管系统的活体组织对损伤因子所发生的防御反应为炎症。血管反应是炎症过程的中心环节。炎症,就是平时人们所说的“发炎”,是机体对于刺激的一种防御反应,表现为红、肿、热、痛和功能障碍。炎症,可以是感染引起的感染性炎症,也可以不是由于感染引起的非感染性炎症。通常情况下,炎症是有益的,是人体的自动的防御反应,但是有的时候,炎症也是有害的,例如对人体自身组织的攻击、发生在透明组织的炎症等等。

  • 症状起因:任何能够引起组织损伤的因素都可成为炎症的原因,即致炎因子(inflammatory agent)。可归纳为以下几类: (一)生物性因子  细菌、病毒、立克次体、支原体、真菌、螺旋体和寄生虫等为炎症最常见的原因。由生物病原体引起的炎症又称感染(infection)。 (二)物理性因子  高温、低温、放射性物质及紫外线等和机械损伤。 (三)化学性因子  外源性化学物质如强酸、强碱及松节油、芥子气等。内源性毒性物质如坏死组织的分解产物及在某些病理条件下堆积于体内的代谢产物如尿素等。 (四)坏死组织  缺血缺氧等原因引起的组织坏死是潜在的致炎因子。 (五)免疫反应  免疫反应所造成的组织损伤最常见于各种类型的超敏反应:I型变态反应如过敏性鼻炎、荨麻疹,II型变态反应如抗基底膜性肾小球肾炎,III型变态反应如免疫复合物沉着所致的肾小球肾炎,IV型变态反应如结核、伤寒等;另外,还有许多自身免疫性疾病如淋巴细胞性甲状腺炎、溃疡性结肠炎等。 炎症的基本病理变化 炎症的基本病理变化通常概括为局部组织的变质、渗出和增生。 (一)变质  炎症局部组织所发生的变性和坏死称为变质(alteration)。变质既可发生在实质细胞,也可见于间质细胞。 (二)渗出  炎症局部组织血管内的液体和细胞成分通过血管壁进入组织间质、体腔、粘膜表面和体表的过程称为渗出(exudation)。所渗出的液体和细胞总称为渗出物或渗出液(exudate)。渗出性病变是炎症的重要标志,渗出的成分在局部具有重要的防御作用。急性炎症反应的特征是血管变化和渗出性改变,有三个相互关联的过程:①血流动力学的改变(炎性充血)。②血管壁通透性增高(炎性渗出)。③白细胞游出和聚集(炎性浸润)。 (三)增生  在致炎因子、组织崩解产物或某些理化因子的刺激下,炎症局部的巨噬细胞、内皮细胞和纤维母细胞可发生增生(proliferation)。在某些情况下,炎症病灶周围的上皮细胞或实质细胞也发生增生。实质细胞和间质细胞的增生与相应的生长因子的作用有关。炎性增生具有限制炎症扩散和修复作用。  一般说来,急性炎症或炎症的早期,往往渗出性和变质性病变较显著,而慢性炎症或炎症的后期,则增生性病变较突出。

  • 可能疾病: 卡他莫拉菌感染 指疔 棘突滑囊炎 跟腱后滑囊炎

  • 常见检查:

  • 就诊科室:内科

推荐医生更多

胡卫和 主治医师

提问

杭州阿波罗医院

李兰 主治医师

提问

成都棕南医院

李文芬 医师

提问

成都棕南医院

梁梅 副主任医师

提问

成都棕南医院

李依俐 医师

提问

成都棕南医院

王晓红 主治医师

提问

成都棕南医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