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儿科> 小儿内科> 儿童抽动症> 儿童抽动症的早期表现

精选回答(1)

刘波 副主任护师 朝阳市中心医院 三甲

擅长:擅长小儿呼吸、消化系统、营养障碍疾病以及感染性疾病和小儿皮肤类疾病的临床护理与指导,对小儿生长发育及喂养等也有一定的经验。

提问

儿童抽动症是一种慢性神经精神障碍疾病,儿童抽动症的早期表现主要包括运动性抽动、发声性抽动、心理行为障碍、注意力缺陷多动障碍、睡眠障碍等。

1、运动性抽动

儿童抽动症的早期表现为运动性抽动,主要表现为眨眼、斜眼、耸鼻、鼓肚子、摇头、点头等。这些运动症状通常会在患儿的情绪紧张、激动时加重,在患儿情绪放松时减轻,睡眠时消失。

2、发声性抽动

儿童抽动症的早期表现还包括发声性抽动,主要表现为清嗓子、咳嗽、吸鼻子、嘴角抽动等症状,有时也会出现吼叫、污言秽语等症状。这些症状通常会在患儿情绪紧张、激动时加重,在患儿情绪放松时减轻,睡眠时消失。

3、心理行为障碍

儿童抽动症还会出现心理行为障碍,主要表现为注意力不集中、焦虑、抑郁、强迫症、恐惧症等,部分患儿还会出现自伤行为、攻击行为等。

4、注意力缺陷多动障碍

注意力缺陷多动障碍是指患儿在注意力集中的时候,会出现注意力难以集中,容易受到外界环境干扰的情况,还会伴有情绪不稳定、冲动任性、学习困难等症状。

5、心理行为障碍

心理行为障碍是指患儿在行为、心理、情绪等方面出现异常,可能会出现强迫症、自闭症、抑郁症等疾病,会对患儿的生活造成一定的影响。

建议患儿及时就医,可以在医生指导下使用氟哌啶醇、匹莫齐特等药物进行治疗。同时,患儿也可以通过心理疏导的方式进行治疗。

2018-10-28 21:25

举报

医生回答(2)

闵海敏 主治医师 三甲

提问

儿童抽动症的早期表现为频繁眨眼、吸鼻、咬唇、扭动身体或发出噪音。这些症状可能随时间变化,严重程度不一。如果症状持续或加重,建议寻求专业医生评估。
1.频繁眨眼
频繁眨眼通常是由神经递质失衡导致的眼部肌肉过度活动引起的。眼肌痉挛导致瞬目动作异常增多,可伴有异物感、烧灼感等不适。
2.吸鼻
吸鼻可能与心理因素有关,如焦虑或注意力缺陷多动障碍,这些都可能导致不自主的行为模式。这种习惯性动作发生于鼻腔区域,旨在清除黏液或缓解不适感。
3.咬唇
咬唇可能是由于情绪紧张或压力过大所致,此时会通过口腔肌肉收缩来缓解紧张情绪。此行为发生在嘴唇周围,是无意识地用牙齿接触或夹住嘴唇。
4.扭动身体
扭动身体属于运动障碍的一种表现形式,可能与大脑发育异常或遗传因素有关。此类动作涉及躯干和四肢,表现为不自主且难以控制的扭曲或旋转。
5.发出噪音
发出噪音常由喉部肌肉不由自主地抽搐引起,这可能是由于神经系统紊乱造成的。这种声音产生于咽喉部,在某些情况下可能会伴随呼吸困难或其他呼吸道症状。
针对儿童抽动症的诊断,可以进行脑电图检查以评估大脑神经活动是否异常。治疗措施包括行为疗法和药物治疗,常用药物有硫必利、氟哌啶醇等。家长应注意孩子的日常作息规律,避免过度疲劳,同时关注孩子的情绪变化,减少精神刺激。

2024-03-04 21:09

举报

李长林 主治医师 三甲

擅长:全科

提问

儿童抽动症的早期表现为频繁眨眼、吸鼻、咬唇、扭动身体或发出噪音。这些症状可能随时间变化,严重程度不一。如果症状持续或加重,建议寻求专业医生评估。
1.频繁眨眼
频繁眨眼通常是由神经递质失衡导致的眼部肌肉过度活动引起的。眼肌痉挛导致瞬目动作异常增多,可伴有异物感、烧灼感等不适。
2.吸鼻
吸鼻可能与心理因素有关,如焦虑或注意力缺陷多动障碍,这些都可能导致不自主的行为模式。这种习惯性动作发生于鼻腔区域,旨在清除黏液或缓解不适感。
3.咬唇
咬唇可能是由于情绪紧张或压力过大所致,此时会通过口腔肌肉收缩来缓解紧张情绪。此行为发生在嘴唇周围,是无意识地用牙齿接触或夹住嘴唇。
4.扭动身体
扭动身体属于运动障碍的一种表现形式,可能与大脑发育异常或遗传因素有关。此类动作涉及躯干和四肢,表现为不自主且难以控制的扭曲或旋转。
5.发出噪音
发出噪音常由喉部肌肉不由自主地抽搐引起,这可能是由于神经系统紊乱造成的。这种声音产生于咽喉部,在某些情况下可能会伴随呼吸困难或其他呼吸道症状。
针对儿童抽动症的诊断,可以进行脑电图检查以评估大脑神经活动是否异常。治疗措施包括行为疗法和药物治疗,常用药物有硫必利、氟哌啶醇等。家长应注意孩子的日常作息规律,避免过度疲劳,同时关注孩子的情绪变化,减少精神刺激。

2015-11-16 11:42

举报

向医生提问

疾病百科

疾病百科

小儿抽动症 (儿童抽动症,小儿抽动综合征,小儿短暂性抽动障碍,小儿习惯性痉挛综合征)

小儿抽动症又名习惯性痉挛综合征(habitualspasm syndrome)、抽动综合征(tic syndrome)、短暂性抽动障碍等,是发生在儿童期的一种肌肉抽动性疾病。发病率较高,为1%~7%,有报道达4%~23%者。多见于学龄前及学龄早期的儿童。男性明显占优势,男女之比为3∶1~4∶1。多呈良性经过,也有难治性患者。

推荐医生更多

蔡惠英 主任医师

提问

南京天佑儿童医院

张青龙 主任医师

提问

南京天佑儿童医院

吕建光 主任医师

提问

南京天佑儿童医院

冷贵生 主任医师

提问

南京天佑儿童医院

陈刚 主任医师

提问

南京天佑儿童医院

吴敏 副主任医师

提问

南京天佑儿童医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