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内科> 风湿免疫科> 红斑狼疮> 盘状红斑狼疮> 盘状红斑狼疮早期治疗

精选回答(1)

包永忠 主任医师 内蒙古监狱管理局第二医院

擅长:擅长治疗心脑血管疾病、高血压、高血脂及肺炎、糖尿病、泌尿系感染、传染病、皮肤性病科等全科疾病的诊断与治疗。

提问

盘状红斑狼疮早期可以通过一般治疗、外用药物、口服药物、物理治疗、手术治疗等方式进行治疗。

1、一般治疗

盘状红斑狼疮是一种慢性皮肤型红斑狼疮,可能与遗传、环境、雌激素水平异常等因素有关,患者可能会出现皮肤红斑、鳞屑等症状。如果患者病情比较轻微,没有出现明显不适症状,可以适当调整个人饮食习惯,避免食用辛辣刺激性的食物,同时也要做好局部皮肤的护理工作。

2、外用药物

如果患者出现局部瘙痒症状,可以在医生的指导下涂抹丁酸氢化可的松乳膏、糠酸莫米松乳膏等药物进行治疗,能够起到抗炎、止痒的作用。

3、口服药物

如果患者涂抹药物后,病情并未得到有效改善,也可以遵医嘱服用硫酸羟氯喹片、烟酰胺片等药物进行治疗,能够起到免疫抑制的作用。

4、物理治疗

如果病情比较严重,患者也可以及时到正规医院,在医生的指导下通过激光治疗、液氮冷冻治疗等方式进行处理,能够促进毛囊萎缩,从而改善病情。

5、手术治疗

如果病情比较严重,患者出现了皮肤增生的情况,通过上述治疗无法改善,也可以及时到正规医院,通过手术切除病灶的方式进行处理。

在日常生活中,患者要注意局部皮肤的清洁卫生,避免用手抓挠,以免出现皮肤破损的情况。同时,患者还要注意作息规律,避免熬夜,以免加重病情。

2018-05-05 21:13

举报

医生回答(2)

闵文强 主治医师 三甲

提问

盘状红斑狼疮早期治疗可以考虑使用非甾体抗炎药、抗疟药、皮质类固醇、免疫调节剂、生物制剂等治疗方法。如果症状持续或加剧,应立即就医以获得专业诊疗。
1.非甾体抗炎药
非甾体抗炎药如布洛芬、萘普生通过抑制前列腺素合成来减轻炎症反应,通常口服给药。NSAs能够缓解轻至中度的关节肌肉疼痛及发热,对轻微皮肤黏膜病变有效;其不具有免疫调节作用但能减少系统性损害发展。
2.抗疟药
抗疟药包括羟氯喹和氯喹,可按医嘱每日服用一定剂量。这些药物有助于控制皮肤和器官受累,因为它们具有免疫调节功能并能稳定溶酶体膜而减少自身抗体产生。
3.皮质类固醇
皮质类固醇如可通过口服或注射方式给予,具体用法需依据病情严重程度调整。该药物具有强大的抗炎效果,在急性期广泛用于控制各种症状,但长期使用可能导致副作用。
4.免疫调节剂
常用的免疫调节剂有环磷酰胺、甲氨蝶呤等,需要定期监测血液学参数并遵循医师指导进行用药。这类药物旨在抑制异常活跃的免疫应答,从而延缓病情进展,适合于存在活动性内脏器官损伤者。
5.生物制剂
生物制剂是利用基因工程技术生产的大分子蛋白类药物,例如依那西普、阿达木单抗等,按照说明书规定时间及剂量进行皮下注射。生物制剂针对特定细胞因子发挥效应,对于某些难治性病例可能带来显著改善。
患者应保持充足休息,避免日晒,穿着宽松透气衣物以减少紫外线暴露。建议定期复查,以便及时发现并处理任何潜在的问题。

2024-03-20 08:02

举报

王焕臣 主治医师 三甲

擅长:全科

提问

盘状红斑狼疮早期治疗可以考虑使用非甾体抗炎药、抗疟药、皮质类固醇、免疫调节剂、生物制剂等治疗方法。如果症状持续或加剧,应立即就医以获得专业诊疗。
1.非甾体抗炎药
非甾体抗炎药如布洛芬、萘普生通过抑制前列腺素合成来减轻炎症反应,通常口服给药。NSAs能够缓解轻至中度的关节肌肉疼痛及发热,对轻微皮肤黏膜病变有效;其不具有免疫调节作用但能减少系统性损害发展。
2.抗疟药
抗疟药包括羟氯喹和氯喹,可按医嘱每日服用一定剂量。这些药物有助于控制皮肤和器官受累,因为它们具有免疫调节功能并能稳定溶酶体膜而减少自身抗体产生。
3.皮质类固醇
皮质类固醇如可通过口服或注射方式给予,具体用法需依据病情严重程度调整。该药物具有强大的抗炎效果,在急性期广泛用于控制各种症状,但长期使用可能导致副作用。
4.免疫调节剂
常用的免疫调节剂有环磷酰胺、甲氨蝶呤等,需要定期监测血液学参数并遵循医师指导进行用药。这类药物旨在抑制异常活跃的免疫应答,从而延缓病情进展,适合于存在活动性内脏器官损伤者。
5.生物制剂
生物制剂是利用基因工程技术生产的大分子蛋白类药物,例如依那西普、阿达木单抗等,按照说明书规定时间及剂量进行皮下注射。生物制剂针对特定细胞因子发挥效应,对于某些难治性病例可能带来显著改善。
患者应保持充足休息,避免日晒,穿着宽松透气衣物以减少紫外线暴露。建议定期复查,以便及时发现并处理任何潜在的问题。

2015-12-28 23:58

举报

向医生提问

疾病百科

疾病百科

盘状红斑狼疮

盘状红斑狼疮(DLE)为慢性复发性疾病,主要侵犯皮肤,其特征是有界限清楚的红色斑块(红斑),毛囊栓塞,鳞屑,毛细血管扩张以及皮肤萎缩等。病因不清。女性多见,30岁左右发病率最高。本病可分两型:①局限型皮肤损害仅限于颈部以上的皮肤;②播散型皮损累及全身广泛部位的皮肤。有些作者认为播散型容易转变为系统性红斑狼疮。

推荐医生更多

蔡惠英 主任医师

提问

南京天佑儿童医院

张青龙 主任医师

提问

南京天佑儿童医院

吕建光 主任医师

提问

南京天佑儿童医院

冷贵生 主任医师

提问

南京天佑儿童医院

陈刚 主任医师

提问

南京天佑儿童医院

吴敏 副主任医师

提问

南京天佑儿童医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