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内科> 神经内科> 癫痫> 癫病> 大田原综合症能治愈吗?

精选回答(3)

周衡 副主任医师 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天坛医院 三甲

擅长:擅长神经系统感染和免疫性疾病。

提问

你好,它是一种早期婴儿型癫病性病脑病,是年龄依赖性脑病的一种,主要特点是3个月以内特别是新生儿期发病,患儿多具有非对称性脑结构异常。如果确诊是这种病,彻底治疗有难度,据国内外文献报道,该病治疗困难,发作难以控制,多数留有后遗症,可以说预后不佳。

2019-01-19 09:58

举报

王玉超 其他

擅长:儿科

提问

大田原综合征
  大田原综合征也称Ohtahara综合征,由日本学者大田原(Ohtahara)于1977年首次报道。在此之前,本综合征多数被诊断为婴儿痉挛症,但大田原综合征的临床一EEG特征及预后与婴儿痉挛症确有所不同,故2001年新的癫痫综合征分类将其列为一个独立的综合征。
  【病因学】 多数有严重的先天性或围产期脑损伤,神经影像学常能发现比较大的结构性异常,如明显的先天性脑发育异常、Acardi综合征、脑穿通畸形、Leigh's脑病等。少数为隐源性病因。由于爆发一抑制图形也可见于正常早产儿及深度麻醉时,因而推测本病的病理生理学改变可能与弥漫性或多灶性脑损伤,特别是灰质病变造成神经元环路的形成和连络异常有关。
  【临床表现】大田原综合征的起病年龄在3个月之内,多数早至1个月之内。主要发作类型为痉挛性发作,可以为成串发作,类似婴儿痉挛发作,也可仅为单次痉挛。清醒和睡眠期均可有发作。其他发作形式如部分运动性发作、半侧惊厥发作也可出现,但很少有肌阵挛发作。
患儿有严重的精神运动发育落后或停滞。神经影像学常有明显的异常发现。其他实验室检查如血或尿的氨基酸分析、脑脊液、血清酶检查、血清乳酸和丙酮酸及TORCH均很少有异常发现。
  【EEG特征】暴发一抑制是大田原综合征的特征性表现,也是本症重要的诊断依据。睡眠及清醒时持续存在。也可为不对称或不同步的爆发一抑制。
  【诊断和鉴别诊断】 根据婴儿早期或新生儿期起病、典型的痉挛性发作、EEG呈暴发一抑制图形、精神运动发育落后、有明显的脑结构异常等特征,诊断一般不困难。 本症与婴儿痉挛症的主要鉴别点为后者起病年龄稍晚(高峰为4-6个月),EEG主要表现为高峰节律紊乱。与婴儿早期肌阵挛性脑病的鉴别点为后者以肌阵挛发作为主,病因以先天性代谢异常为主。
  【治疗和预后】大田原综合征的治疗与婴儿痉挛症相同。多数对药物治疗反应不好,发作难以控制。预后比婴儿痉挛症更差,部分患儿在婴儿期夭折。存活者多在3~6个月时演变为婴儿痉挛症的临床和EEG特征,并伴有严重智力低下、脑瘫等神经系统问题。

2008-12-24 21:33

举报

张坚平 副主任医师 无锡市第三人民医院 三甲

擅长:擅长新生儿、儿童常见病的诊治,儿童生长发育、喂养指导。

提问

大田原综合征(Ohtahara syndrome)是一种早期婴儿型癫病性脑病,伴抑制一爆发波型脑电图改变,是年龄依赖性癫病性脑病的一种,其主要特点为3个月以内特别是新生儿期发病,患儿多有非对称性先天性脑结构异常。频繁的成串或单次强直痉孪发作,多数在清醒和睡眠中均可见到。治疗困难,发作难以控制,据国外文献报导,约1/3的患儿在两岁内死亡,存活到学龄期的患儿多伴有严重的精神、运动发育障碍,预后极差。
治疗上常试用Vit B6、丙戊酸钠、苯立氮罩类、促肾上腺皮质激素(ACTH)、类固醇(包括脂类固醇)等,但疗效不佳。促甲状腺激素或其类似物及生酮饮食对某些病例有部分疗效.据报道。丙种球蛋白有相当的疗效,最近有人认为氨己烯酸有希望成为首选药物。
建议到大城市儿童医院神经科治疗,但不要抱太多的期望。

2008-12-16 08:33

举报

向医生提问

疾病百科

疾病百科

抽搐 (抽筋)

抽筋是抽搐的俗称,是大脑功能暂时紊乱的一种表现。人体肌肉的运动是受大脑控制的,当管理肌肉运动的大脑有关细胞暂时过度兴奋时,就会发生不能自控的肌肉运动,可局限于某群肌肉或身体一侧,或波及全身,即抽筋。

适用药品

推荐医生更多

张彩东 副主任医师

提问

济南远大中医脑康医院

余明 主任医师

提问

济南远大中医脑康医院

王孝各 副主任医师

提问

贵阳中医脑康医院

侯万东 副主任医师

提问

广州附医华南医院

苏镇培 主任医师

提问

广州附医华南医院

赵龙军 主任医师

提问

广州附医华南医院