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病时间:不清楚
精囊炎
补充说明:精囊炎
a******W 2016-05-02 22:04
我要咨询
精选回答(1)
高建军 副主任医师 潍坊市妇幼保健院 三甲
擅长:尿道炎,膀胱炎,肾炎,尿路结石,尿路肿瘤,前列腺炎,前列腺增生,前列腺癌, 男性不育症,少精子症,弱精子症,畸形精子症,无精子症,阳痿,早泄,包皮过长,包茎,包皮炎,龟头炎,包皮龟头黏连
提问
精囊炎是由病原体引起的精囊炎症,通常伴有血精,症状包括尿频、尿急、尿痛等。
精囊炎多由细菌入侵引起,如大肠埃希菌、克雷伯杆菌等。这些致病菌通过尿道上行感染至精囊,导致局部黏膜充血水肿、毛细血管破裂出血,从而引发血精现象。精囊炎患者可能经历射精时伴随血丝或血块,同时还会出现尿频、尿急、尿痛等症状。
常规实验室检查可包括尿液分析、前列腺特异性抗原检测以及精液培养以鉴定致病菌类型;超声波扫描也可评估精囊结构异常情况。抗生素治疗是主要手段,常用药物有头孢地尼、左氧氟沙星等。对于反复发作的慢性病例,免疫调节剂如胸腺肽也可以考虑使用。
患者应保持良好的个人卫生习惯,避免过度劳累和长时间坐着压迫会阴部,以减少泌尿生殖系统感染的风险。
2024-01-31 09:39
举报相关问题
医生回答(4)
你好,精囊炎是男性常见的感染性疾病之一。其主要的临床症状有血精,尿频,尿急,尿痛;急性发作者可见下腹疼痛。 精囊炎是经尿道逆行感染,细菌从尿道口,输精管侵入精囊腺。前列腺,直肠,膀胱等精囊邻近器官感染时,细菌可直接蔓延至精囊腺。精囊炎,常与慢性前列腺炎并发,并以血精为主,精液呈粉红色、红色或带有血块,可出现性交疼痛,引起性功能障碍等症状,严重影响夫妻生活和家庭和睦,对于这种情况一定要及时去正规医院进行治疗的,祝健康
2016-05-02 22:02
举报你好,精囊炎是男性常见感染性疾病之一,发病年龄多在20~40岁,精液常规检查可发现精液中有大量红细胞、白细胞,死精增多,精子的活动力差,精液细菌培养为阳性。有急性和慢性两种。会有不同程度的下体疼痛,尿急,尿痛及血精等。只靠药物治疗效果不佳,要想早日痊愈,平常加强锻炼,增强体质,饮食清淡,注意饮食卫生,不饮酒,不食辛辣刺激食物,避免过多房事,以减少性器官充血程度。精囊炎,一般需要进行精液常规检查,可见大量红细胞、白细胞。精液细菌培养为阳性。结合临床症状,基本上就可以明确的。
2016-05-02 22:02
举报你好,精囊炎希望你一定要好好重视的,精囊炎疾病是可以治疗好的,自己对疾病的治疗不要气馁,而治疗这种精囊炎疾病的时候有很多方法可以选择的,首先可以采用药物来加以控制,在选择药物的时候可以采用盐酸左氧氟沙星注射液来做治疗。而对于精囊炎疾病做治疗的时候很多患者光是靠药物治疗是没有多大的改善效果的,这样的现象就必须要及时的采用超短波、微波照射等方法来加以改善自己的疾病,让自己的疾病治疗效果更好。当自己治疗精囊炎疾病的时候一定要做好自己疾病的护理,这种疾病采用热水坐浴的方式来缓解症状,效果是非常不错的,一定要避免自己心理压力负担过大的现象,如果有的话就要及时的缓解。
2016-05-02 22:02
举报你好,精囊炎如果炎症发生后,不及时治疗容易使得病菌入侵,治疗的难度加大,且容易反复发作,患者不能够讳病忌医,及时治疗。主要的治疗方法有:1.抗生素治疗:对症下药,选用恰当的抗生素,不能乱停止药物使用,在急性精囊炎症状消失以后还要继续服用1-2周药物2.采用局部治疗: 使用黄连素离子透入治疗,进行灌肠,有利于改善局部的运血能力。3.要注意休息,避免过度劳累,保证有规律的睡眠时间,做到劳逸结合。4.血精治疗,可以口服己烯雌酚加强地松,在治疗过程中,要避免性生活。
2016-05-02 22:02
举报向医生提问
精囊炎是由大肠杆菌等引起邻近器官前列腺等有感染或任何情况下导致前列腺、精囊充血时,细菌侵及精囊,诱发的炎症,从而引起以血精为主要临床表现的疾病。精囊炎分非特异性和特异性精囊炎两大类,前者包括急性精囊炎和慢性精囊炎,后者包括精囊结核和淋菌性精囊炎等。其中非特异性慢性精囊炎最为常见。
热淋清颗粒
用于下焦湿热所致的热淋,症见尿频、尿急、尿痛,尿路感染,肾盂肾炎见上述证候者。可用于治疗尿路感染,尿路结石,妇科炎症,前列腺炎、肾盂肾炎、妇科炎症、盆腔炎、宫颈炎、皮肤病及性传播疾病。
男性性功能康复治疗仪
男性性功能康复治疗仪主要用于非器质性男性性功能障碍的康复与治疗。
小儿氨酚伪麻分散片
适用于婴幼儿感冒及其它上呼吸道过敏性疾病等引起的多种症状,如发热、鼻塞、流涕、鼻黏膜充血水肿、咽喉肿痛及烦躁不安等。
尼妥珠单抗注射液
本品与放疗联合适用于治疗表皮生长因子受体(EGFR)阳性表达的Ⅲ/Ⅳ期鼻咽癌。使用本品前,患者应先确认其肿瘤细胞EGFR表达水平,EGFR中、高表达的患者推荐使用本品。检验操作应由熟练掌握EGFR检测试剂盒检测技术的实验室完成。检验中的某些失误,如使用较差的组织样本、未能严格遵从操作规程、使用不当的对照等均可能导致不可靠的结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