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药品> 茵陈> 中药茵陈草的功效

精选回答(2)

武志娟 主任医师 广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 三甲

擅长:擅长内科、儿科疾病,如反复咳嗽、小儿发热、鼻咽炎、哮喘、慢阻肺、支扩、小儿积食、反流性疾病、萎缩性胃炎、肠易激综合症、消化不良等;疑难疾病如肺结节、间质性肺病、肺动脉高压、肺肿瘤、消化道肿瘤等。其他如反复发作性口腔溃疡、乳腺增生、月经不调、糖尿病以及亚健康体质的调理。

提问

中药茵陈草具有清利湿热、利胆退黄、保肝、抗菌、抗病毒等功效,可以用于治疗黄疸尿少、湿温、暑湿、湿疮等病症,但需要在医生指导下进行用药治疗。

1、清利湿热

茵陈草味苦、辛,性微寒,归脾、胃、肝、胆经,具有清利湿热的功效,在临床可以用于缓解湿热黄疸、尿少、湿温、暑湿、湿疮等病症。同时,对于脾虚泄泻的患者也具有一定的缓解作用。

2、利胆退黄

茵陈草具有利胆退黄的功效,在临床可以用于缓解湿热黄疸、胆囊炎等疾病,同时对于呕吐、尿少等症状也具有一定的缓解作用。

3、保肝

茵陈草中含有丰富的维生素、有机酸等营养成分,可以促进肝脏的代谢,在一定程度上可以达到保肝的效果。

4、抗菌

茵陈草具有一定的抗菌效果,可以抑制细菌的生长和繁殖,同时还可以起到杀菌的作用,在一定程度上可以用于治疗肠道感染、尿路感染等疾病。

5、抗病毒

茵陈草中含有黄酮类化合物,可以在一定程度上起到抗病毒的功效,可以用于治疗病毒性肝炎等疾病。

在用药期间应避免吃生冷辛辣油腻刺激的食物,如雪糕、辣椒、炸鸡等,以免影响药物的治疗效果。如有不适,建议患者及时就医治疗。

2023-07-22 08:12

举报

熊洪海 主治医师 吉安市中心人民医院 三甲

擅长:乙肝,艾滋,狂犬病,结核病,流感,水痘,脂肪肝,肝癌

提问

那像这种情况是需要排除一些其他的疾病的,排除一些病毒性肝炎,脂肪性肝炎,酒精性肝炎等相应的疾病,是需要加强一些保肝降酶等综合治疗,针对具体的疾病来进行一个治疗的方案,充分的休息,保持一个良好的睡眠,根据具体的情况来分析。

2018-09-18 06:58

举报

医生回答(2)

孔立清 主治医师 三甲

擅长:全科

提问

中药茵陈草具有利胆、退黄、解热、抗病毒、保肝等功效作用。由于茵陈草的药理作用较为明确,使用时需谨慎并遵循医嘱。
1.利胆
茵陈草中的挥发油和黄酮类化合物能够促进胆汁分泌和胆道排空,从而增加胆汁流量。通过上述原因机制可以起到利胆的作用。患者可在医生指导下服用茵陈草进行调理。
2.退黄
茵陈草具有利湿退黄的功效,其性寒凉能清泄肝胆之火,使湿邪从小便而解。对于黄疸、发热口渴等病症有治疗效果。可遵医嘱用茵陈草配伍栀子、大黄等药材以增强疗效。
3.解热
茵陈草入肝经,能疏肝理气,调和气血,有助于缓解因情志不畅引起的胸闷、胁痛等症状。主治肝郁气滞所致的胸肋胀满、乳房胀痛等症状。可将茵陈草与其他舒肝理气药物如柴胡、枳壳等合用。
4.抗病毒
现代药理研究表明,茵陈草提取物对多种病毒具有抑制作用,主要是因为其中所含有的黄酮类成分发挥了抗病毒活性。可用于治疗由病毒感染引起的一系列疾病,例如流感、乙肝等。需注意的是,在使用过程中应密切观察病情变化及可能出现的不良反应。
5.保肝
茵陈草中的一些化学成分具有抗氧化作用,能够清除体内的自由基,减轻肝脏细胞受到的氧化损伤。适用于慢性肝炎、脂肪肝等疾病状态下的肝脏保健。建议在医师指导下长期服用。
需要注意的是,以上提及的所有功效均需要在专业中医师的指导下进行应用,避免自行盲目用药造成身体不适。此外,由于茵陈草可能会影响肝脏代谢功能,因此肝病患者应在医师指导下谨慎使用。

2024-01-30 21:34

举报

常光喜 主治医师 三甲

擅长:全科

提问

茵陈:【摘录】《中国药典》  【性味】苦、辛,微寒。  【归经】归脾、胃、肝、胆经。  【功能主治】清湿热,退黄疸。用于黄疸尿少,湿疮瘙痒;传染性黄疸型肝炎。  【用法用量】 6~15g。外用适量,煎汤熏洗。  【备注】(1)用于湿热熏蒸而发生黄疸的病症,可单用一味,大剂量煎汤内服;亦可配合大黄、栀子等同用。若小便不利显著者,又可与泽泻、猪苓等配伍。本品退黄疸之效甚佳,故除用于湿热黄疸之外,对于因受寒湿或素体阳虚发生的阴黄病症,也可应用。但须配合温中祛寒之品如附子、干姜等药同用,以奏除阴寒而退黄疸的作用。

2015-10-10 17:26

举报

向医生提问

疾病百科

疾病百科

黄疸 (高胆红素血症)

黄疸(jaundice)是常见症状与体征,其发生是由于胆红素代谢障碍而引起血清内胆红素浓度升高所致。临床上表现为巩膜、黏膜、皮肤及其他组织被染成黄色。因巩膜含有较多的弹性硬蛋白(elastin),与胆红素有较强的亲和力,故黄疸患者巩膜黄染常先于黏膜、皮肤而首先被察觉。当血清总胆红素在17.1~34.2μmol/L,而肉眼看不出黄疸时,称隐性黄疸或亚临床黄疸;当血渍总胆红素浓度超过34.2μmol/L时,临床上即可发现黄疸,也称为显性黄疸。

推荐医生更多

蔡惠英 主任医师

提问

南京天佑儿童医院

张青龙 主任医师

提问

南京天佑儿童医院

吕建光 主任医师

提问

南京天佑儿童医院

冷贵生 主任医师

提问

南京天佑儿童医院

陈刚 主任医师

提问

南京天佑儿童医院

吴敏 副主任医师

提问

南京天佑儿童医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