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内科> 神经内科> 面神经痉挛> .面神经痉挛

精选回答(2)

于炎冰 主任医师 民航总医院

擅长:面肌痉挛、三叉神经痛、听神经瘤、小儿脑瘫、肌张力障碍、脊柱裂、小儿脊柱裂、痉挛性颈斜、脊柱脊髓疾病等

提问

面神经痉挛可能是生理因素、面神经麻痹、脑出血、脑梗死、脑膜炎原因引起的,患者需要根据不同的原因采取相应的治疗措施。

1、生理因素

如果患者长时间处于精神紧张、焦虑等状态下,可能会导致植物神经功能紊乱,从而引起面部肌肉不由自主地抽搐的情况。建议患者可以通过适当进行游泳、爬山等体育锻炼方式,排解压力,保持良好的心态。必要时,患者也可以及时就医,在医生指导下通过针灸、艾灸等方式进行辅助治疗。

2、面神经麻痹

面神经麻痹主要是由于感染、外伤等因素引起的面神经受损而导致面肌瘫痪的情况。患者可能会表现为口角歪斜、讲话漏风、流涎等症状。建议患者可以在医生指导下使用甲钴胺、维生素B1等营养神经的药物进行治疗。同时,患者也可以遵医嘱通过针灸、拔罐等方式进行辅助治疗。

3、脑出血

脑出血主要是由于高血压合并小动脉硬化、脑动脉畸形等原因引起的脑实质内血管破裂出血的情况。患者可能会表现为头晕、肢体无力、面部肌肉瘫痪等症状。建议患者可以在医生指导下使用甘露醇、等药物进行治疗。必要时,患者也可以通过手术的方式进行治疗。

4、脑梗死

脑梗死主要是由于脑部血液循环障碍,缺血、缺氧所致的局限性脑组织缺血性坏死或软化。患者可能会出现肢体麻木、口角歪斜、言语不清等症状。建议患者可以在医生指导下使用阿司匹林、氯吡格雷等药物进行抗血小板聚集治疗。同时,患者也可以遵医嘱通过介入治疗植入支架等方式进行改善。

5、脑膜炎

脑膜炎主要是由于病毒、细菌、真菌等感染脑膜引起的炎症反应。患者可能会出现发热、头痛、嗜睡等症状。建议患者可以在医生指导下使用阿昔洛韦、更昔洛韦等抗病毒药物进行治疗。同时,患者也可以遵医嘱使用头孢曲松钠、头孢噻肟钠等药物进行抗感染治疗。

建议患者及时就医,明确具体病因后进行对症治疗,以免延误病情。

2018-06-26 09:18

举报

李连平 主任医师 友谊县人民医院

擅长:各种内科疾病的诊断和治疗以及鉴别诊断,希望能为更多的患者服务

提问

你老板今年61岁了,刚来的时候没有注意到,后来听同事说老板患有面神经痉挛,这种情况认为是由于小血管压迫面神经所引起的!面神经痉挛的症状,多考虑是由于脑干部位的小血管压迫面神经导致的,所以目前治疗方法可以采取手术的方法进行处理,可以明显缓解症状。

2017-09-26 05:14

举报

医生回答(5)

柴东东 主治医师 三甲

提问

面神经痉挛是指面部肌肉不由自主地抽搐或收缩,通常发生在眼睑、嘴角等部位,可能与神经受压或损伤有关。
面神经痉挛是由于面神经受到压迫或损伤导致神经冲动异常放电而引起的。当面神经受到压迫时,会导致神经元过度兴奋,从而引起肌肉抽搐。面神经痉挛的主要症状是在面部一侧出现阵发性的肌肉抽搐,通常从眼轮匝肌开始,逐渐扩散到其他面部肌肉。抽搐可以持续数秒至数分钟不等,有时伴有疼痛或不适感。
常用的检查包括神经系统体检、颅脑MRI或CT扫描以及肌电图。神经系统体检可评估面部肌肉的功能和活动性;颅脑MRI或CT扫描可用于查看是否存在面神经受压或其他结构异常;肌电图则能记录肌肉的电信号活动以判断是否为神经源性病变。面神经痉挛的治疗方法主要包括药物治疗和肉毒素注射。药物治疗常用抗痉挛药如卡马西平片、苯妥英钠片等来缓解症状;肉毒素注射通过阻断神经递质的传递作用减轻肌肉抽搐。
患者应避免精神紧张和压力过大,保持充足睡眠,有助于减少面神经痉挛的发生频率和强度。

2024-03-13 11:48

举报

吴庆生 主治医师 三甲

擅长:全科

提问

面神经痉挛是指面部肌肉不由自主地抽搐或收缩,通常发生在眼睑、嘴角等部位,可能与神经受压或损伤有关。
面神经痉挛是由于面神经受到压迫或损伤导致神经冲动异常放电而引起的。当面神经受到压迫时,会导致神经元过度兴奋,从而引起肌肉抽搐。面神经痉挛的主要症状是在面部一侧出现阵发性的肌肉抽搐,通常从眼轮匝肌开始,逐渐扩散到其他面部肌肉。抽搐可以持续数秒至数分钟不等,有时伴有疼痛或不适感。
常用的检查包括神经系统体检、颅脑MRI或CT扫描以及肌电图。神经系统体检可评估面部肌肉的功能和活动性;颅脑MRI或CT扫描可用于查看是否存在面神经受压或其他结构异常;肌电图则能记录肌肉的电信号活动以判断是否为神经源性病变。面神经痉挛的治疗方法主要包括药物治疗和肉毒素注射。药物治疗常用抗痉挛药如卡马西平片、苯妥英钠片等来缓解症状;肉毒素注射通过阻断神经递质的传递作用减轻肌肉抽搐。
患者应避免精神紧张和压力过大,保持充足睡眠,有助于减少面神经痉挛的发生频率和强度。

2016-03-21 20:28

举报

叶元兴 主治医师 三甲

提问

面神经痉挛面神经痉挛,面肌痉挛(HemifacialSpasm,HFS),又称面肌抽搐,表现为一侧面部不自主抽搐。抽搐呈阵发性且不规则,程度不等,可因疲倦、精神紧张及自主运动等而加重。起病多从眼轮匝肌开始,然后涉及整个面部。本病多在中年后发生,常见于女性。由于面肌痉挛的初期症状为眼睑跳动,民间又有“左眼跳财,右眼跳灾”之称,所以一般不会引起人们的重视,经过一段时间发展成为面肌痉挛,连动到嘴角,严重的连带颈部。面肌痉挛可以分为两种,一种是原发性面肌痉挛,一种是继发性面肌痉挛,即面瘫后遗症产生的面肌痉挛。

2016-03-21 20:28

举报

周扬 主治医师 三甲

提问

面神经痉挛病程初期,面肌抽搐仅限于眼轮匝肌时,应与功能性眼睑肌痉挛鉴别,后者不向下面部扩展,且常为双侧性。当面肌抽搐伴有其他颅神经损害,或肢体功能障碍,或件有肢体不自主动作时,应考虑颅内病变,需去医院诊治。面肌痉挛主要采用药物治疗,可选用苯妥英钠、利眠宁、安定、鲁米那等。并配合理疗。轻症患者经治疗后症状可略有减轻。重症者,药物治疗无效时,可采用面神经封闭式手术治疗。面神经痉挛目前为止,对面肌痉挛无论中医(包括针灸)还是西医都没有特效疗法。现在有面神经绞扎术、面神经梳理术等手术疗法;肉毒杆菌素局部注射等。这些都必须在医院里进行。

2016-03-21 20:28

举报

李英光 主治医师 三甲

擅长:全科

提问

面神经痉挛面神经痉挛,面肌痉挛又称面肌抽搐、半面痉挛,是指一侧面部阵发性、不自主、不规则的肌肉抽搐,无神经系统损害的其他阳性体征。发病以中年女性为多,起病常为下眼睑的轮匝肌阵发性轻微抽搐,以后逐渐向一一侧面部扩展,以口角肌肉抽搐最明显。抽搐程度不一,在紧张、情绪激动或疲劳时抽搐加重,安静或睡眠时消失。少数严重者,面肌抽搐可累及整个一侧面肌。抽搐多限于一侧,双侧者甚罕见。本病是慢性进行性发展,一般不自发缓解,部分患者在晚期出现患侧面肌瘫痪和萎缩,抽搐也停止。

2016-03-21 20:28

举报

向医生提问

疾病百科

疾病百科

面肌痉挛 (面肌抽搐,偏侧面肌痉挛症)

面肌痉挛亦称面肌抽搐或偏侧面肌痉挛症,是一侧面神经受激惹而产生的功能紊乱症候群。多是一侧,双侧罹患者很少,约占4%。患者多是40岁以上成人,男女性别之比为2∶3。发病率约占人群之64/100000。Stocks曾报道一家四代人中有13人患病,但非遗传性疾病。此病早在16世纪初我国医书《审视瑶函》中即有记载。但由于其病因病理不明,长期被认作不治之症。耳科学中很少论及此病,直到最近20年来广泛开展耳神经外科工作之后,才对该病进行了深入研究,使之成为耳科学中一个重要疾病。

适用药品

十三味红花丸

1.藏医:补肝益肾,解毒通淋。用于肝萎缩,外伤引起的肾脏肿大,肝热症,小便癃闭,性水肿,化合毒中毒症,“亚玛”虫病。2.中医:前列腺炎,前列腺增生,梅毒,疱疹尖锐湿疣,支原体、衣原体感染,非淋菌性尿道炎,淋菌尿道炎,盆腔炎,子宫内膜炎等。3.运动系统:风湿类风湿关节炎,腰椎间盘突出,腰肌劳损,肩周炎,颈椎炎,骨质增生,急慢性软组织损伤,外伤致骨折,挫伤等原因的各种疼痛。4.心脑血管系统:脑震荡及后遗症,脑血栓及后遗症,脑栓塞及后遗症,脑血管痉挛,脑供血不足,脑动脉硬化、老年痴呆症,中风,瘫痪,高血压,高血脂,冠心病,各种原因引起的癫痫和惊风等。5.神经系统:植物神经功能紊乱,神经性官能症,面神经麻痹,三叉神经痛,坐骨神经痛,神经性头痛,各类神经性障碍,各类神经性炎症等。6.白脉病:指气血交搏,运行受阻而不能内充肚腑、外达肌筋、骨骼、损及白脉引起的以麻木、肿痛、萎缩、拘挛为特征的病症,又称“白痹”,外遇风寒湿气,内伤疫热、毒热,劳累过度等,均为诱发本病之因素。

痫愈胶囊

豁痰开窍,安神定惊,息风解痉。主治癫痫,用于风痰闭阻所致的癫痫抽搐,小儿惊风面肌痉挛

巴氯芬片

本品用于缓解由以下疾病引起的骨骼肌痉挛: 1、 多发性硬化、脊髓空洞症、脊髓肿瘤、横贯性脊髓炎、脊髓外伤和运动神经元病。 2、脑血管病、脑性瘫痪、脑膜炎、颅脑外伤

苯磺酸氨氯地平片

1.高血压 本品适用于高血压的治疗。可单独应用或与其他抗高血压药物联合应用。 2.冠心病(CAD) 2.1慢性稳定性心绞痛 2.2本品适用于慢性稳定性心绞痛的对症治疗。可单独应用或与其他抗心绞痛药物联合应用。 2.3血管痉挛性心绞痛(Prinzmetal's或变异型心绞痛) 2.4本品适用于确诊或可疑的血管痉挛性心绞痛的治疗。可单独应用也可与其他抗心绞痛药物联合应用。 2.5经血管造影证实的冠心病 2.6经血管造影证实为冠心病,但射血分数40%且无心衰的患者,本品可减少因心绞痛住院的风险以及降低冠状动脉重

推荐医生更多

王孝各 副主任医师

提问

贵阳中医脑康医院

苏镇培 主任医师

提问

广州附医华南医院

赵龙军 主任医师

提问

广州附医华南医院

孙盛同 副主任医师

提问

广州附医华南医院

洪绍蒙 主任医师

提问

广州附医华南医院

薄存菊 副主任医师

提问

广州附医华南医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