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病时间:不清楚
鼻出血病因
补充说明:鼻出血病因
a******W 2016-01-26 11:11
我要咨询
精选回答(1)
鼻出血可能由外伤、急性发热性传染病、遗传性出血性毛细血管扩张症、血液凝固障碍、高血压等病因引起,需根据具体因素进行针对性治疗。建议患者及时就医,以便获得适当的诊疗。
1.外伤
外力作用导致软组织损伤、黏膜破裂,引起局部出血。对于轻微外伤引起的鼻出血,可通过按压鼻翼进行止血。
2.急性发热性传染病
急性发热性传染病如流感、麻疹等可使机体处于高代谢状态,促进血液循环加速,从而增加出血风险。针对此类原因所致的鼻出血,患者可在医生指导下使用阿莫西林胶囊、头孢克肟颗粒等抗生素药物进行抗感染治疗。
3.遗传性出血性毛细血管扩张症
遗传性出血性毛细血管扩张症是一种先天性的遗传性疾病,会导致动静脉畸形和毛细血管壁薄弱,当受到外界刺激时容易发生破裂而引起鼻出血。对于此病,患者需要及时就医,在专业医师的操作下通过激光治疗的方式进行处理。
4.血液凝固障碍
血液凝固障碍是指由于遗传因素或获得性因素导致血液凝固功能异常,使凝血因子缺乏或活性降低,易出现自发性出血现象。患者可以到医院就诊后遵医嘱服用维生素K片、注射用血凝酶等药物补充凝血因子,改善病情。
5.高血压
长期血压过高会对血管壁造成持续压力,导致其硬化、脆弱化,一旦超过承受极限就可能破裂出血。患者应定期监测血压并采取生活方式干预,如低盐饮食、适量运动等。必要时需遵照医生的意见口服降压药控制血压水平。
建议定期进行血压监测以及必要的血液凝固功能检测,以预防和早期发现相关问题。同时注意保持良好的生活习惯,避免剧烈运动和过度劳累,以免加重鼻出血的症状。
2023-12-29 16:27
举报相关问题
医生回答(4)
鼻出血病因,估计出血量,评估患者当前循环系统状况,有无出血性休克,必要时尚须与相关科室会诊。根据每次出血情况及发作次数、患者的血压、脉搏、一般情况及实验室检查来综合判断出血量。失血量达500ml时,可出现头昏、口渴、乏力、面色苍白等症状;失血量达500ml~1000ml时可出现出汗、血压下降、脉速而无力;若收缩压低于80mmHg,则提示血容量已损失约1/4。
2016-01-26 11:10
举报鼻出血病因,出血部位多数发生于鼻中隔前下部的易出血区,有时可见喷射性或搏动性小动脉出血,少年儿童、青年人鼻出血多发生于此区。中老年人的鼻出血,常常与高血压和动脉硬化有关,出血部位多见于鼻腔后部,位于下鼻甲后端附近的吴氏鼻-鼻咽静脉丛及鼻中隔后部的动脉。此部位出血一般较为凶猛,不易止血,出血常迅速流入咽部,从口中吐出。局部疾患引起的鼻出血多发生于一侧鼻腔,而全身疾病引起者,可能两侧鼻腔交替或同时出血。
2016-01-26 11:10
举报鼻出血病因,鼻出血由于原因不同其表现各异,多数鼻出血为单侧,亦可为双侧;可间歇反复出血,亦可呈持续性出血。出血量多少不一,轻者涕中带血、数滴或数毫升,重者可达几十毫升甚至数百毫升以上,导致失血性休克。反复出血可引发贫血。少数少量出血可自止或自行压迫后停止。
2016-01-26 11:10
举报鼻出血病因,鼻衄是临床常见的症状之一,俗称鼻出血。可由鼻部疾病引起,也可由全身疾病所致。鼻出血多为单侧,少数情况下可出现双侧鼻出血;出血量多少不一,轻者仅为涕中带血,重者可引起失血性休克,反复鼻出血可导致贫血。多发生在骨嵴或骨棘(矩状突)附近或鼻中隔偏曲的凸面,该处黏膜较薄,空气气流的流向在此处发生改变,故黏膜变得干燥,以致血管破裂出血。存在鼻中隔穿孔的患者,由于穿孔边缘的黏膜干燥、糜烂及干痴脱落,可引起反复鼻出血。
2016-01-26 11:10
举报向医生提问
鼻出血(epistaxis)又称鼻衄,是临床常见症状之一,多因鼻腔病变引起,也可由全身疾病所引起,偶有因鼻腔邻近病变出血经鼻腔流出者。鼻出血多为单侧,亦可为双侧;可间歇反复出血,亦可持续出血;出血量多少不一,轻者仅鼻涕中带血,重者可引起失血性休克;反复出血则可导致贫血。多数出血可自止。
多发人群:所有人群
临床检查:鼻腔内镜
治疗费用:不同医院收费标准不一致,市三甲医院约(500-1000元)
抗宫炎片
清湿热,止带下。用于慢性宫颈炎引起的湿热下注,赤白带下,宫颈糜烂,出血等症。
云南红药胶囊
止血镇痛,活血散淤,祛风除湿。用于胃溃疡出血,支气管扩张咯血,功能性子宫出血,月经过多,眼底出血,眼结膜出血,鼻衄,痔疮出血,软组织挫伤,风湿性关节炎,风湿性腰腿痛等。
人血白蛋白
1.预防和治疗循环血容量减少。2.抢救休克:如失血性休克,感染中毒性休克等。3.用于烧伤的早期和后期治疗。4.治疗低蛋白血症和水肿:如肝硬化、乙型肝炎、肾病综合征等引起的低蛋白血症,因食管、胃、肠道疾病引起的慢性营养缺乏,术后营养治疗,以及脑水肿等。
定坤丹
滋补气血,调经舒郁。用于月经不调,经行腹痛,崩漏下血,赤白带下,贫血衰弱,血晕血脱,产后诸虚,骨蒸潮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