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病时间:不清楚
雌激素高是什么症状
补充说明:雌激素高是什么症状
2017-04-28 09:37
我要咨询
精选回答(2)
雌激素高可能会出现月经紊乱、乳腺增生、子宫肌瘤、子宫内膜异位症、肥胖等症状,建议患者根据引起的原因对症治疗。
1、月经紊乱
由于体内的雌激素水平发生变化,可能会导致子宫内膜失去雌激素的支持,从而出现月经量增多、月经周期延长等症状,严重时还可能会出现贫血的情况。因此要合理调整饮食习惯,适当吃富含雌激素的食物,比如豆腐、豆浆等,也可以遵医嘱服用戊酸雌二醇片、己烯雌酚片等药物进行治疗。
2、乳腺增生
体内的雌激素水平发生变化,可能会导致乳腺实质增生过度和恢复不全,从而出现乳腺疼痛、乳腺结节或肿块等症状。患者可以在医生的指导下服用枸橼酸他莫昔芬片、逍遥丸等药物进行治疗,能够缓解症状,如果病情比较严重,也可以及时到正规医院,通过乳房肿块切除手术进行处理。
3、子宫肌瘤
子宫肌瘤是一种常见的良性肿瘤,雌激素是促使肌瘤生长的主要因素,如果体内的雌激素水平过高,可能会导致子宫肌瘤增大,从而出现月经量增多、腹部包块、白带增多等症状。患者可以遵医嘱使用米非司酮片、左炔诺孕酮片等药物辅助改善,如果药物得不到改善,可以通过肌瘤切除术治疗。
4、子宫内膜异位症
子宫内膜异位症是指子宫内膜组织生长在子宫腔与子宫肌层以外的部位,通常与经血逆流、医源性种植等因素有关,患者可能会出现痛经、月经异常、性交痛等症状。建议患者可以在医生的指导下使用达那唑胶囊、孕三烯酮胶囊等药物进行治疗,也可以通过保守性手术治疗。
5、肥胖
如果患者长期食用高脂肪、高热量的食物,同时缺乏运动,可能会导致脂肪堆积,出现肥胖的情况,还可能会导致内分泌失调,从而出现月经紊乱的现象。建议患者在日常生活中需要注意合理膳食,适当食用富含维生素的蔬菜水果,如西红柿、胡萝卜、香蕉等,同时还可以适当进行有氧运动,如慢跑、游泳等,有助于促进机体新陈代谢,改善肥胖的情况。
日常生活中,患者应注意饮食健康,避免食用辛辣刺激性食物,如辣椒、花椒等。另外,患者可以适当进食清淡易消化的食物,如小米粥、面条等。患者也可以适当进食富含维生素的蔬菜水果,如西红柿、苹果等,有助于补充机体所需营养,从而增强自身体质。
2023-07-22 03:41
举报贾英媛 副主任医师 侯马安定医院
擅长:能熟练掌握处理妇产科的常见病,多发病,比如妇科炎症,子宫肌瘤,卵巢囊肿,孕期合并症,孕期用药,人流药流,预产期排卵期推算。熟练掌握诊治不孕症,妇科内分泌疾病。
提问
你好!内分泌紊乱,雄激素水平过高时可以引起皮肤粗糙,毛孔增大,甚至脸上长痘痘。但是雌激素水平高,不会引起这些症状,一般雌激素可以引起皮肤细腻光滑。如果只有雌激素,没有孕激素对抗,那么就会引起月经紊乱,出血量多,或者是长期不来月经。
2018-10-23 16:46
举报相关问题
医生回答(2)
雌激素相对偏高,由于内分泌失调或高龄未孕未育,体内孕激素水平偏低,雌、孕激素比例不相称,并不是雌激素本身很高。 可表现为皮肤细嫩,不易长斑,经前乳房胀痛、压痛,经前易烦躁,发脾气;有乳腺增生,乳腺结构紊乱,乳导管扩张的倾向。 由于孕激素长期偏低,神经内分泌功能失调,表现为容易失眠,注意力不集中,情绪不稳等等。
2017-04-28 09:46
举报雌激素是一种男女均可产生的激素。肾上腺皮质也产生少数雌激素。女性进入青春期后,卵巢开始分泌雌激素,以促进阴道、子宫、输卵管和卵巢本身的发育,同时子宫内膜增厚而产生月经。男性的睾丸酮激素少部分可转化为雌激素。很多女性卵巢分泌的雌激素与孕激素水平不平衡。雌激素水平过高,容易导致乳腺纤维瘤,以及子宫肌瘤。雌激素高多表现为卵巢功能亢进,易患卵巢肿瘤等;下丘脑—垂体功能亢进,易患腺垂体肿瘤、脑组织增生等;特异性增多,如甲亢、肝硬化时,性激素结合蛋白增多,常引起雌激素总含量增加。雌激素水平高的女性要慎用美容化妆品。
2017-04-28 09:39
举报向医生提问
乳癖清片
傣医:通塞勒塞拢,罕接。兵农杆农内,农暖农接,纳勒马农接。中医:理气活血,软坚散结。用于乳腺增生、乳腺纤维瘤、经期乳腺胀痛等疾病。
复方醋酸棉酚片
用于功能性子宫出血、子宫肌瘤并月经过多及子宫内膜异位症,及由此引起的痛经、经血多、经期长、经期乳房胀痛、腹痛等症。
复方醋酸甲羟孕酮胶囊
用于 40 岁以上患有更年期综合征的妇女,缓解和改善由于缺乏雌激素、孕激素、钙和维生素而引起的症状: 1.潮热汗出、烦躁失眠、骨质疏松、肌肉关节疼痛。 2.皮肤干燥、搔痒、皱折、色素沉着、老年斑出现、眼睛干涩。 3.心悸、胸闷气短、高血脂、更年期冠心病、更年期血压波动; 4.月经紊乱、外阴搔痒、阴道炎、性交痛、性器官衰退等。 5. 也可以用于非恶性肿瘤行子宫、卵巢切除术后和其他原因引致的雌激素水平下降。
巴氯芬片
本品用于缓解由以下疾病引起的骨骼肌痉挛: 1、 多发性硬化、脊髓空洞症、脊髓肿瘤、横贯性脊髓炎、脊髓外伤和运动神经元病。 2、脑血管病、脑性瘫痪、脑膜炎、颅脑外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