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病时间:不清楚
儿童哮喘的中医治疗方法
补充说明:儿童哮喘的中医治疗方法
2015-11-14 15:51
我要咨询
精选回答(2)
儿童哮喘的中医治疗方法主要包括穴位贴敷、中药汤剂、中药雾化、针灸、拔罐等,需要在医生的指导下进行。
1、穴位贴敷
儿童哮喘通常是由于遗传因素、环境因素等原因所引起,患者可以在医生的指导下通过穴位贴敷的方式进行治疗,可以将具有益气固表、止咳平喘作用的穴位贴贴于肺俞穴、定喘穴、天突穴等部位,从而达到治疗的效果。
2、中药汤剂
中药汤剂是指在中医辨证论治的基础上,根据儿童的具体情况,选择合适的中药汤剂进行治疗,常用的中药汤剂有桂枝汤、定喘汤等,可以起到缓解儿童哮喘的作用。
3、中药雾化
中药雾化是指通过喷嘴、吸入、口服等途径,使药物进入体内,达到治疗的效果。中药雾化可以起到止咳平喘、清热解毒、祛痰等作用,可以用于治疗支气管哮喘、慢性咽炎等疾病,可以缓解儿童哮喘引起的咳嗽、气促、胸闷等症状。
4、针灸
针灸可以通过刺激穴位,促进体内血液循环,提高新陈代谢的能力,从而缓解儿童哮喘引起的不适症状。常用的穴位包括肺俞穴、膻中穴、天突穴等。
5、拔罐
拔罐是以罐为工具,利用燃烧、抽吸蒸气等方式产生负压,使之吸附于体表,造成局部瘀血,达到通经活络、行气活血、祛风散寒等作用的中医疗法。可以缓解儿童哮喘引起的咳嗽、气促、胸闷等症状。
建议儿童在日常生活中,需要注意避免接触易过敏的物质,如花粉、尘螨等,以免引起不适症状。如果出现不适症状,建议及时就医治疗。
2022-11-26 16:28
举报、、你好,哮喘是小儿时期的常见肺系疾病,它具有反复发作、季节性的特点。大多数病儿可经治疗缓解或自行缓解。
中医治疗哮喘按发作期和缓解期治疗。发作时攻邪为主,缓解期扶正为主。
可以中药治疗、三伏灸、针灸等方法。预防避免诱发因素,如刺激性气味、冷饮、气候突变。增强体质很重要。
2018-10-28 12:16
举报相关问题
医生回答(5)
药物性哮喘的发生机制与哮喘本身极为相似,首先决定于患者的体质因素,即对某种药物的敏感性。因为这些药物通常是以抗原(如免疫血清)、半抗原或佐剂的身份参与机体的变态反应过程的,没有机体的易感性就不容易发生过敏性反应。但并非所有的药物性哮喘都是机体直接对药物产生过敏反应而引起的,β受体阻滞剂更是如此,它是通过阻断β受体,使β受体激动剂不能在支气管平滑肌的效应器上起作用,导致支气管痉挛,哮喘发作。
2015-11-14 15:51
举报哮喘可以通过一些检查来诊断。1、反复发作喘息、气急、胸闷或咳嗽,多与接触变应原、冷空气、物理、化学性刺激、病毒性上呼吸道感染、运动等有关。2、发作时在双肺可闻及散在或弥漫性,以呼气相为主的哮鸣音,呼气相延长。哮喘是支气管痉挛引起的呼吸困难哮喘发作时肺部可以听见明显的哮鸣音,患者呼吸困难严重,严重的到医院治疗
2015-11-14 15:51
举报过敏原是诱发哮喘的一组的重要病因。哮喘怎么预防(1)少接触过敏因素:有30%~40%的支气管哮喘者可查出过敏原。尘螨,猫,狗的皮垢,霉菌,花粉,牛奶,禽蛋,蚕丝,羽毛,飞蛾,棉絮,真菌等都是重要的过敏原。(2)避免非特异性理化因子,如吸入烟,尘和植物油,汽油或油漆等气味以及冷空气,可刺激支气管粘膜下的感觉神经末梢,反射性地引起迷走神经兴奋和咳嗽,在气道高反应的基础上导致支气管平滑肌痉挛
2015-11-14 15:51
举报你好,由于哮喘的病理基础是慢性非特异性炎症的,所以控制慢性气道炎症,是哮喘的基本治疗,对哮喘长期理想的控制起到重要的作用.
常用的药物是吸入的糖皮质激素和色酮类药物.一些新的药物,如白三烯调节剂,长效β2激动剂和控释型茶碱也有一定的抗炎作用.
2015-11-14 15:51
举报哮喘的症状有咳嗽、喘息、呼吸困难、胸闷、咳痰等。哮喘症状可在数分钟内发作,经数小时至数天,用支气管扩张药或自行缓解。但是如果是比较严重的哮喘,需要坚持长期的治疗,以避免突然的发作而引起严重的后果。改善室内环境提高呼吸的空气质量在室内摆放一些能生成负离子的植物提高室内负氧离子含量对预防哮喘有着非常明显的效果。
2015-11-14 15:51
举报向医生提问
哮病是由于宿痰伏肺,遇诱因或感邪引触,以致痰阻气道,肺失肃降,痰气搏击所引起的发作性痰鸣气喘疾患。发作时喉中哮鸣有声,唿吸气促困难,甚至喘息不能平卧为主要表现。哮病是内科常见病证之一,在我国北方更为多见,一般认为本病发病率约占人口的2%左右。中医药对本病积累了丰富的治疗经验,方法多样,疗效显着,它不仅可以缓解发作时的症状,而且通过扶正治疗,达到祛除夙根,控制复发的目的。《内经》虽无哮病之名,但有“喘鸣”、“够贻”之类的记载,与本病的发作特点相似。根据本病的定义和临床表现,本病相当于西医学的支气管哮喘,西医学的喘息性支气管炎、或其他急性肺部过敏性疾患所致的哮喘均可参考本病辨证论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