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内科> 风湿免疫科> 风湿> 野菊花茶的功效与作用

精选回答(1)

任正新 主治医师 河西学院附属张掖人民医院 三甲

擅长:擅长糖尿病、心血管系统疾病和临床常见病、多发病的诊断和治疗。对体检综合分析和健康指导有一定的经验。

提问

野菊花茶具有清热解毒、疏风散热、平抑肝阳、明目、利咽消肿等功效与作用。由于野菊花茶性寒,长期或过量饮用可能引起脾胃虚寒等问题,因此建议适量饮用并咨询医生。
1.清热解毒
因为野菊花茶性寒凉,具有一定的清热效果,能缓解因内火旺盛引起的咽喉肿痛、口舌生疮等症状。对于存在上述症状的人群,适当饮用野菊花茶可起到一定的辅助治疗作用。
2.疏风散热
由于野菊花茶味辛微苦,入肺经,能够疏散外邪,从而达到祛除体内湿气的目的。对于感受风邪所致的头痛、发热等不适症状有一定的改善效果。建议患者适量服用。
3.平抑肝阳
野菊花茶入肝经,有平抑肝阳的作用,可以用于缓解头晕、头痛等症状。对于肝阳上亢导致的眩晕、耳鸣等症状有一定的调理作用。可在医生指导下进行用药。
4.明目
野菊花茶中的黄酮类物质具有抗氧化作用,能够减少眼睛疲劳和干涩感。经常用眼者可通过饮用野菊花茶来保健眼部健康。但不宜过量,以免引起不良反应。
5.利咽消肿
野菊花茶中所含有的挥发油成分具有一定的抗菌作用,能够减轻炎症反应,进而达到利咽消肿的效果。对于急性咽炎、扁桃体炎等疾病引发的喉咙疼痛、吞咽困难等情况具有缓解作用。需注意的是,本品属于一种中药材,需要经过炮制后才能作为饮品或药材使用。
需要注意的是,野菊花茶性质偏寒,长期或过量食用可能引起脾胃虚寒,因此脾胃虚弱者慎用。另外,野菊花茶也不宜与猪肉同食,否则可能会降低其营养价值。

2024-02-22 03:56

举报

医生回答(4)

葛博龙 主治医师 三甲

擅长:全科

提问

野菊花茶的功效与作用古籍记载,菊花味甘苦,性微寒,主要有散风清热、清肝明目和解毒消炎的作用。☆《本草纲目》中对菊花茶的功效与作用也有详细的记载:野菊花茶具有性甘、微寒,具有散风热、平肝明目之功效。《神农本草经》认为,白菊花茶能“主诸风头眩、肿痛、目欲脱、皮肤死肌、恶风湿痹,久服利气,轻身耐劳延年。”☆现代医学证实:菊花茶具有降血压、消除癌细胞、扩张冠状动脉和抑菌,长期饮用能增加人体钙质、调节心肌功能、降低胆固醇,适合中老年人和预防流行性结膜炎时饮用。对肝火旺、用眼过度导致的双眼干涩也有较好的疗效。

2016-03-31 17:37

举报

郝雨欣 主治医师 三甲

擅长:全科

提问

野菊花茶的功效与作用野菊花茶具有清胆热、退肝火、明目、治头痛、感冒、去疔疮的功效。野菊花茶具有退肝火、治头痛、感冒、去疔疮、润肺气的功效。野菊花茶具有避暑消热、清心明目、疏风清热、清肿解毒的功效。野菊花茶具有清热解毒之效,适用于痈疽、丹毒,火热上攻之咽喉肿痛、风火赤眼等症。治风热感冒,肺炎,白喉,胃肠炎,高血压,疔,痈,口疮,丹毒,湿疹,天泡疮。野菊花茶常用于夏季热疖皮肤湿疮溃烂,常喝菊花茶还可以预防感冒。

2016-03-31 17:36

举报

李同全 主治医师 三甲

提问

野菊花茶的功效与作用菊花分为杭白菊,野菊花,贡菊,藏彩菊,菊花茶具有抗辐射的功效,那么野菊花茶有什么功效与作用呢?野菊花又名山菊花、路边菊、野花等,野菊花呈类球形,黄绿色至棕黄色,气芳香,味苦。以色黄无梗、完整、气香、花未全开者为佳,而花完全开放、散瓣、有花梗、吸潮、色暗、散气者,质次。宋代景焕于《牧竖闲谈》中曰:“真菊延龄,野菊泄人。”野菊花苦寒之性胜于白菊花及花,独擅清热之功,一般用于治疗疔疮痈肿,头痛眩晕,目赤肿痛。中医认为野菊花有清热解毒之功效,现代临床则广泛用于治疗痈肿疮毒、湿疹、宫颈炎、前列腺炎、肛窦炎等;疏风清热、解毒消肿、疏肝破血性寒,味甘苦,抗病毒,去风湿,止头痛,明目。

2016-03-31 17:36

举报

柴月 主治医师 三甲

擅长:全科

提问

野菊花茶的功效与作用《本草纲目》中对菊花茶的功效与作用也有详细的记载:野菊花茶具有性甘、微寒,具有散风热、平肝明目之功效。《神农本草经》认为,白菊花茶能主诸风头眩、肿痛、目欲脱、皮肤死肌、恶风湿痹,久服利气,轻身耐劳延年。2、现代医学证实:菊花茶具有降血压、消除癌细胞、扩张冠状动脉和抑菌,长期饮用能增加人体钙质、调节心肌功能、降低胆固醇,适合中老年人和预防流行性结膜炎时饮用。对肝火旺、用眼过度导致的双眼干涩也有较好的疗效。3、菊花茶香气浓郁,提神醒脑,也具有一定的松弛神经、舒缓头痛的功效。菊花可扩张冠状动脉,增加血流量,降低血压,对冠心病,高血压,动脉硬化、血清胆固醇过高症都有很好的疗效。

2016-03-31 17:36

举报

向医生提问

疾病百科

疾病百科

湿痹

病证名。风寒湿三气合而致病,以湿邪为主,表现肢体疼生酸困、病处不移的一类痹证。《素问·痹论》:“风气胜者为行痹,寒气胜者为痛痹,湿气胜者为著痹也。”  《素问·痹论》:“风气胜者为行痹,寒气胜者为痛痹,湿气胜者为著痹也。”中医还认为,湿邪重浊,故外感湿邪后多有身重倦困,头重如裹等症状。又因湿邪粘滞,病损往往着而难易,若其侵犯肌肤筋骨,每每既重且酸,固定一处,故有“著痹”之称。一般他说,湿邪为病,病程较长,如湿温病,常有如油入面难分难解之临床特征。风湿夹杂,侵犯肌肤,关节所形成的风湿痹症则往往反复发作。内湿病常见其病理性产物多呈秽浊不洁之物,如皮肤病变之渗出物,湿热带下之分泌物,质粘而腥臭。因此,人们常称湿为“有形之邪”,其性秽浊。著痹者,湿气胜也。夫湿,土气也,土性重缓,营卫之气与湿俱留,则著而不移,其症多汗而濡,其病多著于下,有挟寒、挟热、在气、在血之异,须审而治之。

  • 多发人群:体虚年老者

  • 典型症状: 水湿不化 骨痹 麻痹

  • 治疗费用:不同医院收费标准不一致,市三甲医院约(2000 —— 5000元)

推荐医生更多

蔡惠英 主任医师

提问

南京天佑儿童医院

张青龙 主任医师

提问

南京天佑儿童医院

吕建光 主任医师

提问

南京天佑儿童医院

冷贵生 主任医师

提问

南京天佑儿童医院

陈刚 主任医师

提问

南京天佑儿童医院

吴敏 副主任医师

提问

南京天佑儿童医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