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病时间:不清楚
中药多囊
补充说明:中药多囊
a******W 2015-10-11 22:44
我要咨询
精选回答(1)
中药多囊可以遵医嘱使用二甲双胍、炔雌醇、醋酸氯地孕酮、螺内酯、来曲唑等药物进行治疗。由于多囊卵巢综合征是一种复杂的生殖内分泌代谢疾病,需要专业医生评估后用药,因此建议患者及时就医以获得适当的治疗。
1.二甲双胍
二甲双胍适用于治疗多囊卵巢综合征伴随的胰岛素抵抗和肥胖。其通过减少肝脏葡萄糖输出、改善外周组织对胰岛素的敏感性而降低血糖水平。起始剂量宜低,逐渐增加至有效剂量以减少胃肠反应。肾功能不全者应减少剂量。
2.炔雌醇
炔雌醇可用于调节月经周期异常的情况,如功能性子宫出血等。该药物属于一种雌激素类药物,能够使子宫内膜增殖,从而起到止血的作用。对于患有乳腺癌、生殖器官癌瘤、过去曾患卵巢恶性肿瘤、现有重度肝损害患者禁用。建议定期监测肝功能。
3.醋酸氯地孕酮
醋酸氯地孕酮用于治疗子宫功能性出血引起的子宫异常出血。本品为孕激素类药物,具有抗雌激素的作用,能对抗雌激素引起子宫内膜过度生长,导致子宫内膜坏死脱落,进而达到止血的目的。对该药物过敏的患者禁止使用。服药期间应注意观察是否有头痛、乳房胀痛等不良反应出现。
4.螺内酯
螺内酯可辅助治疗雄激素升高所致痤疮及皮脂溢出。此药物为保钾利尿剂,可以阻断雄激素受体,降低体内雄激素水平。服用时需注意可能出现的代谢性酸中毒、电解质紊乱等问题。另外,孕妇及哺乳期妇女慎用。
5.来曲唑
来曲唑常用于绝经后早期乳腺癌患者的内分泌治疗。该药物是一种芳香化酶抑制剂,可逆性地与细胞内芳香化酶的活性中心相结合,干扰其催化过程,从而阻断雄烯二酮向雌酮的转化,降低雌激素水平。常见的副作用包括潮热、头痛、恶心等,通常会随着持续用药而减轻。但要注意监测骨密度变化,以防长期使用可能带来的骨质疏松风险。
患者需要遵医嘱进行规范化的治疗和管理,同时还要保持良好的生活习惯,合理饮食并适当运动,以控制体重。必要时,可在医生指导下使用中药调理,如丹栀逍遥散、二仙汤等。
2024-01-24 08:53
举报相关问题
医生回答(1)
多囊卵巢综合症在临床上多表现有小腹疼痛,小腹不适,月经失常,白带色黄,白带增多,白带异味,而且通常小腹内有一个坚实而无痛的肿快,有时也会有性交疼痛的病症。当囊肿影响到激素生产时,可能出现诸如阴道不规则出血或毛体增多等症状。囊肿而发生扭转,则有严重腹痛腹帐、呼吸困难、食欲降低、恶心及发热等。较大的囊肿会对膀胱附近造成压迫,引起尿频和排尿困难。 多囊卵巢综合症是很多女性朋友们不孕的原因之一,是女性朋友比较常见的卵巢疾病,要治疗好多囊卵巢综合症一定要对症治疗,一定要去正规医院治疗
2015-10-11 22:46
举报向医生提问
疼痛是一种复杂的生理心理活动,是机体受到损伤时发生的一种不愉快的感觉和情绪性体验,是临床上最常见的症状之一。包括伤害性刺激作用于机体所引起的痛感觉,以及机体对伤害性刺激的痛反应。疼痛的位置常指示病灶所在,而疼痛的性质间接说明病理过程的类型。
症状起因:病因:疼痛通常由导致组织损伤的伤害性刺激引起。外部因素:刀割、棒击等机械性刺激,电流、高温和强酸、强碱等物理化学因素均可成为伤害性刺激。内部因素:疾病如癌症等导致组织细胞发炎或损伤时,释入细胞外液中的钾离子、5-羟色胺、乙酰胆碱、缓激肽、组胺等生物活性物质亦可引起疼痛或痛觉过敏。其他因素:受凉、受潮湿过度劳累和长期不适当的工作体位后发生疼痛。病理:全身皮肤和有关组织中分化程度最低的游离神经末梢,作为伤害性感受器,将各种能量形式的伤害性刺激转换成一定编码型式的神经冲动,沿着慢传导的直径较细的有髓鞘和最细的无髓鞘传入神经纤维,经背根神经节传到脊髓后角或三叉神经脊束核中的有关神经元,再经由对侧的腹外侧索传至较高级的疼痛中枢──丘脑、其他脑区以及大脑皮质,引起疼痛的感觉和反应。与此同时,快传导的直径较粗的传入神经纤维所传导的触、压等非痛信息已先期到达中枢神经系统的有关脑区,并与细纤维传导的痛信息发生相互作用。
就诊科室:神经
活性银离子抗菌液
该产品适用于治疗细菌性阴道病、滴虫性阴道炎、念珠菌性阴道炎、念珠菌性阴道炎、老年性阴道炎、引导混合感染、辅助治疗生殖道支原体衣原体感染;用于轻中度宫颈糜烂的治疗及促进重度宫颈糜烂物理治疗后的创伤愈合;用于改善阴道干涩、房事疼痛等症状;治疗外阴炎引起的瘙痒、白带异常、阴部异味等症状。
龙鹿胶囊
温肾、益气滋肾。龙鹿胶囊用于元气亏虚,精神萎靡,食欲不振;男子阳衰,精寒无子,遗精阳痿,举而不坚;女子宫寒,久不孕育。
注射用尿促卵泡素
1.用于不排卵(包括多囊卵巢综合征)且对枸橼酸克罗米芬治疗无效者。2.用于辅助生殖技术超促排卵者。
复方α-酮酸片
配合低蛋白饮食,预防和治疗慢性因肾功能不全而造成蛋白质代谢失调引起的损害。通常用于肾小球滤过率低于每分钟25毫升的患者。低蛋白饮食要求成人每日蛋白摄入量为40克或40克以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