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病时间:不清楚
习惯性流产不孕
补充说明:习惯性流产不孕
狮***巫 2016-01-23 14:11
我要咨询
相关问题
医生回答(6)
习惯性流产不孕可以考虑生活方式调整、保胎治疗、激素替代疗法、免疫调节治疗、中医药调理等治疗措施。如果症状持续或加剧,建议患者及时就医。
1.生活方式调整
生活方式调整包括均衡饮食、规律运动、充足睡眠以及心理压力减轻等非药物干预手段。健康的生活方式有助于提高身体整体素质,减少不利因素对生殖系统的影响,从而预防习惯性流产的发生。
2.保胎治疗
保胎治疗通常采用孕酮补充剂、人绒毛膜以及其他支持性药物来维持妊娠。针对习惯性流产患者,这些药物有助于改善子宫内膜环境、促进胚胎着床及维持妊娠状态。
3.激素替代疗法
激素替代疗法涉及使用人工合成或提取自天然来源的各种荷尔蒙如雌激素、孕激素等,通过口服、注射等方式干预体内激素水平。此方法可缓解因黄体功能不足导致的习惯性流产问题;但须严格控制剂量与周期以防副作用发生。
4.免疫调节治疗
免疫调节治疗旨在平衡机体自身免疫反应,常用方法有静脉注射免疫球蛋白、环孢素A口服等。该措施适用于因免疫异常引起的反复自然流产病例;需监测患者可能发生的过敏反应及其他不良事件。
5.中医药调理
中医药调理包括草本植物萃取物、传统方剂等天然物质配合针灸、推拿等手法以调养身心。中医认为习惯性流产多由气血虚弱、冲任不固所致,因此上述方法能补益精血、固摄胞宫。
建议定期进行妇科检查,特别是对于存在习惯性流产风险的女性,应密切关注宫颈长度变化,及时发现并处理潜在的问题。
2024-03-08 08:50
举报习惯性流产可能会导致不孕,建议患者及时就医,根据不同的病因采取相应的治疗措施。
习惯性流产是指女性怀孕后连续3次或3次以上自然流产的现象。如果患者习惯性流产,可能会导致内分泌异常,从而影响卵巢的正常排卵,可能会导致不孕的情况。建议患者及时就医,可以在医生指导下使用黄体酮胶囊、地屈孕酮片等药物进行治疗。同时,患者也可以通过适当运动,如散步、爬山等方式,提高身体素质,有助于改善习惯性流产的情况。
在日常生活中,建议患者保持良好的生活习惯,避免熬夜,以免引起内分泌失调的情况。同时,在饮食上还要注意保持营养均衡,可以适当进食富含蛋白质、维生素等营养物质的食物,如鸡蛋、西红柿等,有助于补充机体所需要的营养物质。
2016-01-24 14:55
举报3,女性的感染:TORCH综合征、支原体感染等除了不能引起女性流产、早产或者是死胎以外,还会导致各种畸形以及智力低下儿。
2016-01-23 14:10
举报2,女性子宫的因素:女性先天性的子宫发育异常,女性宫腔粘连、女性子宫肌瘤和子宫颈功能不全等都会导致孕卵着床的障碍,从而引起女性流产。
2016-01-23 14:10
举报习惯性流产不孕 您好:习惯性流产是会引起女性不孕的。习惯性流产的病因主要是:1,免疫性的因素:许多习惯性的流产是由免疫因素所导致的,常见的有组织相容性抗原,滋养层细胞抗原相容性增加的抗磷脂综合征,ABO血型抗原和Rh血型的不合,抗精子抗体等,都会导致女性流产。
2016-01-23 14:10
举报习惯性流产不孕 您好!习惯性流产是临床上最普遍的不孕之一主要考虑子宫卵巢内分泌以及输卵管等问题出现异常导致的第一次发现一定要查明原因以免再次出现不幸祝你健康!
2016-01-23 14:10
举报向医生提问
习惯性流产为自然流产连续3次以上者,每次流产往往发生在同一妊娠月份。中医称为“滑胎”。习惯性流产的原因大多为孕妇黄体功能不全、甲状腺功能低下、先天性子宫畸形、子宫发育异常、宫腔粘连、子宫肌瘤、染色体异常、自身免疫等。
症状起因:引起习惯性流产的原因比较复杂,而且常为多种因素共同所致。目前比较明确的病因有:一、遗传因素:约占习惯性流产的4.5%25%,如胚胎染色体的异常,流产多发生在妊娠8周以内。二、内分泌因素:约占13%2%,如卵巢黄体功能不全,亦早期流产的常见原因。三、生殖器官异常:约占12%15%,如子宫发育不良,宫颈内口功能不全症等,多引起晚期流产。四、感染因素:占2%,如病毒或细菌感染,一方面可导致胚胎的发育异常,另一方面可引起生殖器官的炎症,不利于孕卵着床。
就诊科室:产科
黄体酮胶囊
先兆流产和习惯性流产、经前期紧张综合症、无排卵型功血和无排卵型闭经、与雌激素联合使用治疗更年期综合症。
龙鹿胶囊
温肾、益气滋肾。龙鹿胶囊用于元气亏虚,精神萎靡,食欲不振;男子阳衰,精寒无子,遗精阳痿,举而不坚;女子宫寒,久不孕育。
散结镇痛胶囊
软坚散结,化瘀定痛。用于痰瘀互结兼气滞所致的继发性痛经、月经不调、盆腔包块、不孕;子宫内膜异位症见上述证候者。
重组人粒细胞刺激因子注射液
1.癌症化疗等原因导致中性粒细胞减少症;癌症患者使用骨髓抑制性化疗药物,特别在强烈的骨髓剥夺性化学药物治疗后,注射本品有助于预防中性粒细胞减少症的发生,减轻中性粒细胞减少的程度,缩短粒细胞缺乏症的持续时间,加速粒细胞数的恢复,从而减少合并感染发热的危险性。2.促进骨髓移植后的中性粒细胞数升高。3.骨髓发育不良综合征引起的中性粒细胞减少症,再生障碍性贫血引起的中性粒细胞减少症,先天性、特发性中性粒细胞减少症,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伴中性粒细胞减少症,周期性中性粒细胞减少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